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皮秒激光联合微针导入对黄褐斑患者面部修复情况及皮肤状态的影响

2021-11-21 07:55李瑜兰刘风华黄媛媛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微针黄褐斑黑色素

李瑜兰,刘风华,黄媛媛

(1.武汉瑞美淇医疗美容门诊部,湖北 武汉,430063;2.昌怡康皮肤病医院,湖北 宜昌,443000;3.武汉五洲整形美容医院,湖北 武汉,430062)

黄褐斑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为多种因素所致的颜面部黄褐色的色素沉着斑[1]。目前临床暂不清楚黄褐斑发病病因,认为遗传易感、日晒等为其重要发病病因。黄褐斑作为一种损容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可一定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增加其心理负担,需及时治疗[2]。超皮秒激光在黄褐斑治疗中有一定作用,在皮秒激光基础发展而来,对色素性疾病有肯定作用,但单独应用有一定局限,难以取得理想效果[3]。微针导入主要利用布满微针头的滚轮于皮肤上打孔,将营养成分、药物等直接导入皮肤内,快速还原色素,修复皮肤屏障功能[4]。本研究将超皮秒激光联合微针导入用于黄褐斑患者中,目的为探究其对患者面部修复、皮肤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黄褐斑诊断和疗效标准》[5]中黄褐斑诊断标准;年龄<60岁;轻中度黄褐斑;患者均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炎症、湿疹等皮肤疾病者;外伤所致皮肤病者;褐青色痣所致的色素沉着者;伴有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疾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肾、肝、心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长期室外工作人员;精神疾病者;有治疗禁忌证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黄褐斑患者90例,以入院顺序分为(先入院)及观察组(后入院),各组4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40例、5例,年龄28~57岁,平均(59.17±2.64)岁,病程1~11年,平均(6.23±1.78)年,皮损平均积分(3.58±0.27)分,原发性黄褐斑47例,继发性黄褐斑43例。观察组男女分别41例、4例,年龄27~56岁,平均(59.12±2.59)岁,病程1~12年,平均(6.27±1.85)年,皮损平均积分(3.62±0.31)分,原发性黄褐斑49例,继发性黄褐斑41例。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3 方 法

对照组采用超皮秒激光治疗,应用1064nm 超皮秒色素激光仪治疗,根据患者病灶面积、肤色等设置治疗参数,一般频率为8~10MHz,8mm光斑,波长1064nm,能量密度在0.35~0.55J 间,治疗期间根据患者耐受适时调整能量密度,以皮肤微红为度,结束后冰敷20min。1个月1次,持续治疗3~5次。

观察组应用超皮秒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治疗,激光治疗与对照组一致,两项操作交替进行,间隔2~3周。微针导入:常规清洁面部,涂抹利多卡因乳,封包40min,将微针美白亮肤套装(广州远想生物科技公司,批准文号粤妆20160235,包括冻干粉I、Ⅱ;溶酶I、Ⅱ;精华I、Ⅱ)均匀混合,术者手持0.5mm滚动微针,行无序滚动,滚动期间均匀涂抹产品,以皮肤微红无出血点为宜。结束后应用面膜敷面40min,消退红肿,嘱患者12h 内禁止皮肤沾水,1个月1次,持续治疗5~8次。

1.4 观察指标

①皮损面积及颜色[6]:皮损面积:皮损面积>4m2记3分,2~4cm2记2分,<2m2记1分;皮损颜色:斑片深褐色为重度,记3分,褐色为中度,记2分,淡褐色为轻度,记1分。②应用德国CK公司生产的Tewameyter 仪对两组皮肤生理参数指标进行测评,包括经皮水分丢失(TEWL)、表皮油脂含量、表皮含水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黄褐斑皮损面积、皮损颜色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比较(,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皮肤生理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TEWL、表皮油脂含量、表皮含水量等皮肤生理参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皮肤生理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皮肤生理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皮肤生理指标比较()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典型病例

从图1、3可见,治疗前,均存在面部明显黄褐斑皮损,经治疗后,从图2可见,对照组经超皮秒激光治疗后,面部黄褐斑皮损有缓解,但是依然存在面部颜色较深,皮肤生理状态不佳情况;从图4可见,观察组经超皮秒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治疗后,黄褐斑消失,面部颜色明显改善,皮肤生理状态较好。

图1 对照组治疗前

图2 对照组治疗后

图3 观察组治疗前

图4 观察组治疗后

3 讨论

黄褐斑为临床常见的一种难治性色素代谢障碍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病因可能与紫外线损伤、内科疾病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临床对黄褐斑治疗手段较多,包括中药、化学剥脱等,但单一治疗效果不佳,临床需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超皮秒激光为临床治疗黄褐斑的新型技术,其治疗原理为将激光作用于病变皮损部位,瞬间破坏黑色素颗粒,使其更加微小,利于被吞噬排出,从而达到淡化色斑的效果[7]。超皮秒激光脉冲时间较短,其在光束作用下可于万分之一秒释放能量,可瞬间爆破黑色素组织,且不会对周边正常组织造成破坏,应用高密度、大光斑、低能量的激光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8-10]。但单独应用超皮秒激光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需增加治疗次数,增加患者治疗费用。

微针导入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可直接将自由基清除剂、营养成分等导入皮肤内,快速还原色素,强化皮肤结构,修复皮肤屏障,促进新陈代谢,为治疗黄褐斑的一大“利器”[11]。微针导入是在传统梅花针基础上改进的多针浅刺技术,于患者面部均匀滚动微针,可于病变部位建立输送管道,药物经管道可直接渗透至皮肤深处,从而改善角质层对药物的屏障作用[12-13]。经微针导入的美白药物套装可对黑色素细胞中氨络酸合成酶活性进行抑制,从而抑制黑色素合成,微针刺激可促使胶原蛋白增生,使皮肤变得细腻白皙,在导入药物及机械刺激双重作用下,可有效发挥去黑色素的效果[14-15]。超皮秒激素联合微针导入可发挥协同作用,前者可对面部黑色素颗粒进行破坏,后者可对黑色素形成进行抑制,两者联合可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皮损面积、皮损颜色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提示超皮秒激光结合微针导入可有效缩小皮损面积,减少色素沉着,改善肤色。观察组治疗后TEWL、表皮油脂含量、表皮含水量各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上述治疗方法可有效修复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改善皮肤状况。

综上所述,超皮秒激光联合微针导入可促进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修复,也能改善其皮肤状态,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微针黄褐斑黑色素
黑木耳黑色素F1 的结构初探
再也不怕打针的纳米微针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黄褐斑效果观察
面对黄褐斑,中西医治疗有方法
4D打印微针让打针不再疼痛
啊,头发变白了!
为什么人有不同的肤色?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专栏
“微针”注射,安全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