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存在问题分析

2021-11-22 08:27熊民庆河南省工业学校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实训

熊民庆 河南省工业学校

在国家大力推广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中职学校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德国“双元制”及其创造的“德国奇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让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思考或解答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双元制”模式并不是简单地为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它的本质是使他们获得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校上课的时候,开展全面的实习实践,这样等他们毕业时就有了几年从业岗位的实践经验。我国职业教育中也在研究模仿德国双元制的具体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我们探索出很多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

一、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订单培养式

就“订单式”培养模式本质内涵来看,是一种迎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涌现的人才模式,充分契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与学校携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学生从职业学校经过学习后直接到企业从事工作的人才培养形式。这种合作的特点是:学校与企业两方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特长签订在校培养及人才培养协议,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针对岗位(群)要求的培养;全面认定和考核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企业按照学生入校时签订的就业协议,来安排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用来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将企业整体的人力成本降到最低。从学校方面着手分析,综合考量市场上企业实际特性来推动学科建设,深化专业改革,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坚持就业导向来指导后续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由行业主管、产业技术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行业协会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2+1式”

“2+1”式也就是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涌现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效果突出。究其根本,要求学生求学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前往实习单位学习,共同组成三年的教学。在学校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中,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结合生产实践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校企双方的责任人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理论联系实践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基于“2+1”教育模式便于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整合,最优化配置下创设高效人才培养环境,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三)“工学交替式”

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式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辅以实验和实训练习。学生通过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学习能灵活运用于社会实际工作中,既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同时又锻炼了能力。“工”是指学生在实习的企业内部工作中,主要负责基层岗位工作,而企业依据不同岗位支付对应薪酬;“学”则强调在校期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验和实训中锻炼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向下,学生不仅拥有学生角色,还有企业员工角色,因此企业部分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

(四)顶岗实习式

此种方式强调在企业岗位实践中,边学习专业知识,边开展工作,有别于传统实习模式,要求学校依据企业岗位工作要求来动态调整教学方案,调节合理的教学内容。通此种方式,便于加深就业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但同时,教师参与顶岗实习机会较少,校企合作力度不足,沟通缺失,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不够配合等。

(五)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模式优势鲜明,通过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势资源,在前沿教育理论支持下来优化设计教学方案。此种模式更加关注双方密切合作,优势特点鲜明,结合具体项目内容,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习机会,而合作企业提供优质的硬件资源,带领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高水平发展;企业派人员到学校里任教,企业员工可以前往企业参加学习,丰富专业知识储备,进而在岗位实践中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围绕实践项目,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学校联系,构建合作双赢的机会,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项目驱动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很难找到适合校企合作的好项目,因此有限的应用范围阻碍了这种合作形式的发展。

(六)“实训基地模式”

推行实训基地模式,校企双方分别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设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交流下制定实训方案,学校教师可以前往企业参与定岗实习来丰富经验,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前往学校学习前沿理念和技术,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同步落实,强化学生各项专业能力。我校与京东合作的京东实训基地就是这样的模式。

尽管目前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很多,校企合作模式由于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还有所不足,现在尚不能说哪种模式是最好的,是最适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只有在摸索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让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三赢,这才是最正确的模式。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校企合作的形式虽多,但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注意到,我们并没有自己理念上的创新,很多都是借鉴或改造了国外一些校企合作的形式。制约我国校企合作的瓶颈还有很多,现有的校企合作的形式或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企业的困境

在校企合作方面,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因此企业参与度普遍偏低,而这一问题在国际上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中国,政府、学校和企业作为合作的三大主体,最难调动的是企业的积极性。许多中职学校迫切想搞产学合作,无奈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一厢情愿的热而企业冷是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很多学校至今仍望“合”兴叹。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缺乏研究、开发和吸收科技成果的动力和能力,不少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它们通常不愿在研发工作上投入大量资金,不对企业长远发展进行考虑,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难以转化和推广应用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

(二)学校的困境

长期封闭办学,我国中职教育事业起步晚,配套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还有所不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预期。很多地区的中职院校,多是在政府行政部门支持创建,教学内容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内容存在偏差,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型予以支持。尤其是忽视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主动性,企业也缺乏和学校沟通合作的积极性。在国外,由于注重学生与行业的相关培养,合作教育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方式,但在中国,却变成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众多的不利因素,导致合作教育在我国很难开展。我国中职教育的历史短,再加上近几年迅速扩张,使本来就基础薄弱的中职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从硬件方面着手分析,各级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配套的学校的基础设施、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中职教育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从软件方面着手分析,缺乏“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偏低,一定程度上阻碍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虽然多数的中职学校纷纷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但实际上多局限在理论和经验层面,难以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支持。另外,中职合作办学模式推广力度不足,背离市场发展趋势,在谋求社会发展方面不是很积极,他们没有改变传统办学模式的紧迫感,缺乏适应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三)政府的困境

基于法律来界定校企合作各方职责所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比较陈旧,很多已不适应今天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业法规更是不完善、不健全,缺少法律依据与行为准则的支撑,当校企合作遇到问题与纠纷时解决的难度较大。在体制和机制上,校企合作的各方仍然是碎片化、独立和自主的,有不同的主管部门和运行机制,导致校企合作管理错位,缺乏系统有效的支持。政府未能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导致重复立项的科研项目、重复购置的研究和生产设备,严重占用和浪费了我国有限的社会资源,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经费投入上,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教育的长期投资,因为教育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是间接的,教育所创造的收益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在我国,资金投入不足和短视的行为使教育收益还没有显现就被迫中止,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发展。

(四)合作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中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校企合作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运行机制还远远不够完善。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目前还没有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校企合作教育的实际运作只是在一定的时间点和时间段上取得成功。一方面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整个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如何妥善处理校企合作的各方关系,如何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价等这些问题都还悬而未决。■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