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21-11-27 02:03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中职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9000)

21世纪以来对汽车相关专业一线人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更加高端,汽修专业的一线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职业上的基本技能,还要对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内容有一定了解,并且时刻关注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概念。为了应对汽车行业的一线技术的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1+X”证书制度伴随着需求而被推出。新推出的“1+X”证书制度就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职业技能证书“X”一方面意味着同一个技能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来划分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指不同的职业技能证书,作为“1+X”证书制度一大特点,“X”即指可获得多种证书,它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使学生毕业之后更快的与社会职业接轨[1]。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为应对社会产业技术变革做出的重大变革,它的创新点在于将学位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融合,让学生具有多种能力的机会,“1+X”制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给更多的学习者创造了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1+X”的证书制度可以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的问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可以使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互贯通,节约人才成型时间,加速推动学院的人才培养,推动双师型教育的发展,是校企合作更加深入的有效途径。“1+X”证书制度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推动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保证。

1.汽修专业新制度实施现状

我国的中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重点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国务院提出对中职院校的改革之后,高等职业院校会根据国家要求了解其承担的教学任务,将职业教育进行划分。

目前,中职院校对国家提出的新制度改革还是处于试验阶段,多数院校还是对该制度处于理解阶段,院校如提出开设汽修专业的新制度教学就应先了解汽修专业当前的行业是否缺乏人才,对人才的技能技巧适应性能力要求高不高,多数高校的教学方案仍是继承之前的教学体制,注重传统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从客观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学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虽然方法不是错的,但显然不是最优选。“1+X”证书制度的实质内容应当是多元、多层次、多需求的。院校培养人才应紧密结合当前汽车企业的现状,避免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脱节,如果汽修职业技能的标准不能在人才培养中达成,那么当前的汽修专业的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属性将大大削弱[2]。

2.新制度实施下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新制度下的教学能力

当前大部分的老师是刚刚毕业就直接进入院校任职,没有进入企业积累汽车维修的实际操作经验,不能透彻了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以及学习方法,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上的理论知识,加上教师自己没有实践经验,这与“1+X”证书制度注重学生实践指导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2.2 课程方案与新制度的标准脱节

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只通过自学是无法很顺利地通过技能证书的考试的,从而导致整体上的通过率很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到一块,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指导,目前大多数院校都会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忽略与“1+X”证书制度的衔接,使职业技能证书的标准与实际教学内容不能完美融合,多数学生在完成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也不能直接参与X证书的考取。

2.3 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实行“1+X”证书制度需要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院校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的考核标准来确保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职业院校需要与企业合作沟通完成,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需求,联合制定好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

实际上许多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总是过于关注国家推出的“1+X”制度打来的短期福利,校企的合作形式总是停在表面,爱搞形式主义,企业只是挂名合作获取利益,但实际上企业很少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而导致在“1+X”制度下的校企合作十分低效。

2.4 实施新制度脱离经济现状

多数实行“1+X”证书制度试点的学校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制定的学术小组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院校本身的教师以及领导,而地方的企业在行业精通的专家以及搞培训的专家的参与度较低。学术小组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结合当地经济的形式与状况,制作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当地行情不匹配,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地市场实际的人才需求不符合,这就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标准与“1+X”证书制度里的职业技能标准截然不同,毕业后学生也很难找出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导致就业率降低。

3.新制度实施下的汽修专业培养策略

3.1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对于“双师型”教师人才的遴选,需要由当地的教育部门、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制定教师的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即可以担任中职院校的教师资格之外又有相关职业资格的证书。教师不仅能讲授汽车专业的课程知识内容还能担任职业培训的职能。建议中职院校可以选择性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择优进行培训,对完成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取得较优成绩的学生进行一年的车行企业的实训,在达到汽车行业的标准之后,获得教师资格者可担任院校的任教[3]。

3.2 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中职院校都已开设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以培养汽车维修方面的人才为基本原则,汽车维修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相互贯通。对于理论课程的内容,必须有实践,实践课程的实际操作经验也不能脱离理论课程,以提升所有学生的基础专业水平为目标。校方应对实践的课程持以重视,根据要求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院校也可结合自身条件为实训场地提供汽车装置。

3.3 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参与

中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当地的教育部门应充当宏观指导,提供相关政策的保障,当地的车企行业主要为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行业标准,为实施新制度的考核提供凭据,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院校应结合当地政策、车企行业人才标准以及自身的能力,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当地车企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制定出来的培养方案,符合十四五规划要求、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专业对口的原则,并能随当地经济发展可以随时对人才标准进行调整,充分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的特点。

4.总结

“1+X”证书制度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推动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保证。中职院校的汽修专业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教学时应选择有职业能力的教师任职,注重“双师”标准的提升,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使“1+X”证书制度能够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中职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