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临床观察

2021-11-20 03:13蒋丹丹贾连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根型颈椎病颈部

蒋丹丹 贾连升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颈椎病作为一种劳损退变性疾病,以往的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群,然而近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逐渐成为司机、白领、教师、职员等多个职业的职业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颈椎病可因致病原因不同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等,其中尤其以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导致的颈椎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手指麻木、疼痛,指尖感觉敏感、指尖感觉减退,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力减退甚至肌肉萎缩等[2]。脊柱微调手法是沈国权医师所创,其主要通过最轻微的动作,调整节段空间序列,为血管、神经提供宽松的内环境,从而阻断疾病的病理循环链,达到治疗的目的[3]。近年,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等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单独应用脊柱微调手法或针灸疗法,治疗周期较长,影响治疗效果。鉴于此,本研究观察在脊柱微调手法基础上联合远近配穴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35~49岁,平均(41.76±2.27)岁;病程1~4年,平均(2.35±0.70)年。观察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33~52岁,平均(41.90±2.15)岁;病程1.5~4年,平均(2.44±0.63)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两组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两组年龄范围18~60岁,近期未经相关药物治疗,且患者病情稳定,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排除椎动脉型、脊髓型等其他类型颈椎病,排除晕针者,排除对本研究所用方法存在禁忌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患者取侧卧位,颈部放松,医者可采用推法、揉法等手法协助患者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医者用左手拇指按压病变节段前突,左手掌跟托住患者下颌部,右手拇指及手掌按压病变节段的上椎体或下椎体,掌跟托住患者颈部,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拉开椎间隙后,医者双手拇指对病变节段前后进行推移,纠正患者病变部位矢状面后,借助托颈拔伸轻摇法放松患者颈部并协助患者转为仰卧位,脊柱微调手法每天进行1次,5 d为1疗程,持续进行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

观察组在脊柱微调手法基础上加用远近配穴针刺疗法:①近部取穴:颈部夹脊穴;②远部取穴:列缺穴、后溪穴。将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选用26号毫针(衡水豪嘉医疗器械商贸有限公司,型号26号,规格:50 mm×0.40 mm)进行直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20 min,留针10 min,每天针刺1次,5 d为1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

1.6 观察指标 ①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5]评价两组颈部功能状态,包括疼痛程度、注意力、驾驶、抬物等10个方面,每项5分,总分为50分,0分为无障碍,50分为完全瘫痪,得分越高提示颈部功能障碍越严重;②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6]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情况,主要包括主管症状、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临床体征三个方面,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轻;③采用表面肌电测试仪(芬兰Mega公司,ME6000型号)测量患者患侧斜方肌上支及肱二头肌上表面肌电信号,以中位频率为观察指标;④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

1.7 疗效评价 依据《应用改良Delphi法制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专家共识》[7]结合相关指标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NDI评分降低程度>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DI评分降低70%~89%;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NDI评分降低30%~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减轻,NDI评分降低<29%。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及CASC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NDI评分及CASC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DI评分降低,CASC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及CASCS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肌肉肌电表面信号中位频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侧肌肉肌电表面信号中位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肉肌电表面信号中位频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肌肉肌电表面信号中位频率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 临床疗效 治疗后,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83%;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变,神经根受到压迫,致使其支配区域出现疼痛、反射改变、感觉缺失、麻木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壮年人群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致使后纵韧带、项韧带经常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从而形成韧带劳损和关节囊松弛,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逐渐肥厚致使椎间孔变窄,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因此该病已成为司机、教师、医生、白领等多种职业的职业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8]。

脊柱微调手法是由沈国权主任在继承丁继峰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独创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经不断完善,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流派。沈国权主任认为脊柱微调手法应刚柔并济,即在手法调整脊柱时要改变椎体之间的细微结构,因此手法要具有一定力度以渗透至软组织深层,以松解痉挛的组织,改善颈部周围肌群的力学性能,减轻患者痛苦,此为手法之“刚”;同时组织微小结构改变亦是一种损伤,因此,操作时的力量为技巧性发力,而非暴力,此为手法之“柔”,手法强调刚柔并济,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9]。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项痹”“颈肩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颈部长期劳损,加之风、寒、湿诸邪入侵而致,风为阳性,易侵袭阳位,寒性凝滞,湿性重浊,风、寒、湿之邪阻于颈部,而致颈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针灸疗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手段,远近配穴法是指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附近和远部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是临床腧穴配伍中常用方法。本研究中近端取穴以“穴位所在,主治所及”为选穴原则,选定为颈部夹脊穴,夹脊穴位于人体脊柱两侧,针刺该穴能够缓解颈部周围深层肌肉疲劳状态,减轻肌肉间炎症反应,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减轻该病疼痛、麻木症状,改善颈部功能。远端取穴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为选穴原则,选定为后溪穴、列缺穴。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穴,小肠经起于小指,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经脉循行于颈项,符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选穴原则,且按照全息理论,后溪穴对应人体颈项部,故针刺能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其支脉通项后大椎,亦符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选穴原则,故针刺该穴可治疗因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头项疼痛。

肌电表面信号是反应相应肌肉状态的重要指标,其能够及时反映相应肌肉群疲劳、损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斜方肌上支及肱二头肌肌电表面信号均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远近配穴针刺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能够显著减轻局部肌肉疲劳程度及损伤,缓解疼痛、麻木症状,改善颈部功能。现代医学研究[11]显示,针刺后溪穴能够使脑内多个功能区被激活,包括双侧小脑、左侧丘脑、右侧中央前回等,同时还可激活手部运动代表区和颈项躯干部运动代表区,这为治疗颈项疾病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脊髓是痛信号传入途径中的第一集中枢,夹脊穴附近有相应脊神经及脊髓分布,针刺能够阻碍痛觉信号的传导,从而缓解疼痛、麻木症状。

综上所述,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疗法能够显著减轻颈部肌肉疲劳及损伤程度,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麻木症状,改善颈部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根型颈椎病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