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

2021-11-26 00:28张恒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情境

摘 要:劳动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性、有侧重性地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施加与劳动有关的教育。在课堂中,教师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分析的空间,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实况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通过合理设置劳动实践的方式来深化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和劳动习惯。

关键词:劳动教育 目标 情境 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56

目前,一些学生由于家长溺爱,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意识,日常生活劳动意识与能力普遍较差,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为此,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向学生渗透劳动意识与美德,并积极落实劳动实践活动,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本文主要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与落实策略,通过教师教育教学的引导,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使其能够全面均衡发展。

一、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1.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好的劳动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自小就建立完善的人格。无数实践证明,良好的品质素养往往是在劳动实践当中形成的。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成果得来不易,进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通过主动参与劳动活动,在劳动中接受磨炼,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态度以及积极思想,为学生自立自强和不懈进取提供动力。

2.有助于学生思维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不少家长不让孩子劳动,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孩子学习。事实并不是这样,劳动反而能够让学生增长智慧,训练思维,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劳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部疲劳,促进大脑发育,而且劳动当中的手脑的结合,能够让学生的逻辑与形象思维得到锻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

3.让学生学会生活,建立健康的人格品质

学会劳动并把劳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习惯,是学生学会生活以及完善人格的保障条件。通过劳动,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是美好生活的保证;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学会关心、关爱他人,强化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总而言之,加强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1.有效拓展劳动教育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手段将其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对工人、清洁工、护士等职位进行分析,利用客观、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付出和辛劳,使学生能够打破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对自身的不良影响和制约。教师也可以对教材进行剖析和研究,掌握其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层次等多方面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优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对教学当中涉及的学生班级生活、家庭生活、劳动生活、自我服务等进行总结,掌握不同话题的主旨与中心,并在其中增加一些劳动教育元素,有效增加道德与法治教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渠道进行海量教学资源的收集,或是直接到数据库中截取一些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优秀教学元素,将其作为拓展和延伸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弥补教材的欠缺和话题的空白,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平等的劳动思想和理念。

2.深入构建劳动教学情境

教师需要充分地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与劳动教育有关的道德与法治音频、图片、视频、动画进行全面的处理,使之形成具有代表性和数字化特点的优秀教学资源;并结合多方面情况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劳动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下进行体验、思考、分析、感悟。例如,在进行“干点家务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周末家庭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观察,说说视频中主角周末做的家务。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家务活?”“你做过哪些家务活?”“你家的家务活都是由谁做的?”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和自身的實际生活经验来进行回答,或让学生利用电子调查小报告的方式来进行答案的展示,以便于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感知。然后,教师可组织家务竞技赛,要求学生在课前帮父母做择菜、换垃圾袋、扫地、叠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做家务活的竞赛,引导学生在做家务活的情境下进行家务技能展示,并结合家长的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

3.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策略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树立劳动义务与责任意识。比如,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策略进行导入,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环卫工人和社会公共岗位的人们劳动的场面,让学生看到他们为了大家的生活环境变得美好,都付出了怎样的辛勤劳动,特别是环卫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辛勤的劳动,很晚才回家,而且不管刮风下雨,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才有了我们干净漂亮的生活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同时尊重社会上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4.借助节日,家校合力

教育需要契机,有时需在无痕处着力。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节日文化内容是劳动教育很好的切入点,让青少年重拾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如开展“今日我当家”体验活动,在“当家”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学会为父母分忧。活动前,印发“我当家”家校联系单,让家长明确学生在家的活动内容: 扫地、洗衣、做饭、叠被等,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进行评价,班级一周评比一次,家校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学会了为父母分担忧愁,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5.组织课堂实践强化劳动教育

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渗透劳动意识,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劳动中,才会使学生拥有明确的劳动观念,并熱爱劳动。但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通常仅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授课,对于实践缺少重视,所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力度也会不足。因而,教师要恰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强化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参与,我奉献》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以学校为例,在讲授完校园的不同教育设施、组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有哪些不卫生之处,并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使校园的环境更加整洁。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学校中的食堂、多功能教室、操场等环境的照片制成幻灯片,为学生播放,使学生对学校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与学生沟通:“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丽吗?”。学生就会回答教师“美丽”。接下来,教师再说:“那我们要不要让校园拥有整洁清新的环境,爱护我们的校园呢?”。让学生形成讲卫生的意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实践部分,带领学生来到室外,并让学生观察校园中有哪些零散垃圾。并通过优秀称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劳动。“有哪名同学及时发现校园中的散碎垃圾,并积极将其投掷到垃圾筒中,就可以获得‘劳动小能手的称号。”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积极参与到劳动的行列中。并且产生爱护校园的观念。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也有效达到了对学生强化劳动教育的目的。

社会与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提出了更多的标准与要求。在此情况之下,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剖析,以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为目的,有效地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体系中增加劳动教育,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学生树立全新的劳动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劳动探究与实践。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同时也能使实际的教学效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徐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有效性之探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2] 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

[3] 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天津教育》2020年24期。

(张恒军,1973年生,男,汉族,新疆伊宁县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伊宁县吉里于孜镇下肉孜买提于孜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践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