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安泽县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变异及制约因素

2021-11-21 09:35赵变亲
现代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变异

赵变亲

摘  要:安泽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在离开源方言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声、韵、调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形成了既不同于源方言,也与周边方言包括其他移民方言不一样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周边方言、普通话、源方言及自身演变等多种因素都密切相关。其中,周边方言尤其是晋语上党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普通话,再次是源方言和自身演变,其他移民方言则几乎没有产生影响。

关键词:移民方言;源方言;变异

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一些汉语方言使用人口减少,语言文化衰亡的趋势正在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决定自2015年起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此,本刊特推出“汉语方言研究”专栏。

在汉语方言中,晋语是指通行于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的方言,它保留入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北方汉族地区唯一的非官话方言。自1985年李荣先生提出分区设想以来,晋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随着研究方法的丰富、研究角度的多样化和调查布点的细密化,晋语研究朝着更为全面、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本刊拟陆续刊发一批晋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希望能对晋语乃至汉语方言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安泽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东南麓,临汾、晋城、长治三市交界处。全境四面环山,构成与屯留、长子、古县、浮山、沁源和沁水等邻县的天然分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安泽县现辖4镇3乡:府城镇、和川镇、唐城镇、冀氏镇、杜村乡、马壁乡、良马乡;共有103个行政村,总人口84243人。据调查,安泽县境内本地居民数量极少,占全县人口的10%不到;很多居民都来自异省或异乡,占全县人口的90%以上[1](P391)。其中,尤以河南省为最,河南移民中又以林州市(原林县)为多,遍布安泽县四镇三乡的各个村落。这些林州移民主要是二十世纪中叶前尤其是三四十年代逃荒进入安泽的。在安泽,人们把河南话甚至哪个县的话都分得很清楚,但是移民回到故土后,家乡人又大都不认为他们说的是家乡话。可见,在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中,移民方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形成了既不同于安泽境内其他移民方言,又不同于源方言的一种特殊方言。

本文根据分布区域、人口占比、地理环境等因素,选取河南林州移民居住的马壁乡秦壁村、冀氏镇北孔滩村、良马乡英寨村、杜村乡杜村村、唐城镇唐城村、和川镇和川村和府城镇府城村等7个村落为代表点,描述河南林州移民在离开源地后方言声、韵、调的变异情况,探讨其发生变异的原因。为论述的方便起见,本文将安泽县境内的河南林州移民方言称为移民方言,现河南省林州市方言称为源方言。

一、声母变异

与源方言相比,移民方言声母变异主要表现在中古知庄章组分合及与精组的关系、尖团音的分合、中古疑影母在开口前的今读三个方面。

(一)中古知庄章组的分合及与精组的关系

中古知庄章组在移民方言的今读可分为三种情况:1.ts、ts?、s,与精组(洪音前)合流,如秦壁村和北孔滩村;2.t?、t??、?,与精组(洪音前)今读ts、ts?、s对立,如英寨村;3.一部分声母读ts、ts?、s,与精组(洪音前)合流;一部分声母读t?、t??、?,如杜村村、唐城村、和川村和府城村,其中,和川村和府城村有個别精组字声母读t?类,也与知庄章组今读合流。但在源方言中合流为t?、t??、?,与精组今读ts、ts?、s分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中古知庄章组今读及与精组的关系来看,只有英寨村与源方言保持一致,其他地方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移民方言与源方言具有相同的来源,在二十世纪初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时,二者应该是一样的。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中古知庄章组在当时林县(现林州)方言中就读t?、t??、?[2](P45),与精组今读ts、ts?、s对立。源方言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但移民方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因所处地理位置、经济、教育等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

移民方言的变化与所处的晋语上党片有密切关系。二十世纪初高本汉的相关记录,证实这一带方言中古知庄章组与精组合流读ts、ts?、s[3](P297)。直到今天,这一带的许多方言包括长治市方言、安泽及周边的长子、屯留、沁水端氏等方言均为此类读音。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一带中古知庄章组今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晋城方言、沁源方言读t?类,平顺话根据韵母开合有ts和t?两类等,很多地方开始向普通话靠拢。一些处在相对偏远地方的移民方言,如秦壁村、北孔滩村和杜村村,中古知庄章组与精组在洪音前今读合流为ts、ts?、s,与晋语上党片底层保持一致;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方产生了向普通话靠拢的迹象,如府城村(县政府驻地)、和川村(镇政府驻地)、唐城村(镇政府驻地),中古知庄章组今读有ts和t?类,但没有规律可循。此外,英寨村保留了源方言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英寨村与河南林州隔山而望,两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

