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及实效探析

2021-11-23 19:15杜婧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

文/杜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2018年增长到820万人,2019年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人,2020年达到874万人,到202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900万大关,毕业人数高达909万人。同时,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为了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工作者角色的转变,各个高校在本科阶段均设置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并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中,以此来促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在大学读书期间,获取基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现状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目标通常从态度、知识、技能层面三个角度进行设计。这同样适用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

1.从思想层面来看,高校就业指导课意在引导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结合,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2.从知识层面来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在大学期间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掌握职业的分类以及创业的相关知识。

3.从技能层面来看,高校就业指导课说到底是一门侧重实践的课程,其课程的最终效用是指导学生在求职和择业中选其所爱,爱其所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并提高相关的求职技能,如:自我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面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安排

近年来,各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侧重于分阶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本课程分四个学期开设,分别设置在大学一、二、三、四年级的第一、四、六、七学期。具体来看,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了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了解并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大学毕业目标,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决策和规划。大学二年级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主,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大学三年级就业指导课的设置主要以引导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和行业变化的趋势,了解企业招聘的原则和用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求职、创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大学四年级,即对于即将毕业求职的学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则更侧重于就业实践的指导,引导应届毕业生了解每年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同地区的就业政策及人才引进政策,引导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培养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与基本礼仪,以此来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效果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会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即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也是如此。无论从社会、学校,还是学生个人角度,都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一)社会层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1]。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更需要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发挥所长,顺利就业,就要在大学期间加强就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满足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这一需求,顺应社会人才供求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未来职业者、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学校层面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青年。与此同时,对提高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生层面

大学时期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应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美好期待[2]。高校毕业生在大学四年时间里,通过各个学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学习,对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国家的就业政策,掌握了求职择业基本技能,并初步学会了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做出职业决策的基本技能。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实现自我价值。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并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专业就业指导师资匮乏

尽管每个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且就业指导课程面向高校在读的所有学生。然而,学校却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才能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现阶段,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都由一些辅导员老师兼任,缺乏专门的从事就业方向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众所周知,辅导员老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烦琐。不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上。与大学其他课程的授课老师相比,他们更多地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辅导员队伍流动性比较大,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在工作几年之后会选择继续读博深造,或者向行政岗位转移,加之长时间脱离企业,他们对于企业的用人标准也不是很清晰[3]。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这门课程不能像大学其他课程一样,具有一门课程本应具有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二)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其他的专业课程相比,其所占学分较低,基本上只有1学分。很多学生对像这样的“公共课”从一开始就抱有“应付、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从心里真正重视、甚至无法将这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平视”。

从课程本身来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时间连续性较长,但每个学期的课时安排较少,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还没有进入本门课程的学习状态,课程就已经要结课了。除此之外,各个高校在安排本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通常是大型的阶梯教室,而且上课班级可能同时达到5、6个之多。学生上课的体验感越来越差,要么上课人太多,课堂氛围不够好;要么教室太大,尤其是坐在靠后位置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课的体验感越来越差,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时间、频次无法保证,考核环节缺失[4]。在他们看来,只要最后能获得学分就行了,而在这门实践课上是否真的学有所得,他们根本无所谓。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通识实践课程,在安排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之外,还应该特别重视这门课程中的“实践”成分。讲授知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检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是在学期末的时候书面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也不是到了学生大四毕业真正走上社会求职择业的时候才能检验的。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的环节,如模拟现场面试、求职小短剧的拍摄;在讲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时,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把各自生源地以及目标求职地的当地就业政策进行整理,由此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并且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程的意义。

四、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议

(一)突出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专业特色。统一的课程安排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对此,要以专业为切入点,结合专业内容来突出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5]。尤其是不同学科门类下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相径庭,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完全无法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二)建设一支就业指导专业团队

要想上好高校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就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团队。专业的就业咨询师和线上线下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是同学们期望的就业指导形式[6]。就业指导课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理论输出,而是要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开展的教学工作,将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长期开展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