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2021-11-23 23:09尚慧玲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人文课外阅读习惯

尚慧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提出的观点。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掌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学生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三个一工程”

第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第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第三、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 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 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评价。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几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几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人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人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第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

第三,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度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師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猜你喜欢
人文课外阅读习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习惯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上课好习惯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好习惯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