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角度浅探东营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2021-11-22 00:59王洪艳
对外经贸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东营市双循环供给

王洪艳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循环梗阻,企业将在一个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下谋求发展。基于国际市场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结构的新变化,2020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东营市有关部门要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科学布局,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探索高水平融入新发展格局之路。

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涵解读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容十分丰富,只有正确理解其精髓要义,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好、落实好。

(一)以满足内需为着眼点发展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

我国有14 亿人口、9 亿劳动力、4 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2020 年我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 3 2189 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9 年有所下降,但仍高达 39.2 万亿元……强大的国内市场、巨大的购买能力、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从容应对内外部压力和国际市场不确定增强等一系列挑战的优势和底气。新发展格局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即是指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双循环”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社会终端需求,推动产业链提质、供应链升级,“以我为主”“练好内功”,把经济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完善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加快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形成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通过需求牵引供给,进一步推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与供给能力提升,进而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动态均衡。

(二)构建完整的内需新体系是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

构建完整的内需新体系,既包括消费和投资两翼、内需和外需两端,也包括商品和要素两个市场,以及配套的综合性的改革举措与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建完整的内需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消费和投资两大因素的作用,将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均衡增长;外需是整个需求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构建内需体系的同时,要重视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内外需求融合共生;要积极扩大进口,引进国际上优质产品和要素,满足国内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要统筹商品和要素两个市场,不断完善商品需求体系和要素需求体系,深化商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动能

国内大循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往复循环,其中生产是国内大循环的起点。生产与供给体系优质高效,国民经济循环才能顺畅和高效。因此,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和最大推动力,继续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供给模式,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使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结构能够更好适应和及时匹配需求的变化与升级,减少并疏通生产和供给环节存在的国内经济循环梗阻,并通过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扩大就业,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四)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势互补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整体,不可人为、机械地分割成泾渭分明、完全独立的内外两个循环体系,同时也是一个追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双循环”,核心思想是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外循环服务内循环,强调在夯实内循环、保证内循环稳定高效的基础上,在经贸、服务、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建立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方位、多元化对外开放合作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而使外循环更加顺畅。通过“双循环”互补、内外互济、协同运行,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联通,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

二、从供给侧角度促进东营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持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双循环”背景下,东营市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发展壮大新动能,推动实现东营市内部自我循环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一)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亲商富商优商浓厚氛围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东营市出台了《东营市政务服务管理办法》《中共东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严格依法办事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狠抓落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

在资源环境、公共服务、财税金融、市场监管、人才制度、法制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攻坚行动,以政府有为,推动社会有序、企业有利;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破除市场准入的“隐形门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减环节压时限,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抓实抓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简化优惠事项办理程序,使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畅通企业诉求和权益保护反应渠道,让投资者顺心、安心;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在加速通关、优化监管、精简审批、提升服务等领域出台配套措施和政策,让更多企业享受海关政策福利,助力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

(二)畅通要素供求大循环,实现更高效的要素流动和配置

生产要素供给决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种类和质量,东营市要高质量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要打通要素市场壁垒,畅通要素供求大循环,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种生产要素真正按市场规律顺畅运转。

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对限制要素与资源流动、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要追责到人,严肃处理;建设高效率金融体系,合理引导资金流向,降低融资成本,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大力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建设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推广的制度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培训形式提升劳动力素质,根据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建设数据统一开放共享平台,安排专业部门整理、管理并有序开放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国家、省、市等各层级的公共信息数据,促进数据流通交易,深化大数据开发利用,将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与政府宏观管理、产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最大化发挥数据要素在经济循环发展中的创新引擎功能。

(三)精准科学选才用才,打通“双循环”的人才经脉

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从制度层面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着力提升人才与产业、人才团队与城市战略的匹配度,为融入“双循环”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东营市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以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的“5+2+2”产业体系布局,以及“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靶向引才,精准招引、储备、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打破唯学历论和职业壁垒,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健全晋升通道体系,为技能人才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畅通人才供求信息,实行“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的人才招聘模式,方便求职者应聘和就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创新多元化评价方式,将人才评审权赋予用人主体,使人才供需两端实现精准匹配。

