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有路 育人有径

2021-11-26 00:28赵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德育

赵巍

摘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而语文教学课堂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语文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39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含义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这里的“德”,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更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等,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这里的“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并且将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其中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传承、理解中华文化,汲取外来文化,回归生活文化,珍爱自然文化的能力。语文学科教育要求学习者一方面尊重、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文化瑰宝;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拓展文化视野。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素养难以考察的现状,只重视与成绩直接挂钩的前三个素养的落实,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素养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与前三个核心素养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现挖掘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这一素养的培养。例如在部编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着重表现风土人情,展示传统文化习俗。《社戏》展现了乡村村民生活、自然风光,带领读者感受水乡和睦的风气,对未受社会沾染的淳朴人性的赞美;《回延安》带领学生通过陕西民歌“信天游”的艺术形式,感受延安精神和革命建设者的爱国之情;《安塞腰鼓》向学生展示了黄土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民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灯笼》则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教授这些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而某些单元课文与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结合较为隐性,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和精心安排。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收录是中外各大游记名篇,这些课文中描摹了各个景观的优美风光,主要学习目标是把握游记的特点,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设计,可以通过风景的欣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壶口瀑布》为例,作者以枯水期的壶口瀑布为主要描写对象,主要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河心,俯视龙槽,仰观河面,平视两边……随着视角的变换,描绘出黄河奇、雄、险的特点。而下文“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将客观景物描写转化为主观情感抒发。作者表现了黄河“博大宽厚、刚柔并济、勇往直前”的性格特点。教授本课,除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河黄河的伟大性格,更应唤起对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壮丽文化的热爱之情。

2.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素材和信息。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但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课文中隐含的、有待挖掘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取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要依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例如在鲁迅的名篇《社戏》中,表面上介绍的是主人公儿时一次难忘的省亲回忆,实际上有待教师挖掘的是文中乡亲和小伙伴们朴实真挚的情感和乡下特有的亲密的人际关系:返程偷豆时,小伙伴阿发不怕受到娘的哭骂,主动要求偷自家的豆,因为自家的豆“大”,可以让小伙伴们吃的香;而六一公公对于孩子偷豆,只是责备“踏坏了不少”,埋怨孩子们不肯好好爱护庄稼,而对请客吃豆则认为是应尽的地主之谊,体现了六一公公的大方和好客。由此看来,戏与豆都不是重点,真正让作者感动的是乡亲淳朴的情感和朴实真诚的人际关系。通过教师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和有效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导孩子正确待人接物、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而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适时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采用谈话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交流观点、合作探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四篇演讲词学会演讲。因此,在教授《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如果单纯以讲授法,介绍本篇演讲词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话,学生就难以体文章情感。此时不妨尝试运用体验法引导学生模拟再现文章中的演讲场景——一人演讲,其他同学当作观众,根据课文记录的演讲现场情况,真实再现演讲场景。这种情景体验的方式有益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利于在实践和体验中把握演讲稿与普通文章的不同。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有利于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4.充分利用教育契机,实现课内外相结合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并不是唯一途径。将语文课堂的德育利用合理的契机迁移到课外中来,在实践与体验中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课文《背影》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对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的关键词语进行圈点勾画。学生不难发现,“探”“穿”“攀”“缩”“倾”几个动词把父亲因为身体肥胖,从而行动缓慢,动作笨拙的情景描写的生动传神。可父亲如此不辞辛苦,饱含的是对子女深沉的疼爱。赏析到此,教师可以顺势教育学生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爱,我们应该珍惜珍爱父母对我们的关怀,进而对学生进行孝顺父母的德育。与此同时更可以安排一项实践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中后,从日常小事中体会哪些不易察觉的父爱和母爱,请同学们第二天分享发现和体会。同学们回到家中后会自觉对曾经习以为常的父母的关爱进行观察和体会,他们会发现无论是夜晚准时的苹果或牛奶,家中常备的喜爱的水果或零食,还是父母不厌其烦的唠叨和叮嘱都是父母对孩子细致的关爱。只有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勤和关爱,感恩之心才会油然而生,进而自觉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又有意义的事情分担父母的压力,孝顺敬爱父母。这样巧妙利用教育契机,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培养,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更使教师钻研课本,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加注重“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讨论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便于教师随时把握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和价值信念的内化过程。通过以上三个方法的实践,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注重文章的表词达意,更注重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层感情,能够自觉大胆地在课上课下分享心得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德”根植于心,长而成“人”。

参考文献:

[1] 王建玉《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汉语文教学》2020年第12期。

[2] 甘金元《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课程与教学》2019年第11期。

[3] 葛愛东、张迎春《以“德融课堂”促进立德树人的实践与参考》,《前沿视界》2017年第22期。

[4] 郭家海《语文核心素养的三层落实路径》,《语文知识》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