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vs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1-11-23 14:33王豪杰梁冰井元虎赵辉施巩宁张沛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开封475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瓣膜胸腔镜

王豪杰,梁冰,井元虎,赵辉,施巩宁,张沛(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上世纪80年代起,腔镜外科逐渐兴起,如今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从腹腔镜普通外科到腹腔镜妇科再到胸腔镜肺叶手术,是微创外科发展的趋势所在[1-2]。手术是治疗RHD II、III级患者的主要手段,胸腔镜MVR与TT相比,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3-4]。本文就对比TT与MVR在RHD患者中的围手术期效果、炎症因子及术后正常工作或生活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RHD患者,均于2017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采用奇数偶数分组法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9.45±3.89)岁;疾病类型:单纯二尖瓣狭窄22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9例。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49.52±3.91)岁;单纯二尖瓣狭窄23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8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满足可比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符合《内科学》II、III级RHD诊断标准;③知情此研究;④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入组前曾服免疫调节药物;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全麻后胸骨正中作一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搏后去除病变的二尖瓣,确保瓣周无漏后,将人工瓣置入二尖瓣环内,完成后,去除升主动脉阻断钳,心脏复跳,缝合切口,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停机[5-6]。观察组实施胸腔镜下体外循环MVR,体位、麻醉同对照组,于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作1个1.5cm左右的切口作为主操作孔,于右侧腋前线第4肋间作1个1.5cm切口作为副操作孔,右侧腋中线第5肋间作1个1-2cm切口作为腔镜操作孔,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对转机降温,从副操作孔阻断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并将高价钾停跳液注入升主动脉根部,往心包腔注入生理盐水,经主操作孔切开左心房,胸腔镜检查二尖瓣并切除病变部位,再经主操作孔对二尖瓣进行全间断缝合,确定无瓣周漏后,缝合切口,并对心脏排气,其余步骤同对照组[7]。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围手术期指标;②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清C反应蛋白(CRP)。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TATA12.0完成,炎症指标等(±s)表示,两组比较t检验,后恢复工作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有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两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表(±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表(±s)

组别(n=41) 体外循环转流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24h引流量(ml)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 82.57±10.38 158.34±20.59 159.73±22.57 71.45±7.63 6.75±1.32对照组 81.43±10.59 243.75±29.87 525.43±21.87 41.87±6.75 10.78±1.96 t 0.492 15.075 74.508 18.592 10.920 P 0.312 0.000 0.000 0.000 0.000

2.2 炎性因子水平 术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P>0.05;术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所升高,观察组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表(±s)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表(±s)

组别(n=41) TNF-α(pg/L) IL-6(ng/L) CRP(mg/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10.45±1.39 35.23±4.75 20.13±3.75 120.43±26.57 10.41±1.39 67.36±7.28对照组 10.51±1.42 44.57±5.68 20.45±3.78 158.59±30.87 10.43±1.45 84.79±8.59 t 0.193 8.077 0.385 5.999 0.064 9.912 P 0.424 0.000 0.351 0.000 0.475 0.000

2.3 术后恢复工作时间 观察组术后恢复工作或正常生活中位时间为(6.23±1.20)周,而对照组为(8.11±1.60)周,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HR=1.68,95%CI:1.08-2.58,P<0.05),见图1。

图1 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工作或正常生活时间

3 讨论

风湿病心脏病是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之一,是风湿性活动引起的心脏瓣膜病变,瓣膜性心脏病是涉及心脏四个瓣膜中的一个或多个(心脏左侧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以及心脏右侧的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任何心血管疾病过程[8-9]。在解剖学上,瓣膜是心脏致密结缔组织的一部分,负责调节流经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流。瓣膜功能障碍可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受损瓣膜的治疗通常涉及外科瓣膜修复(瓣膜成形术)或置换[10]。临床上治疗RHD以消除心肌炎症,恢复心脏供血、供氧功能,而大部分患者心脏病为二尖瓣,通过人工置换二尖瓣,可减轻机体炎症,恢复瓣膜及心脏功能[11]。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胸腔镜MVR和TT手术,MVR手术创伤小、视野清晰和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相较于TT手术,对医疗单位的手术团队要求高、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术中对于大出血的风险控制可能不如TT手术[12]。

观察组胸腔镜下体循环MVR操作复杂、困难,术中需频繁的调整腔镜镜头角度和位置,使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从而延长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观察组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腔镜下可在短时间内迅速经鼓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手术迅速,术中腔镜显示清晰,缝合确切,术中止血更易,加之小切口无需缝合胸骨,明显减少出血;术中转机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因此,胸腔镜下体外循环MVR安全、可靠。TNF-α具有启动和触发炎症反应的作用[13],患者在进行体外循环后,TNF-α反应最早,而TNF-α又可促进IL-6的释放,IL-6与体外循环后心功能不全有关[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TNF-α、IL-6、CRP均上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手术均可引起机体炎性反应,而胸腔镜下体外循环MVR创伤小,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同时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工作或正常生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胸腔镜微创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并快速回归正常生活或工作学习。

综上所述,在RHD的治疗中,胸腔镜MVR治疗RHD创伤小,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但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统计学效能不高,且受试者数据均来自同一个手术小组,可能存在患者选择偏倚。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瓣膜胸腔镜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安全的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烂”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