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园林看主体控制

2021-11-26 16:14罗益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布局营造

◎罗益

一、审美意境与园林艺匠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存在的重要区分之一在于,中国美学营造的是一种意境美。这是中国艺术创造中的显著特色,在中国传统诗词、绘画等呈现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而在园林建设和布局中,也有意境营造的元素,正是这种意境的营造,让园林充满生机和灵气,用园林设计来寄托情感,将人内心的态度和思想通过意境融入进去,这样创造的作品往往让人意味悠长,感觉到一种情致和意趣,让人回味无穷,也让园林自身具备了某种吸引人的特质,彰显出园林独有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意境营造被彰显得淋漓尽致,水墨画中的章法布局中,有“六法”一说,其中,经营位置就是一大法门,类似“留白”也别有一番境界。这些意境的营造中,通过从整体上对于意境进行把握,让设计落笔都变得有章法布局,而在园林设计中应用这些章法布局,也十分受用。通过对于园林艺术基体的整体把控,将意境创设工作落实到实际操作之前,即明代园林设计中用到的“意在笔先”理念。当时的园林家计成指出,在进行园林的意境设计中,设计者内心应该具备对设计的整体印象,能够将园林中的山、水、树、石的相关性在脑海中构建起联系,怎样将山路和水源联系起来,建立桥梁和山峦的联系,营造多样性的有机整体,设计者都需要心中有数。这些内容在设计者脑海中应该有比较完整的思考和整合,才能够最终付诸行动。这就是园林设计中的整体思维。

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其意境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通过建立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元素体系,才能够营造一个比较灵动的艺术空间。对于园林的设计也是这样,相应的构成元素也应该有其内在联系,各类事物在设计布局上都应该和整体章法和谐统一。

从审美客体的创构方面来看,园林意境的整体生成规律有:空间分割律、奥旷交替律、曲径通幽律、主题控制律、互妙相生律以及唯道集虚律、艺术同化律。

二、园林意境之主体控制

(一)园林审美意境的主体控制理论及其作用

艺术作品的鉴赏是对其整体进行鉴赏,所以作品的多个组成部分对于作品鉴赏都会有不同作用,这些组成部分在影响力上定然是不完全一样的,艺术作品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有主次之分,真是因为有这种主次之分,才能够保证相互协调,相互统一,营造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构建一种比较协调统一的美学关系。而这种关系也让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其意境美,内部相关组成部分相互呼应,互为表里。

同理,园林艺术空间营造上,不管是关键性的主体要素,如建筑、山水以及植被、花卉等,还是相关建筑物质建构元素和精神元素,当他们被纳入意境的统一体系中,成为艺术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处理,就必须要保证相关要素和主题意境的统一协调,建立起要素和相应园林结构之间的关系,营造独特意境效果。

艺术必然需要有主体或中心,就像小说需要主线,戏剧需要主角一样,在园林建筑布局中,也需要有自己的中心和主体。这一点在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创造中,也有同样的应用:

凡画山水,先立主宾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李成《山水决》)

在山水画中,有主峰一说,主峰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布局构造,它是整幅作品的重要枢纽,就像是人体的心脏一样。这种主体的核心力量是发挥凝聚作用,将其他相关的山水树石等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构造是具有整体性的,但是不同类型和主体层次之间的主体章法创构也是不一样的。相应的园林空间设计中,主体控制客体,核心影响着其他辅助部分,次要元素映衬着主要元素,这样就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主次清晰,这是园林意境创设中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之一。

按照园林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根据多个大景区划分,这其中也可能包含主景区。这是园林整体中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所在,更是园林整体结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部分。例如,著名的避暑山庄园林建设中,包含宫殿区、平原区、湖泊区以及山岳区,这其中,湖泊区属于主景区,虽然其面积并不是最大,但是在园林设计的众多景区中,有将近一半的布景都在此,而山庄的意味更多的也是在于水。此外,山岳区面积虽然最大,但是可以品观的景观却是很少的。乾隆时期修建的颐和园,虽然湖区占据整体面积最大,但是主景则是在万寿山位置,这里的建筑更加密集,整体景观汇集在此,加上其也是连接相关景观的重要轴线,所以这里的园林主景区不是湖区,而是万寿山。可见,对于园林主景区的界定不看面积,而是看其周边景观是否密集。

(二)审美意境之主体类型

园林中的主体往往不局限于一个,也有其他类型主体。例如,明清时期修建的江南园林,园林中突出的主体就比较多,有山景、建筑景观以及水体景观等。

1.以建筑为主体

就江南园林来看,其厅堂是典型的堂正型建筑。厅堂也是全园中的核心部位,位置是居中向南,周围还有亭台轩榭作为辅景,有花木映衬,共同烘托出厅堂的气势,这类属于园林设计中的主体建筑,厅堂的位置选择十分讲究,形式和体量也是和其他客体部分完全不同的。

