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现实”与“真实”

2021-11-28 15:21赵宁静西北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现实

□赵宁静 西北师范大学

一、理性的现实

在绘画中,理性思维是一切风格绘画的基础,是有着清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经验依据,通过已经获得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表达的思维模式[1]。诠释理性的现实,不得不以普桑为例。尼古拉斯·普桑是17 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其作品多以神话、宗教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画面中充满了理性因素,画面中的每一处都是经过理智安排的,每一处都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诉说着与主题相关的故事。笔者认为普桑的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图的理性

普桑对作品的构图极其讲究,绘制一幅作品时他总要对构图不断探索和思考,他认为一幅作品的构图是作品的门面,正如其所说:“艺术家应先有构图,然后考虑装饰、美、雅、生动、服装、逼真及一切必要的合理性。”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出他总是精心准备着每幅作品的构图,从《随着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能看出普桑构图的理性。画面采用对称式构图,以四人围成的圆舞为画面主体,其处于画面的中心轴上,人物两两对称;画面左右两边吹笛子和吹肥皂泡的裸童相互对称;画面左侧的雅努斯神雕像和画面右边的石柱相互对称;天空中和地面上舞蹈的人相互对称[2]。这样精心对称的构图不仅使画面极具秩序感、和谐感,还能让观者感受到画面欢乐的氛围,传递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二)色彩的理性

有人认为普桑的作品色彩黯淡,不像同时期巴洛克画家的色彩绚丽,觉得他不注重色彩,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1624 年,他抵达罗马不久后创作的作品,流露出贝里尼与提香对他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他表露出对提香绘画中暖色调的偏爱,这就证明他并不轻视色彩,只是他更注重理性[3]。“但鲜亮的色彩和理性的需要总是难以达到和谐。为了理性的需要,为了在作品中注入高贵的思想,普桑选择舍弃色彩的绚丽。”他将每块色彩都理性运用,让每块色彩都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美感,共同维持整幅画面的和谐与平衡。就如英国著名评论家德·斯佩泽尔所言:“普桑热爱美,但让美从属于秩序;他热爱色彩,但不使色彩高于一切。”从他的作品《花神芙萝拉帝国》可以看出普桑的色彩是理性的[4]。此幅作品色彩精巧而丰富,虽然极为拘谨,却是普桑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显示了他驾驭构图与色彩以符合题材的超强能力。这幅画构图复杂,成功地并置了不同的人物与事件,并创造了流畅和连贯的整体。这幅画强调用清新与丰富色彩反映出变形和诞生,普桑用柔和的粉红与灰色,动人地描绘了这个故事。

(三)思想的理性

17 世纪的法国是属于勒内·笛卡尔的理性时代,是人人信仰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的时代,正是这样一种理性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了普桑的理性人生观和艺术观[5]。也正是因为他理性的思想,才使他在盛行喧嚣、浮夸的巴洛克风格的时代没有沉沦,他不在乎金钱和名誉,而是坚持自我,不随波追流,不舍弃自己内心的艺术语言,始终坚持着古典主义之路,认真绘制着每幅作品。就如约翰·拉塞尔所言:“在普桑的作品里一切都按照其该发生的方式发生,他不允许自己有不明确的目标,靠一时的兴致或随心所欲……在普桑的作品里,我们绝不会读到一篇书写不当或不完整的作品,也绝不会看到一幅胡乱画成的油画。”他的作品总能传递出深刻的哲理,比起画家,他更像一位哲学家。他的作品《四季》很好地为我们解释了这一切。这部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寓意语言,以旧约《圣经》为对象,普桑以此探讨了富饶与贫瘠、生命与死亡的双重概念,将焦点放在阳光、水与土的补充力量上,对物产丰盈的土地传达了赞美之情。普桑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他的每幅作品都是精心而作,意义深刻。

二、心中的真实

感性思维也被称为直觉思维,是运用个人直觉的一种思维模式,如内心感受和想象,相较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画家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更注重内心的真实世界。在绘画艺术中,感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我们进行何种绘画,如若面对物体没有任何内心感受和表现的欲望,是无法进行创作的[6]。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通过自己感性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感受、观察,并注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这幅作品具有意义与生命,否则它就只是一幅简单的临摹作品,毫无意义。艾斯特凡·桑多菲则正是这样一位真实的画家,他是匈牙利超现实主义画家,其画面构成形式感强烈、巧妙,风格大虚大实,色调要么充满大片蓝色基调,如同他忧郁的性格一样,表达着他自由而神秘的思想;要么透着浓厚古典力量的褐色基调,如沧海桑田、岁月悠长,一切悲欢离合皆不言而喻。艾斯特凡·桑多菲运用重叠、残缺和多维透视构图等多重表现手法来表现画面的时空感,并用古典主义的写实手法将画面表现得自然而细腻,把观者带入一个既源于现实世界又呈现梦幻般的主题臆想世界,整个作品像用温柔的话语娓娓道来,没有映射社会,没有反映时代,就只是叙说自己。就如他自己所言:“艺术,不论好坏,总是起先兆作用,它反映的是即将到来的时代。至于我的绘画,我不想反映任何时代,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只想反映我自己的思想。”他悲惨的童年经历造成了他孤僻、拒绝陌生人的心理,所以1979—1988 年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为自画像,如《桑多菲自画像》《现实永不死》。在这一时期,由于他的商业应酬越来越多,导致他处于生活与创作濒临崩溃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的画作中,他经常以裸体、扭曲、痛苦的形象出现,且身体上缠满了类似颜料、布条、绳子等杂物,以此来表达他对画商这种商业捆绑的无奈与挣扎的情感。感性思维是构成个人艺术风格的关键因素,正因为桑多菲注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绘画作品皆是自己感性思维的表现,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有些作品单从选景、构图、技法上都无可挑剔,但作品仍然不够精彩,缺乏的正是所谓感性。有些人为了追求画面上的感觉,只是在题材和风格上费尽心思,或直接照搬照抄别人的绘画语言。殊不知,感性的绘画语言是每个人独有的,每个人因生活经历不同,看待事物的感受自然不同,所以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创造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三、现实和真实的共生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也告诉我们在绘画创作中,绘画作品既不是单纯的感性欲望的表现,也不是纯科学的理智方法,而是二者的合理结合[7]。若《随着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只是完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描绘,而没有对客观世界真切的感受,没有普桑个人对时间流逝的内心想法,那么就不会如此生动地传达出这么动人心扉的人生哲理了;倘若桑多菲只有丰富灵动的感性思维,而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方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理性的思维对其感性思维进行整理和转化,那么纵然桑多菲有无数对生活的感受,也无法真切地描绘出来。在绘画中理性思维就是坚固的地基,感性思维则是地基上的漂亮建筑,“理性的现实”和“心中的真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创作者只是简单临摹客观事实和模特,那么绘画是无趣的,没有任何意义;若仅依靠画家个人的主观感受,又会使绘画过于虚假,无法使观者产生思想共鸣。所以,画家应通过对客观对象“真实自然”的描绘,同时借助一定的手法在画面中呈现“非现实的真实”才更能打动人心。

结 语

当今社会,普桑崇高的理性精神和严谨的教学态度难能可贵,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的;同样,桑多菲对自己内心真实的追求,更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反思的。一幅优秀的作品,既要遵守理性的客观现实,又要融入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现实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