与知庄章组密切相关的日母,今读相应的也有三类:1.z;2.z和?;3.?。

(二)尖团音的分合

无论人口比例是否占据优势,移民方言均不分尖团,合流为t?、t??、?。而源方言分尖团,精组在细音前读ts、ts?、s,见晓组在细音前读t?、t??、?。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林县(现林州)方言调查资料显示,见组字“金巾斤京警”读t?i?,晓组字“虾(鱼虾)霞瑕遐下夏厦暇”读?i?,而精组字“亲清青”读ts?i?[2](P47)。这一读音现象直到今天的林州方言还延续着。移民初入安泽境内时也应该发相同的音,后来在一些因素影响下才形成今天的读音情况。

整体来看,安泽及其周边方言是不分尖团音的,就是有分尖团的现象也不成系统。如浮山方言精见组一般遵循着洪音前读?、??、s/k、k?、x,细音前合流读t?、t??、?的规则;但是见组在假摄开口二等、效摄二三四等等前,部分字读t类声母,如架tia44|觉tiao13|见tia?i?53|掐t?ia42|敲t?iao42|轿t?iao53等。古县方言也有类似浮山方言的现象,只是仅局限于个别蟹摄二等见组字,如街tai21|芥tai53|解tai53等。从分不分尖团的特点来看,安泽方言接近晋语的上党片,因为古县、浮山方言是它与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连接带,见组声母读如端类的现象在古县、浮山方言隶属的平阳小片非常普遍,但是这种现象并未传播到安泽方言中。上党片权威方言长治方言和晋城方言不分尖团音,与安泽相邻的长子、屯留、沁源等方言也不分尖团音。由于安泽本地人很少,其方言不足以影响移民方言,同时,特殊的地理交通环境,使得移民的交际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区域内进行的,因此,我们推测,移民方言不分尖团现象受晋语上党片影响很大,同时普通话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三)中古疑影母在开口前今读

中古疑影母在移民方言中的今读特色主要体现在开口一等字上,这一点正好与源方言不同。移民方言中,中古疑影母在开口一等前今读分为四种情况:1.与阴声韵相拼时读零声母,与阳声韵相拼时读?,如秦壁村;2.与咸山摄相拼时读?,与其他韵摄相拼时读零声母,如北孔滩村;3.读零声母,如杜村村;4.读?,如英寨村、唐城村、和川村。而源方言一律读零声母。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移民方言的特色在于出现了?或?声母,这在源方言中是没有的。?与?的主要差异是在于有无鼻音色彩。中古影母一般拟为喉塞音?,中古疑母拟为舌根鼻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二者逐渐合流,有的方言影母并入疑母同为舌根鼻音?,有的方言在合流过程中二者互取对方的发音特点,如影母发音部位移至舌根部分,疑母发音气流不再通过鼻腔,合并成一个发音部位同?、发音方法部分同?的?音。与?相比,?音是不稳定的,很容易丢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资料显示,林县(现林州)方言当时有?,作者后来在核实一些音系及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河南方言研究》中指出,林州方言中古疑影两母在开口一等前今读浊擦音?,如俄??42|碍?ai45|熬?au42|讴?ou31[4](P310)。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林县志》也指出,林县话“恶、岸”的声母为?[5](P596)。据此可以推断,移民初入安泽时也有?音,由于此音不稳定,很容易受他音影响或丢失。目前,林州方言已经没有这类读音了。安泽境内复杂的读音应该是普通话與安泽周边方言共同影响的结果。安泽周边方言包括安泽在内的晋语上党片,中古疑影母在开口一等字声母要么为?,要么为?,如安泽、沁源、长子、浮山、古县等方言为?,屯留、沁水、长治等方言为?。

