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有法指导有方 建构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为例

2021-11-22 00:23⦿赵
小学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规律性奇偶性奇数

⦿赵 婧

新课程的落实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借助精心设计教学教案,组织和推动学生开展主体性发挥下的自主或者合作学习活动,从而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因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推进者,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学会学习,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学科学习的方法。本文就《和与积的奇偶性》内容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在生本课堂构建中的有效组织和推进的问题。

一、教材学习内容分析

《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规律的学习内容,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如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按照教材提供的活动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也能得出“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多是采用先举出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点拨发现特点,最后归纳规律的,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方法进行的。这里就是让学生进行活动与实践,自己或者小组合作的发现与分析,最后在不断认识和思考中得出规律性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转变角色,改变观念,要退居幕后,让学生做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如此,改变传统的师授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就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推进。就《和与积的奇偶性》这一学习内容而言,我们如果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也是可以的。让学生先进行非零数相加的实验,然后,对多个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的规律性认识。但是,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思维得到什么样的训练,他们是否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可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也就是学生的能力和数学学习素养提升方面我们是不清楚。如此,在实施和推进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组织、指导的作用和效果就不够突出,生本课堂的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二、创设情境引导有法

让学生就教材学,或者老师就教材教,也能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也能获得学习重点的解决。但是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如在多个非零数相加这个学习活动的开展中,老师如果给他们创设情境,运用多种引导方法的话,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浓烈些,师生互动就会热烈些。

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用教材提供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然后,在黑板上列几道有奇数、有偶数,或者多个数相加的式子,让学生们计算,然后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但是,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激发,这样的课堂还不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如导入中,我们玩“投骰子”游戏,我们让学生观察、认识骰子,然后两名男生、两名女生组队上台各投两次骰子,另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得到的数字。之后,同学们一起相加计算,看哪一组数字和大,相继引出奇数、偶数的知识。然后就几个加数进行分析,让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发现和的奇偶规律。

这里,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出题计算来验证这个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来概括这个规律。如此,教师的引导就是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思考,老师不去告诉他们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这一学习收获是学生的,学生们就有了学习的成就感,生出学习的兴趣,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情境创设还可以多样生成。如阿凡提的故事创设情境,摆转盘的视频导入等等;让学生生出兴趣,积极思考。

三、强化运用指导有方

“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性认知是比较容易的。而让学生深度掌握,有效运用则比较困难。鉴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比较弱,我们可以回顾上面的投骰子游戏,验证三种规律,并数形结合进行呈现。然后,可以将数的个数增多,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进一步验证规律性的存在。

学生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运用来巩固所学,并获得知识的活化,能力的提升。在这一知识学习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出一两道和与积奇偶性相关的题目。这里,如果大多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知道怎么操作的话。老师可以举例子,给学生放样子。如:对“25+131”“2+503+17+1235”“36+289+5+73+88+6753+90”“1+3+5+……+19”的和的奇偶性进行判定。这里就是简单的数加数的奇、偶个数,但是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对奇数、偶数的知识进行运用,如:与75相邻的两个奇数的和是多少?是怎么计算的?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找出75前后相邻的两个奇数,然后相加。我们可以指导他们思考,75前一个奇数是(75-2),后一个是(75+2),这样思考就显得容易些了。当然,我们在这个题目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像2,4,6这样的叫连续的偶数,如果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20,那么,五个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

我们在生本课堂构建和推进中,在学生不能够发现或者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指导;而在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深入思考。如上题“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20,求其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出其他四个数,并找规律,结果会发现320是中间数的5倍。这样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巧。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数学的知识进行更深、更需要思维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难的问题中思考,训练他们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这对他们数学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推动者,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升组织艺术和指导能力,让学生在主体性发挥中学会数学学习,获得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规律性奇偶性奇数
奇数凑20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巧用奇偶性,速解函数题
例谈函数奇偶性应用中的两类求值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初探
趣味填字
抓住数的特点求解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
函数奇偶性与周期性的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