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制度的覆灭

2021-11-25 06:56胡颖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城邦政治思想古希腊

摘要: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国家形态——城邦。在城邦制度的影响下,古希腊形成了小国寡民、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等政治思想。而希腊化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第一次转型时期,随着城邦制度的覆灭,其政治思想也发生了转型,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比较古希腊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会发现其在政治思想主题、公民观、政治观、价值观、平等观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之处,这对我们深入理解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希腊化;城邦;政治思想

引言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很多现代的政治思想主题如自由、民主、法治从这里发端,而这些思想都是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随着城邦制度的衰落,古希腊文明逐渐终结,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希腊化时期。历史学家塔恩曾经说过:“作为政治动物,作为城邦或自治的城市国家的一份子的人已经同亚里士多德一道完结了,作为一个人的人则是同亚历山大一道开始的。”从古希腊时期到希腊化时期,西方政治思想呈现出了一个新的面貌,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古希腊时期的城邦政治

古希腊在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国家形态——城邦。就其政治意义而言,城邦是指高于家庭、村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集体。它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以城市为中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小国寡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城邦起源于分工互助,“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并且主张由哲学王进行统治。亚里士多德则把城邦定义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追求最高而最广的善业。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与“城邦”是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治作了系统化的论述。首先,“人类自然地应该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在本性上应该是个政治动物”,个人的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够实现,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因此,城邦政治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更是要促进善德,谋取优良的生活。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考察了多个城邦之后,提出了理想城邦政体即中产阶级占支配地位的共和政体。最后,他还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论断,主张城邦实行法治。

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的城邦政治是古希腊时期的国家形态,小国寡民、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等一系列词语都是它的代名词,它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在许多方面为今后的西方政治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城邦制度的覆灭

古希腊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希波战争的胜利确保了希腊诸城邦的独立与安全,使得雅典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破坏了希腊城邦原本的社会经济、民主政治以及公民集团,马其顿王国入主希腊更使城邦政治陷入严重危机,城邦制度由此衰落,最终在希腊化时期迎来它的末日。随着城邦制度的覆灭,其在诸多方面也开始转型:

(一)国家形态由国家融合到国家分化

城邦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固有的领土,而是自由公民的共同生活。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的本质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说明此时的社会政治生活是与城邦,即国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公民生活就是城邦生活,公民只有在城邦中才能称之为公民。

而当城邦制度衰落之后,政治生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个人对于城邦的认同感被削弱,公共事务蜕化,同城邦关系变得疏远,并且还要面临完全不同的观念意识与社会状态,这为社会与国家分化提供了机会。城邦政治的覆灭,使得以往的政治共同体消亡,促使公民参与政治方式的改变,人、社会、国家三者分离,不再融合。

(二)关注点由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

城邦政治公共事务是由除奴隶之外的本邦成年男性,即公民参与,因为劳作、苦力都是奴隶来承担,所以公民有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在公共空间就一系列共同关心的事务去进行讨论,更加关心公共领域的事项,例如公共祭祀、参加公民大会、进行公民投票等。在这些公共活动中,公民能够获得一种自我意识,一种集体认同感,将个人与公共联系起来,推动城邦公共领域的发展。

当城邦制度的丧钟敲响,公民的身份就转变成了自由的臣民,公民不再是荣耀的象征,其价值下降,导致他们原有的公民意识趋向淡漠,对城邦的忠诚愈渐消失,这就由集体关注到了自身。个人日益从政治生活退回到了个人生活,更多注重的是关乎自身实际利益的权利而不是公共权力。如此一来,公共领域就被私人领域给取代了。正如贡斯当所认为的那样,古代人的自由指的是政治自由,在于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主权的若干部分;而现代人的自由则是个人自由,也就是每个人享有一系列受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权利,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发展的自由。

(三)国家形式由单独分散的城邦到统一集权的大国

古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版图呈现碎片化的特征,所以都是以一个独立、自主、单独的城镇为中心来做为国家,即城邦。每个城邦都有三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议事会和经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大多城邦都是共和制,对内都享有完全的主权,彼此之间是独立且界垒分明,但由于战争或其他种种需要,部分城邦常常会结盟,例如希波战争。最典型的城邦当属雅典和斯巴达,它们在城邦制、奴隶制等方面基本一致,且同为诸邦之领袖,但它们在政治机构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雅典实行民主制,公民直接参与政治,以工商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社会自由开放;而斯巴达则是混合制,少数贵族占重要的政治地位,农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崇尚武力,全民过着军营式的社会生活。

在希臘化时期,城邦之间的壁垒被完全打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并继续东征,将埃及、波斯帝国纳入自己的帝国版图。此时的国家已经不再是以城邦为中心了,而是与罗马国家的扩张事业相适应的世界帝国概念。政治的稳定需要由强权来维系,统一帝国的观念正好符合这种要求,于是国家版图不断扩大,广泛授予被征服地区居民应有的公民权。政权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集中权力、强化王的地位是普遍做法,为了维护大国统治,确保帝国的强大,政治结构逐渐转变为专制独裁。无论如何,打破民族、政体和文化的狭隘界限走向统一的大国乃至帝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政治观念由城邦本位主义到世界主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由公民发展起来的,从个人到家庭再到村社最后形成城邦,因此公民是依附于城邦的,个人只是城邦的一部分,凡事都要以城邦的利益为基础,只关注本城邦的事务。并且公民的价值和城邦的价值具有内在统一性,个人的价值要在服务于或献身于城邦的目标中实现。