虽然说安泽本地话的人数很少,基本影响不到移民方言,但是移民方言所处的晋语上党片中古疑影母在开口一等之前读?或?,紧邻的汾河片浮山、古县方言读?。处于?和?包围中的移民方言尽管受到普通话影响有读零声母的现象,但是强大的周围方言影响,使得移民方言无法摆脱读?或?的情形。同时,我们还发现,除秦壁村有读?现象外,其余地方主要读?,这与二者的发音性质有关。至于不同地方具体字读音的变化,主要是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如作为县政府前驻地的和川村与现驻地的府城村,人口来源较为复杂,语言环境多样,人们的语言态度更偏重于普通话,因此,中古疑影母今读?的字较上述移民村落少之又少,在现今年青一代的口音中几乎消失。

二、韵母变异

与源方言相比,移民方言中的韵母在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阴声韵

中古阴声韵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移民方言还是源方言中,仍然为阴声韵,但韵母的类别及音值却不相同,主要体现在假遇蟹止四摄方面。

1.中古假摄今读

在移民方言中,中古假摄二等一般读以a为主要元音的韵母:a、ia、ua,开口三等章组字读?,其余有三种情况:1.i?和i?并存,如秦壁村、杜村村和和川村;2.i?,如英寨村;3.i?,如北孔滩村、唐城村和府城村。源方言二等读以?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和i?,合口二等与开口二等同;三等章组字读?;其余读i?。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移民方言未见假摄二等读?和i?现象,却普遍存在假摄开口三等(章组外)读i?现象。源方言假摄二等读?和i?,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材料中就存在,直到今天仍未改变。可以推测,二十世纪初移民迁至安泽境内时,也应有这样的读音现象。不过,安泽与周边方言及普通话的假摄二等主要元音均为a,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移民方言逐渐脱离源方言而向周边方言及普通话靠拢。至于假摄开口三等读i?,也与源方言没有关系。从安泽当地及周边方言甚至晋语上党片来看,安泽及上党片主要元音基本为?(或?、e),个别有?现象。因此,移民方言i?和i?并存现象,应当看作是自身在演变过程中主要元音高化所致,只是这一高化过程因普通话的影响而中断,所以产生了并存现象。

2.中古遇摄今读

在移民方言中,中古遇摄的今读特色主要体现在一等泥组和精组及三等庄组方面。移民方言大部分方言点u和?u并存,如秦壁村、北孔滩村、杜村村、英寨村和和川村;有的地方读?u,如唐城村。而源方言一律读u。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移民方言遇摄一等泥组和精组及三等庄组字的韵母主要以u为主,绝大部分移民点只是少数字韵母为?u,与中古流摄今读合流。值得注意的是,唐城村移民方言较为特殊,中古遇摄一等泥组和精组及三等庄组字的韵母全部为?u。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资料显示,当时林县话遇摄与流摄无任何交叉重叠现象,这就意味着二十世纪初移民安泽的河南林县人话语中也不存在这种现象,至今源方言仍没有这样的读音。晋语上党片的遇摄今读韵母一般为u,与安泽县紧邻的长子、屯留、沁水等方言均是如此,不可能影响到移民方言读?u。安泽县处于中原官话汾河片和晋语上党片的过渡地带,其方言受双方影响,只是有的音类现象受官话影响较大(或带有官话特征),有的受晋语上党片影响较大(或带有晋语上党片特征)。中原官话汾河片的遇摄相关字韵母一般为?u,因此,移民方言遇摄韵母读?u现象应该是安泽在与山西西南部交流过程中受到汾河片方言的影响;同时,源方言及普通话均为u,于是就出现了u和?u并存现象。一些交通便利、与中原官话汾河片来往较多的地方几乎都读?u,如唐城村。

3.中古蟹止摄今读

移民方言与源方言在中古蟹止摄的今读差异,主要体现在蟹摄合口一等与止摄合口三等泥组上,移民方言uei和ei并存,而源方言只读uei韵母。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从中古的韵摄特征来看,蟹摄合口與止摄合口发展到今天应该是有u介音的,源方言完整地保留了u介音,形成与普通话不一样的读音特色。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也可发现,当时的林县话与今天的林州话一致。移民在二十世纪初迁移至安泽时,是应该有u介音的;同时,周边的晋语上党片、汾河片方言也具有这种特征,而普通话却没有。因此,移民方言ei和uei并存现象,应该是受普通话的影响而向普通话靠拢的结果,周边方言也开始产生了u介音脱落的变化。

