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体育、智育、美育“人—境”生态体统的内在联系

2021-11-22 03:30杜亚星司红玉王逸桐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3期
关键词:智育感性美育

杜亚星,司红玉,王逸桐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片面来看,体育、智育与美育在学校教学中分属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目标,但整体来看,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学生个体发展中,三者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体育、智育、美育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是由教师、学生在社会、学校中形成的“人—境”生态系统。“人—境”生态系统的维系,既在于以其生理、心理、人理、智理、情感等尺度在社会、自然界中生成的某物,又在于某物以其数理、物理、生理、事理等尺度在人的作用下向自身的需要转化,成为人化物,形成“人—境”生态系统中最本质的交流变换逻辑过程。逻辑生态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组织状态、结构状态和本质状态。在“人—境”生态系统中,教师既要主动地将学生纳入智育体系中,按照智育的逻辑发挥作用,同时,又要主动地将学生纳入体育、美育体系中,按照社会、学校发展的自然逻辑而发展,这种双向规定与作用共性形成了支配“人—境”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一种逻辑生态。本文主要对体育、智育、 美育的“人—境”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状态、结构维系及本质状态3个方面的讨论。

1 体育、智育、美育的“人—境”组织状态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以身体、智力、美感活动为基本手段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是衡量教育水平、增强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从体育的定义来看,其与智育、美育在质构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具有美的特性,也都存在美的外部形态和美的内涵。同时,通过身体感受科学知识,即审美活动,可冲破束缚、不受羁绊,使心灵和精神达到自由,智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审美甚至可以称作是科学发现的一种标准。爱因斯坦曾坦言,他的科学发现所依赖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一种想象,他甚至将审美作为发现科学的一个标准。马克思也曾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体育、智育、美育所构成的“人—境”组织状态中,对待人、事、物是有所不同的。眼睛是用来看的,体育的看是模仿,以获得某种技能;智育的看是观察,以训练辨识度和灵敏度;美育的看是领悟,以获得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耳朵是用来听的,体育的听是服从,以显强弱,以期动作更规范、更标准;智育的听是鉴别,以辨是非,以期更接近真理;美育的听是享受,是感知节奏,以感和谐,以图获得一种能感受音乐的耳朵。口是用来说的,体育的说所表达的是胆识,它显示了一种力量与强弱;智育的说所表达的是知识,它告诉人什么是真;美育的说所表达的是感受,它向人描述生命的体验。

在体育、智育、美育所构成的“人—境”组织状态中,其主要载体也不同。体育利用技巧为载体,智育利用文字为载体,而美育则利用形象为载体。体育的形象不得不依附于技巧;智育的形象处于辅助地位,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理性教育;只有在美育中,形象才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因此,体育追求的是一种具象能力,智育追求的是一种抽象能力,美育追求的是一种意象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学生体质的同时,应考虑学生智力和审美力的提升,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智育、美育所构成的“人—境”组织状态,虽然质构不同,但质构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任何质构的过度竞生,都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学校教学中单一地将智育看作“硬任务”、体育看作“虚任务”、美育看作“空任务”的现象所产生的身心、社会等问题。所以,在“人—境”组织状态中形成了质域的间性,潜滋暗长了趋合性,形成多质依生、多质竞生、多质共生的教育体系。

2 体育、智育、美育的构造状态

动商是智商、情商的基础和保障,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学校体育教育有在增强体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能将学习、审美同体育相结合,促进体、智、美全面发展的实施理论基础在于体育、智育、美育构造状态的同源性。

体育强调的健和力,是一种深层次的感性活动,往往是国家的感性标志。体育的目的是使人身体健康、身形健美。智育更重视突显人在自然中的作用,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学校学科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获得是智育结构的基础,而智育结构的关键又在于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技能),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两者的统一。因自然物是感性的存在,技能的感性成分就会多一些。感性活动是人与世界的原初接触方式。美育即重在关心感性本身,其感性指向要求回到事物本身,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课程中要回到学生本身作为生物体对感觉本身的体会,通过对视、听等感性器官敏锐度的培养以求文本间的交流和碰撞;(2)要回到对象本身,去体会对象的感性。体育、智育、美育的结构中离不开感性,因为感性被视为一种低级的认知形式,是原初的不可逾越的形式。

抽象的感性不能离开具体形象,形象作为人、物的相貌外观、形状,直接映射在人们的感官体验中,进而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等一系列反应,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知。体育形象主要是建立在体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是国内外公众对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体制等内部要素及其在国际体育大赛中所取得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智育形象为主体对人事物的逻辑概括、分析、凝练,因而这种形象具有一种共通性,更能激起人们的普遍情感。情感寄存在形象的内部,使单一的形象获得了多样性的情感表现而独具灵气。智育的形象关注的是与外界的功能关系,经过大脑的分析,以引起情感;美育中的形象不是分析而是感受,美育要求人们通过对美的形象(审美外观的活形象)的感受传递进行教育,使人获得对形象的直观体验,这种形象是完整的,具有一种整体性意蕴,因而形象是美的外在表现,形象性是美的重 要特性。

体育、智育、美育的形象是相联系的。从线的形象出发,在体育中可以联想到囊括了多种运动形式的运动路线,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或直线、曲线的组合运动。在这些运动中既有速度、力量的体现,也有方向转变,线的形象能呈现体育的姿态;在智育中,线出现在运算、证明、作图中,对线这一形象的层层深化,也是激发逻辑思维的过程;线在美育中则表现出着丰富的视觉内涵,线本身就是美的显现,如蛇形线,蛇形线以其灵活生动,引导眼睛追逐多样性,而使眼睛得到满足。威廉·荷加斯认为,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于朝着不同方向旋转,引导眼睛追逐无限的多样性。由上可见,体育、智育、美育的构造形态具有同源性和一致性,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看到体、智、美三者的构造状态的同源性,能够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3 体育、智育、美育的本质状态

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智、美共同发展,同样需要了解体育、智育、美育本质状态,更好地结合和发挥三者的功能。

体育是通过追求竞争和内在自由达到强身健体、心灵养生的身心共通发展的文化活动。竞争在人类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竞争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为超越存在,而人本身内在的生命特质就在于对超越的向往。人的超越性是人的实践性存在的反映,是由人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意义性、创造性、精神性与无限性决定的。内在自由在这里是指内在的精神力量。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在游戏中间,“自然”被加工制造为“精神”,且在这些竞技举行的时候,主体虽然没有进展到思想最高级的正经,然而从这种身体的练习里,人类显出了他的自由,他把他的身体变化成为“精神”的一个器官。

智育强调的是知识教育、智能教育,包括记忆、判断、抽象、推理、想象等方面。尤其是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强调直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重视灵感与顿悟,这都体现了感性在智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维持着人类感性情感和感官体验的生命力。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欣赏形式美的双眸”和拥有“感知音乐美的耳朵”,通过对人的感官能力的不断培养和强化达到对美的共识,从而形成“共通感”。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美被称为心灵的体操,因为美的存在让人心灵正直、良心纯洁、情感与信念端正。

从体育、智育、美育的本质状态来看,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相互依赖性。而实验也证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均衡性和大脑皮层的协调能力,改善大脑的供氧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进而提高美育能力。

4 结 语

体育、智育、美育所形成的“人—境”生态系统,在其组织状态、结构状态、本质状态中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学习知识、感受真理的喜悦和体会美。

猜你喜欢
智育感性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大学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研究
美育教师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