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之利弊分析

2021-11-25 03:05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林杰斯陈雄锋
区域治理 2021年46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支部高校学生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林杰斯,陈雄锋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党、靠近党、加入党的第一道窗口,是党关爱学生、团结学生、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大学生政治素养,这对于我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图1为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建活动室。

图1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建活动室

一、传统的学生党支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学生党支部主要是将党支部建立在系、年级或专业上,但随着高校学生人数和党员人数的持续增加,以系、年级和专业为阵地建立学生党支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不利于支部活动开展

支部如果按照跨年级和跨专业进行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数众多难以管理,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开展组织生活或开展学习讨论时易导致发言机会少、不充分等情况;二是不同年级的学生课程安排不一致,难以协调统一的时间、地点开展支部活动。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不利于节约活动成本

部分年级支部党员多达百余人,高年级学生党员多投身于校外实习和工作当中, 而涉及新党员的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的会议需要高年级党员的参加和表决,这势必影响其实习和工作, 增加了这部分学生党员的差旅成本, 削弱了学生党员参与会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员会议支持度和参与度也会受到影响[2]。

(三)不利于党员能力提升

一般来说,在学生党员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学生党支部书记、入党介绍人和支部活动策划者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担任有其合理之处,但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扩大,辅导员老师担当多个角色已不合时宜也不合要求,应该着力培养和选拔政治信仰坚定,入党动机端正和工作能力过硬的学生党员担任,有利于锻炼学生党员的组织协调、分析判断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优势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学生党支部建立在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当务之急是解决好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问题。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改变了以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仅仅延伸至院系专业或年级的情况,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触角深入高校最基层的单位——班级,实现了党基层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目标,消除了高校党组织工作的“真空地带”和“空白点”,形成院系党总支指导监督,班级党支部落实反馈的党建工作新格局[4]。

(二)有利于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重中之重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支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党支部的组织力量凝心聚力,以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带动班级争先创优,以党员的人格魅力鼓舞人心,促进党支部成为助推班级建设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党支部生活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党员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队伍工作水平[3]。

(三)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

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许多高校学生党支部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建设,学生党员人数相对较多,有的党支部党员八九十人,党员发展工作中,诸如入党积极分子考察不充分、不细致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党员发展质量。而党支部建在班上有利于发挥学生党支部主阵地作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通过组织和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教育、考察和监督,引导其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锤炼党性修养,使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全程化和精细化。

(四)有利于形成学生工作合力

在传统的垂直型的基层党组织体系里, 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都各司其职, 处理相关学生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后, 成为班级的思想政治核心,统筹指导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对应设置,人员交叉任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党团班”三位一体的工作力量,实现“党建促团建,党风领班风”的良好模式[1]。

三、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存在的问题

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优越性日益凸显,正成为不少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但不可否认,班级建立党支部这种设置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党支部未清晰定位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很多班级党支部忙于事务性的党务工作,无暇顾及班级建设和管理,直接导致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削弱,党员的集体观念和服务意识也有所淡化,普通同学对党员的意见也有所增多。而低年级班级的学生党员人数较少,正式党员人数少之更少,导致党支部的凝聚作用和影响力有限;另外,低年级党支部学生党员大多是预备党员,党龄偏短,缺乏党务工作经验,在开展工作当中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主动性,被动地接受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学生党员出自班集体,工作当中有所顾忌,对班上的党员和普通同学不能大胆要求和管理,客观上影响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班级党支部未充分认识党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些班级党支部未充分意识到班级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党建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和应付了事心理,导致党支部工作缺乏动力和激情,欠缺明确的工作制度和发展规划,造成支部生活或支部活动缺乏组织性、目的性和创新性,久而久之,党员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下降,党支部战斗力也有所削弱。

(三)班级党支部未得到有效指导和引导

某些高校学生党支部虽然建在班上,但缺乏对支部有效指导的机制体制,加之班级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党龄不长、自学政治理论动力不足、党务工作经验欠缺等因素造成班级党支部发展不平衡,班级学生党员并没有充分发挥先进性,班级党支部的战斗力受到削弱。另外,高校承担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但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多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的新要求,辅导员不得不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繁重的学生事务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对党支部建在班上工作的指导。

四、加强和改善班级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一种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但诸如以上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为更好地发挥班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显班级党支部的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加以完善:

(一)确立班级党支部的核心作用

顺利开启党支部建在班上这一党建模式,必须确立党支部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理顺和协调好班干部、团干部与党干部的分工职责和相互关系,可以考虑由学生党支部书记兼任班长或团支部书记,有利于学生党建工作和班级工作的互相促进、互相协调和互相支持。同时,为防止党支部书记“权利”过于集中,集体决策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非党员担任班干部和团干部,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二)加强班级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加强班级党支部的制度建设需要将党支部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工作制度包括学生党支部当年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重点,通过熟悉工作制度使学生党支部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责任制度体系要求从工作人员的分工入手,做到权责明确,杜绝权责不清和推诿扯皮。组织和培训学生干部学习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切实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和约束性。

另外,班级党支部工作应纳入监督机制,学院党委可通过党建联系人对所挂钩的班级党支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发展党员、评先评优、奖助贷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严格监督和把关。

(三)推进学生党员的目标管理

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要求班级党支部结合本支部及学生党员个人的实际情况, 要求学生党员在发挥党员作用方面完成具体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和细致考核,为评先评优和奖助贷工作提供重要参考[2]。党员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订管理目标时要符合支部实际情况和党员成长特点,要坚持共性也要考虑个性。制订的目标应尽量量化, 实现考核数据化,便于操作和执行。

(四)建立班级党支部的指导机制

班级学生党支部建立后,必须建立和健全一个合理的工作指导机制,以加强对党支部建在班上工作的跟进指导。学院党委应该给每一个班级指派和配备党建联系人,党建联系人可由学院党委委员、辅导员、党员教师班主任等兼任,党建联系人挂钩到联系班级,具体负责对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指导,指明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五、结束语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是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设置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高校党建发展要求。实践证明,党支部建在班上有利于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发挥党支部在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核心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须确立班级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推进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指导机制,以不断提高党支部建在班上的质量和成效。

相关链接

高等学校是本科院校、专门学院和专科院校的统称,简称高校。高等学校主要分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系统拥有双一流、部省合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来推进高校建设。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支部高校学生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支部联建润“甘泉”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