(二)阳声韵

与源方言相比,中古阳声韵在移民方言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咸山摄方面。中古咸山摄在移民方言中都带有鼻音色彩,或读an、ian、uan、yan,与普通话同,如秦壁村、和川村、唐城村和府城村;或读鼻化韵:a?、ia?、ua?、ya?,如杜村村;或鼻化韵与鼻音尾并存:a?、ian、ua?、yan,如北孔滩村;或鼻化音与纯元音韵并存:a?/a、ia?/ia、ua、ya,纯元音韵与假摄二等合流,如英寨村。源方言为纯元音韵a、ia、ua、ya,与假摄二等?、i?分立。具体情况如表7所示: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方言调查,中古咸山摄在当时林县话中已经脱落鼻音尾,变为纯元音韵a、ia、ua、ya,这一读音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林州方言。由于移民的迁移时间是在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我们推测,移民最初迁入安泽县境内时,也应该是一套纯元音韵母。较闭塞的英寨村还保存着读a、ia、ua、ya的痕迹,但是已经出现鼻化现象。从语音发展规律来看,鼻音韵在前,鼻化韵其次,纯元音韵最后。就此而言,移民方言由纯元音韵逐步过渡到鼻化韵、鼻音韵显然不是这一规律制约的结果。

在移民方言所处的方言环境中,中古咸山摄今读的情况比较复杂,如安泽、沁水、沁源等方言为纯元音韵,长子方言是一套鼻化韵母,屯留方言是一套前鼻音韵母。安泽县紧邻的中原官话汾河片浮山方言是一套鼻化韵母,古县却为一套前鼻音韵母。所处方言环境的复杂多样使安泽县境内移民方言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受方言接触的影响,古开口与合口或洪音与细音变化的快慢不一致,如英寨村移民方言古合口韵已经读纯元音韵母了,而古开口却是鼻化音与纯元音韵并存;又如北孔滩村移民方言中洪音读鼻化韵,细音仍然保留着前鼻音尾。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变化中,移民为了与当地居民进行顺利交际,使用一种当地人能够听懂的地方普通话,从而造成了中古咸山摄今读鼻音逐渐显现的情形。

(三)入声韵

中古入声韵在移民方言与源方言均有高低元音两组:??、a?。相比较而言,源方言入声韵规律性很强,咸山宕江四摄(宕摄合口非组字和江摄开口帮组字读高元音入声韵)、曾摄开口一等和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韵一般读低元音入声韵,深臻曾梗(曾开一、梗开二除外)通五摄入声韵今读高元音??入声韵。移民方言在深臻曾梗(曾开一、梗开二除外)通五摄入声韵今读上与源方言保持了最大程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咸山宕江四摄、曾摄开口一等和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韵上与源方言又有很大差异,源方言读低元音入声韵,移民方言高低元音入声韵并存,并且与当地方言的入声韵情况也不一致。

1.中古咸山摄入声韵今读

在移民方言的今读中,中古咸山摄入声韵大体可分为二大类、三小类:1.以a为主要元音的开合齐撮四呼俱全的一套韵母,如唐城村;2.主要元音分化为a和?两类,如秦壁村、北孔滩村、英寨村、杜村村、和川村和府城村。虽然这些地方中古咸山摄入声韵今读分流,但具体情况亦有不同。有的地方见系字出现了以?为主要元音的入声韵母,如秦壁村、北孔滩村、英寨村和和川村;有的地方精组、章组和见系字出现了以?为主要元音的入声韵母,如杜村村和府城村。而源方言则是以a为主要元音的一套韵母:a?、ia?、ua?、ya?,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具体情况如表8所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显示,中古咸山摄在当时的林县话读以a为主要元音的入声韵,源方言仍然如此。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林县人移至安泽县境内时,应该也读低元音的入声韵。移民方言的主要元音?的出现与其所处的晋语上党片有密切关系。中古咸山摄入声韵在晋语上党片中的今读有高低元音两类的,如安泽、沁水、沁源、长治等方言;有高中低元音三类的,如长子、屯留等方言。移民方言中古咸山摄入声韵的今读情形显然是受到了晋语上党片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否认普通话的作用。晋语上党片中古咸山摄入声韵今读的复杂局面就是在普通话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元音越来越靠近普通话,只是多了个喉塞音尾。移民方言的读音也体现出这一变化。