(四)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提升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关键因素,是贯穿“双循环”的逻辑线。东营市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创造高质量新供给,夯实“双循环”根基。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打通科技创新内循环;社会协同,为科技创新提供要素、资源、金融、政策等全面保障;强化基础研究,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激发东营市的国家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活力;围绕东营市“5+2+2”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产品创新项目,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克服“卡脖子”技术的短板,把科技创新渗透到产业体系的全领域,提高产业链整体科技化、现代化水平;注重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大对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通科技创新转化断点,把科技创新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来;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结合,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五)保护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2019 年末东营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 24.36 万户,保护好并进一步激发这些市场主体的活力,对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各项纾困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落地见效,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收益;积极营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市场主体,均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给予同等保护;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多元化需求的能力,通过“政府+银行+信保”合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面向个体工商户、初创实体,及时提供直接有效的阶段性、针对性帮扶政策,帮助其解决债务偿还、租金税费、扩大融资、社保缴纳等困难;构建亲清政府关系,健全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推行“企业家恳谈日”等制度,畅通企业反映问题、提建议渠道,使企业家心无旁骛,以恒心恒业扎根和深耕东营市场;针对全球需求萎缩、外贸进出口受阻现状,加大稳外贸力度,帮助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提高稳岗补贴,为企业纾困解难。

(六)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2020 年山东省提出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省级统筹,引导7 市错位协同发展,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其中,东营市作为省会经济圈中的七个城市之一,重点发展石油装备、现代高效农业、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进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2021 年4 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优化“一群两心三圈”格局,做强省会经济圈,支持东营建设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基地,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保护治理示范区和现代化湿地城市。

东营市要精准对接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破除城市之间行政和市场壁垒,借势发展并积极融入省内一体化发展战略和省内循环;要发挥比较优势,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承接经济发达地区高端产业和优质创新要素转移,争取更多优质企业和产业落户东营;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的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协作,携手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合作带;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民航、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建设与网络融合,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尽快形成内外联通的交通网络,尤其是要积极配合省会经济圈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机场群、水运网,以及省会经济圈城际公交线网等的建设规划与布局,和全省交通网络一体融合发展战略,畅通市域之间的综合交通通道,促进人、物高效便捷流动;积极利用“齐鲁号”欧亚班列,弥补海运、空运运力短缺,融入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以及经济、科技、文化互联互通通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内国际循环;打破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突破点,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提升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协调互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积极解决制约城乡融合的户籍、土地等问题,打破城乡要素流通和融合发展障碍,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类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化发展,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潜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

(七)引导和支持出口企业转内销,培育参与“双循环”格局新优势

“出口转内销”不是让企业退出国际市场,而是保住已经建立的外销渠道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实现转型升级。东营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结合东营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外贸企业尽快适配国内市场需求,走上“墙内墙外两头香”的转型升级之路。

外贸企业适应适配双循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热心参与和大力支持。东营市政府各部门要协同合作,积极引导,将“出口转内销”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抓好抓实,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起谋划。要为“出口转内销”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切实解决企业转型过程中涉及的税务、结算等瓶颈问题;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导内、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拓展过程中遵守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竞争;针对出口企业缺少国内营销渠道及开发新营销渠道成本过高的问题,帮助企业尽快建立线上营销渠道,并指导企业对接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企业,助力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客户,实现供需对接;从出口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在国家稳外贸、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特点,积极构建新的适应我国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与服务体系,将原先主要根据国外目标市场的消费文化、需求特点和消费习惯确定的产品技术标准、功能款式等进行重新设计,原先没有自己的品牌而主要以加工贸易或贴牌生产等方式出口的企业,要积极考虑新建或改造生产线、建立自主品牌、面向国内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培育既能参与国际竞争、又能开拓国内市场的竞争新优势。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全方位的、重大的调整和重塑,对每一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东营市既要从需求侧入手,促进消费,科学引导投资需求,扩大有效投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更要从供给层面精准发力,从营商环境优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科学选才用才、科技创新、市场主体保护、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障碍,畅通“双循环”发展通道,提高经济供给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东营市双循环供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