例如,明正德(1509)年间的拙政园的主厅远香堂,相对于园区其他的个体建筑而言,建筑面积比较大,设计比较考究,整体装饰也比较独特,如屋顶正脊用鸱尾,在苏州园林中较为罕见。总的来说,是让主体建筑显出与众不同的地位、风采和气势。远香堂在全园中大有奠定园林主体气势的效果,从位置来看,其位于园林的中心,其他的景观设计都是围绕厅堂位置展开的,所以远香堂就像是园林的一个核心,所以其他设计需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作为主体建筑,远香堂在体势上对全局的控制作用,在苏州园林中是发挥得最好的。

2.以山为主体

在江南园林中,不仅仅是主体建筑,山水也是相对体量较大的主体类型。

清初建设的苏州耦园,东部有大型建筑,南部有大型假山,这是全园的“主峰”,在假山东南位置,修建有一处水池,发挥衬托效果。继续向南,修建有山水间水阁,这样形成一个对假山这一主峰的围合之势,对于整体园林风貌发挥意境的主宰效果。

3.以水为主体

而在苏州园林设计中,水池才是全园的主体,园林中将水池选建在园林正中位置,周围通过景观装饰点缀,突出水池的景区特色,周边的相关景观设计都在映衬着水池的主体,让园林意境营造效果更加强烈。

4.以花木为主体

山水、建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园或一个景区的主体类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和其他景物相比,体量特别大或比较大,这是它们和园林物质生态建构三要素之一的花木的不同之处。然而,花木也未尝不能成为主体景观。

三、主体的时空转化

园林里的主体、中心是相对而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如果这类条件发生了变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可能转化为非主体。

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作为颐和园前身的清漪园,与今天颐和园的宏观布局是大不一样的。该书写道:

当年情漪园门北向,即后来颐和园所称后门者。入门为一大佛刹,即佛香阁。山下正殿、转轮藏及铜殿皆属之。山背临昆明湖,沿湖无围墙,其后皆旷野,一望无际。至排云殿、长廊,皆光绪中增修者。

根据描写来看,清漪园的艺术境界并不是很突出,景区以及景观给观众的审美品位量不大,没有突显出佛香阁的主体地位,相应的艺术辐射范围也比较小。而从园林的整体造景布局来看,颐和园比之情漪园的面貌大为改观。其一是宫门东向,把北大门改为后宫门,并把广大的昆明湖用围墙圈入园内,用西堤分割湖泊区,使其中的南湖区成为主景区,西湖区成为次景区,二者合为湖泊区而归属于佛香阁的宏观控制之下;其二是把佛香阁所处的后山改为前山,并以排云殿——佛香阁为中心增建了大量的建筑组群……这样,由湖泊到沿湖长廊,有山脚而上山坡,登佛香阁和万寿山颠的“智慧海”,这个由低而高的序列更符合园林、建筑的审美心理。颐和园改建后,对于园林主体建筑的意境营造效果,又是在前卑后高的审美序列中强调了主体建筑的崇高地位和雄浑气势,把主体建筑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四、园林主体空间布局的特点

园林是人们闲居之乐的理想境地,“以画入园,因画成景”亦成为园林审美理想的追求表现。我国古代的造园灵感很多来自于山水画,无论是园林的主体建筑,还是山水画中创作的主体、内容、思想都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在明清园林的空间布局中,讲究各占其主次之位,突出园林主体要素,辅景加以配合的布局方式。通常将园林空间划分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主从分明,必有其一在整体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其面积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空间处理和元素组织必须是最丰富、最富有变化的,使整个园林主体即矛盾又和谐共融。

其次布局中还讲究假山池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营造,均采用疏密对比的原则,其疏密对比主要体现在园内平面布局关系上。建筑的平面位置分布差异,在园林空间中十分明显。建筑布置或稀疏或稠密,强烈对比,产生出忽张忽驰的节奏感。明清园林的建筑沿园林周边排列,在园中可环顾四个立面,为了避免单调雷同,四面均有所差异,或密集或松散,达到疏密对比的效果。

五、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和明清园林实例可以得知,在园林的艺术空间布局谋篇中,把握主体十分关键,这对于全园的影响较大,是全园的生命所在,也是构建园林中其他景区、景观要素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有凝聚和辐射的效果。在不同的主体类型中,山水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建筑也是比较关键的主体部分,其建立起和人的联系,进而和情感也更容易建立联系,这才是塑造园林意境美的关键所在,是赋予景观以生命力的所在。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布局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以专利布局洞悉泰雷兹发展与创新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