2.中古宕江摄入声韵今读

中古宕江摄入声韵在移民方言的今读大体有三种类型:1.以a为主要元音的入声韵,如唐城村;2.以?为主要元音的入声韵,如和川村和府城村;3.主要元音有a和?两类,以a为主,元音?主要见于帮非组和见系字,如秦壁村、北孔滩村、英寨村和杜村村。源方言主要元音也是分化为a和?两组,宕摄合口三等非组和江摄帮组字的主要元音为?,其他以a为主要元音,有整齐的规律可寻。具体情况如表9所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显示,中古宕江摄与咸山摄入声韵在当时林县话均读以a为主要元音的入声韵,今天的源方言基本保持了这一特点,但是出现了帮非组字如“剥缚”读??的现象。移民方言中古宕江摄入声韵今读的变化,与所处的晋语上党片有密切关系。晋语上党片中古宕江摄今读与咸山摄一样复杂,有读高元音的,如安泽方言;有读高元音和低元音两类的,如沁源、沁水、长治等方言;有读高元音和中元音两类的,如屯留方言;高中低元音都有的,如长子方言。移民方言中,古宕江摄入声今读主要元音高化原因与咸山摄相同。

3.中古曾摄入声韵今读

中古曾摄入声韵发展到移民方言中,主要元音一般为?,与深臻梗(开二除外)通四摄入声韵今读合流,个别曾摄开口一等字主要元音读a。而源方言主要元音有?和a的不同,其中,曾摄开口一等主要元音为a,其余等呼主要元音为?,与深臻梗(开二除外)通四摄入声韵今读合流。移民方言与源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曾摄开口一等读音方面。具体情况如表10所示: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在当时林县话读a?,林县人当初迁至安泽境内时也应如此。不过,今天移民方言中,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入声韵今读一般以?为主要元音,有个别字读a。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源方言的痕迹,也有晉语上党片和普通话的影响。晋语上党片尤其是移民方言所处的安泽区域,曾摄开口一等入声韵的主要元音就是?,普通话中绝大部分字的主要元音也是?。在主要元音为?的方言包围下,移民方言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入声韵今读主要元音也变为?。个别字主要元音为a的现象应该与源方言相关,它们保留了源方言的读音。

4.中古梗摄入声韵今读

在源方言和移民方言中,中古梗摄入声韵今读主要元音均有?和a的不同,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古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韵今读方面。移民方言因声母不同而分为三个韵母:??(知系)、a?(见系)、ia?(帮组),而源方言只有一个韵母a?。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中,并未说明中古梗开口二等入声韵在当时林县话的读音状况,但是显示了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入声韵读a?,今天的源方言中古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韵读a?,与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入声韵合流,这意味着二十世纪初二者也是如此。移民方言中古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韵今读特点的形成既保留有源方言的痕迹,也受到了晋语上党片和普通话的影响。移民方言所处的晋语上党片中古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韵今读a?、??、i??三个韵母,不同方言点或是其中一个或是两个或是三个都有,但是均没有ia?韵母。周边的中原官话汾河片中,尽管夏县、闻喜方言一带有ia,但紧邻的浮山、古县方言未见。可见,移民方言是受晋语上党片和普通话的影响而有了a和?两类主要元音。至于移民方言有ia?而不像晋语上党片一样有i??,可能的情形是晋语上党片与移民方言一样原本有ia?,后来晋语上党片受介音i的同化,其主要元音发生高化,移民方言则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而未发生高化现象。