随着城邦共同体的衰落,罗马帝国的崛起,政治观念偏离城邦及其制度,开始触及更宽广的领域,世界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其主张忽略家庭,倡导世界国家、人类一体的观念,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国家以及民族之间应该更加的包容,所有人都有责任去培育和改善、并且尽全力去丰富总体人性。这一思潮有利于转变人们对待世界帝国的观念,推动国家之间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不可否认,古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为罗马帝国及之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批判继承古希腊的政治思想,继往开来,从而促使西方政治思想的转变,进一步推动新型政治观的建立。

三、古希腊时期与希腊化时期政治思想的比较

希腊化时期,是指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东征中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为止的这一段时间。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呈现出新特点,东方的土地上播撒了希腊文化的种子。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而希腊化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第一次重大转型的关键节点,其中有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继承,也有面对新形势时政治思想的创新。对比两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了解早期西方政治思想的内容,对我们深入理解西方政治思想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思想主题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有着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即城邦,那时的政治学等同于城邦学。以城邦问题为中心,探寻理想的城邦制度、追求良善的政治生活、维护城邦国家是其政治思想的主题。

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的建立使独立分散的城邦变成了统一庞大的世界帝国,逐渐扩展的罗马公民权以及附着性利益淡化了外族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意识,统一国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也为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政治思想的研究主题就转变为了维持世界帝国的统治。

(二)公民观

古希腊的公民是指“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是城邦政治事务(政治特权)的参与者。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如何分配权利与义务,从而实现公民内部的和谐,使大家过上一种优良的公民生活。

希腊化时期公民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法律和民事特权的享有者,公民的政治视角也相应有了转变。斯多葛学派的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说过:“就我是安东尼来说,我的城市与国家是罗马;但就我是一个人来说,我的国家就是这个世界”,这就将视角看向了整个世界,不是只关注于公民内部。

(三)政治观

古希腊时期是自然政治观,它以国家自然生成为基本特征,以公民的统治为核心,以整体主义为原则。认为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机体,“人天生是政治动物”而“具有某种联合的自然本性”,所以就需要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正义、德善与幸福。

希腊化时期,其政治观也有延续古希腊的政治思想,特别是自然法的观念。斯多葛学派认为自然法是人类普遍的理性,利用自然法从解释自然到解释社会,要遵循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相信事物都是必然发生的。另外,此时的政治思想带有强烈的伦理化倾向,大多都是要恪守自己的伦理准则,对物质欲望采取克制或拒绝的态度,追求精神的自足,提倡精神的自由,并运用到政治领域。伊壁鸠鲁曾经提出国家应该产生于契约,其学派和犬儒学派也都认为应该疏远政治,找寻精神富足,情感满足的生活。

(四)价值观

古希腊时期,政治是公民的本质,国家是高于个人和家庭的最高形式的存在,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城邦虽在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城邦就是一切的起始和归属,国家的利益也就在公民和利益团体的利益之上,公民必须共同致力于城邦的治理,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體现整体主义的价值观。

希腊化时期,个人主义萌芽,人们更多地从个体的视角来思考人生幸福和道德良善的问题,将个体的快乐维系在狭小的圈子里而不是大的国家中。伊壁鸠鲁学派关注个人的快乐和自足,“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提倡享乐主义;斯多葛学派的克吕西波相信,人的最高目的是按照自然生活,即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普遍的本性生活;犬儒学派的安提斯泰尼也认为,唯有美德是善,劣行是恶,其他一切均无足轻重。

(五)平等观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的,奴隶、妇女、外邦人都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是城邦内部有限的公民平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显示出其不平等的观点,他认为奴隶是合乎自然的;女人天生就比男人不健全,没有同男人一样的社会道德,是“未完全的男人”;再者就是他认为希腊人是最好、最优秀的种族,其他种族都比不上,尤其是东方人,因为他们天生奴性就比较重。对妇女、奴隶以及外邦人的歧视,体现出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充满着不平等的观念。

希腊化时期,各大政治思想家都主张世界国家,提出世界公民的观念,从而认同人人平等的思想。塞内卡说:“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与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被赋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他们之所以推崇世界国家,是因为在此国家中,所有人都遵守同一个法律,统治者根据每个人平等和权利平等的原则来加以管理。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观念也透露出有限的种族平等,且仍然是人天生的理性平等和精神平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平等。

结语

从古希腊到希腊化时期,个人与国家关系疏离,公民权利扩大,重心从公共生活转向私人生活,整体主义瓦解而个人主义兴起,城邦主义也被世界主义取代,都反映出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当城邦覆灭,帝国崛起,社会的政治基础发生改变,所以政治思想也就随着社会、政治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希腊化的政治思想,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国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当社会得经济结构再次发生变化时,社会政治基础也会相应转变,那么又会迎来新一轮的政治思想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邹旭怡. 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对当代人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07).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陈玉聃.古希腊政治哲学的闭合——一种历史与社会的解释框架[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5.

[6]王大庆.古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的困境与趋势[J].河北学刊,2010,(04).

[7]张晨. 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政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外国哲学,2016.

[8]常士訚.古代自然政治观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7,(04).

[9]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M].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2007.

[10]袁永林.古希腊罗马宪政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政治学理论,2011.

作者简介

胡颖(1996—— ),女,汉,四川成都,籍贯四川南充,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单位:四川大学,单位所在省市:四川成都,单位邮编610000

猜你喜欢
城邦政治思想古希腊
古希腊之旅
从艺术品中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