三、声调变异

移民方言与源方言声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调类的分合和声调的实际读法两个方面。移民方言的声调纷繁复杂,有五个声调的,如府城村、和川村和英寨村;有四个声调的,如秦壁村、北孔滩村、唐城村和杜村村。而源方言有五个声调,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入声调不分阴阳。在五个声调的移民方言中,虽然调值与源方言有所不同,但调类的分合与源方言相同;四个声调的方言中,不仅调值不同,调类的分合也不完全一致,如唐城村平声不分阴阳,杜村村和北孔滩村的古上声与去声合流,秦壁村的古浊平声、清上声及次浊上声合为一个调类。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显示,当时的林县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声调,平声分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归去声,入声不分阴阳,并且阴平、阳平、上声均为降调。移民初入安泽时,与源方言一样应该是分阴平、阳平的,并且均为降调。今天绝大部分移民方言平声分阴阳,且阴平调为降调,如秦壁村、北孔滩村、英寨村和杜村村;周边方言平声也分阴平和阳平,但阴平一般为平调或曲折调。移民方言读降调显然是保留了源方言的特点。有的移民方言平声不分阴阳,均读为33中平调,如唐城村,这与它的紧邻沁源话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沁源话平声是分阴平和阳平的。我们推测,这是因为移民方言的阴平和阳平原本调值差异不大,在沁源话影响下,阴平和阳平一律读为平调。移民方言阳平变为升调与周边方言或普通话相关,周边方言与普通话的阳平均为上升。在移民方言和源方言中,上声调均遵循清声母上声和次浊上声归上声、全浊上声归去声的原则,不过,有的移民方言古上声与古去声合流,如杜村村和北孔滩村;有的移民方言古清上声和次浊上声与阳平合流,如秦壁村。阳平与清上、次浊上的合流、上声与去声的合流,与这些声调的调值均为降调相关。移民方言的去声以降调为主,也有凸调和平调。根据各地的移民情况来看,去声原本也应该是一个升调,只是上升的幅度不大,有的移民方言就读成平调,如英寨村;更多移民方言则是变为降调,这是受普通话和周边方言的影响,如唐城村、杜村村和北孔滩村;或者是变为先升后降的调子,如秦壁村。移民方言入声不分阴阳,与源方言一致。此外,和川村和府城村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除保留入声调外,其余声调的调值已等同普通话。

可以说,当河南林县(今林州市)移民迁入到安泽县时,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及维护自身利益,不仅聚居在一起,而且使用他们认为是家乡话的同一话语,以此区别于其他的移民群体。其他的移民群体也以他们的话语来判断和认同自己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移民方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源方言相比,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同时,它也与其他移民方言有所不同。总的来看,移民方言特点的形成,是受到了周边方言、普通话、源方言及自身演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其中,周边方言尤其是晋语上党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普通话,再次是源方言和自身演变,其他移民方言则几乎没有产生影响。这与源方言的特点及移民身份的认同有密切关系。河南林州方言属于晋语区,本身与晋语就有许多共同特点,移居晋语上党片后,这种共同性更是得以强化;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这也使得它们在相互交际时不得不使用普通话。为了与安泽县境内众多移民相区别,林县移民会尽最大努力来排除其他移民方言的干扰。不过,老一代移民方言还能相互区分,不同源地的移民仍通过自己独特的话语来显示源地身份;到了年轻一代,由于教育的发达和普通话的普及,很多语言已经没有了源地身份的标志,正在成为地道的安泽本地人。

参考文献:

[1]安泽县志编纂委员会.安泽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2]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音概况[M].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科研处,1982.

[3][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5]林縣志编纂委员会.林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The Varia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Immigrant Dialect from Linzhou,

Henan in Anze County,Shanxi

Zhao Bianq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 China)

Abstract:The immigrant dialect of Linzhou, Henan Province, in Anze has changed in phonologicalsyste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eaving the source dialect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resulting in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both the source dialect and the surrounding dialects, including other immigrant dial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se featur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the surrounding dialects, Mandarin, the source dialect and its own evolution,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rounding dialects, especially the ShangdangCluster of Jin Group, being the greatest, followed by Mandarin, and finally the source dialect and its own evolution, with almost no influence from other immigrant dialects.

Key words:immigrant dialect;source dialect;variation

猜你喜欢
变异
从阿尔法到缪,谁是新冠病毒变异株中的“狠角色”
世卫:Delta变异株正成为全球主要流行变异株
世卫改用希腊字母命名变异新冠病毒
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难点辨析
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认识基因变异,控制疾病诱发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