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分析及经验启示

2021-11-29 00:23张雪嫣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

张雪嫣

(1.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保存和记录者,也是国家发展的积极参与者。随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为国家各项事业打造的发展平台不断升级,博物馆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入的重要途径。大环境的利好给中国博物馆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近年来,作为代表国家的重要文博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从战略高度思考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立足新时代博物馆行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这个关键问题,深入开展各项前期研究。为助推国家构建新型国际合作体系,强化国家文化客厅作用,“国外博物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得以立项,期望通过对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的梳理和研究,把握当前国外博物馆运营趋势,对中国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以及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可供参考的重要资料。

一、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及其比较分析

在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博物馆机构设置,尤其是其领导体制往往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各类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各具特色。

(一)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运营机制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综合,高效的运营需要博物馆理顺各方关系,无论是博物馆自身的权属关系和决策者的权限大小,亦或是财政来源与人员构成,都成为决定国外博物馆运营特点的重要标识。

1.博物馆与政府关系

博物馆与政府权属关系实际探讨的是博物馆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相互关联。因为国外博物馆本身私立、公立的性质划分,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往往呈现较为复杂的关联性。一般而言,国家会设立一个对接博物馆相关工作的部门,这个部门也许是直接实现对博物馆的统一领导,如法国的博物馆管理局、日本文部省下属的文化厅等,也可能是为博物馆相关工作提供协助或者监督,如德国联邦文化媒体国务部。无论是哪一种性质,其职能都是将博物馆与政府进行联结,并且根据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差异,而体现出联结的差异性,实现对博物馆的管理与建设。

2.馆长的职责和权限

“博物馆馆长是博物馆的第一责任人”〔1〕250,是博物馆运营政策的执行者或推进者,在博物馆的管理中处于指导地位。在国外,根据博物馆管理体制的不同,馆长决策权的大小有较大差异。如法国这样由国家机构任命的博物馆馆长,其具体职责主要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类法规和政策,如领导和推进博物馆发展规划,建立内部管理工作秩序以及博物馆运营的各项具体工作。而与之不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是美国博物馆的普遍状态。无论什么级别的博物馆,理事会或者类似的管理委员会,都是其最高的权力机构。馆长类似总经理,居中协调理事会和员工,管理日常工作,确保理事会的决策得到执行。因而相对而言,馆长的权责比政府任命产生的馆长要大且复杂一些。

3.员工管理制度

国外各类别的博物馆,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在员工配置方面,均是以适用为出发点。区别在于,规模及财力雄厚的博物馆,人员分工更加细致,专业化较强,而对于一些小型博物馆而言,人员配置方面更倾向于人尽其用,通用性和兼容性是其引进人才的标准。然而无论如何分工,都是从人力资源配置的稳定及效用出发。如法国、韩国等国家公立性质的博物馆,正式工作人员通常为国家公务员,人事管理方式与其他政府部门相差无几。其他如英国、美国这样不由政府直接管理博物馆的国家,正式员工人事管理方式就会相对灵活。除正式员工以外,志愿者、兼职人员、会员等都会在博物馆整体工作人员中占很大比重。

4.运营经费来源

国外各类博物馆的经费来源各不相同,具体而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政府资助为主。法国的大多数博物馆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赞助为辅,有时政府还会提供旧有建筑作为场馆在一定年限内交由民间投资经营;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直接受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的行政领导,因此其运行的资金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政府的财政补款。第二类是政府和社会共同资助,政府出资比例占一半或更低。美国除史密森学会旗下的各类场馆以外,其他多数场馆的经费主要来自自营的利润收入和社会资金,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经费中,政府所占比例极低,在2019财年中来自纽约市政府的财政资助占全年运营资金的9%,剩余部分均来自社会,包括门票及经营周边的收入、会员费以及捐赠等〔2〕。第三类是自筹经费,政府给予政策如税费优惠等措施支持,而不是直接拨付资金。博物馆自筹经费主要渠道为社会赞助、营业收入和投资。其中博物馆与银行等金融资本合作共建以获取资金的方式屡见不鲜。

(二)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比较分析

每个国家的运转方式都存在一定差异,而存于其中的博物馆更是千差万别,即便同一国家的博物馆,也会因为前面提到的差异,而显出不同特征。依据国家当局的政策而有目的建立的博物馆、由政府部门作为常规活动来运营的博物馆以及由投资人组成的理事会运营的博物馆,必然因其之间的差异而影响到博物馆所能做的事情,“特别是为今后发展做出的选择”〔3〕。

政府直接管理博物馆,一般都会出台专门管理博物馆的法律法规,且相对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也较为完善。最重要的是,相对而言,博物馆获得财政支持较多,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用过于担心资金问题,不需要像私立博物馆那样要筹集社会资金以维持运转。政府直接管理的博物馆因财政的支持,使得博物馆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只需要按照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落实,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营即可,因此可以将更多精力投放到博物馆整体发展规划中。而且这类博物馆发展形式相似,有很多固定的模式维持运转,不用过多考虑生存问题。但这类博物馆的领导机构因受政府管辖,因此其职权受限,馆长在一些关键人事权方面并不能完全做主,部门机构设置也需要一定的上下沟通和协调,必须在监管政府的许可范围之内才能按照需要增减。且一些工作和活动需要提前拟定以备审批,包括财政预算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导致一些临时性工作任务可能出现因资金原因必须顺延到下一个财政预算周期的尴尬局面,往往导致博物馆错失一些很好的发展和筹办活动的机会,灵活性不足。此外,一些涉及博物馆管理和运行的改革举措因需要层层审批而显得极为滞后,对人财物的分配缺乏自主性。在博物馆经营的自由度和对人员招募方面会受到限制。

理事会运营的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却没有政府必须承担责任的保障性,需要多方筹措资金以支持继续运营,筹措资金的方式较为多样,筹资能力取决于理事会的资金实力以及其任命的馆长的社会活动能力,而资金能否到位将决定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甚至是生存。以美国为例,虽然有联邦政府的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机构每年做出固定的预算,用以支持各类私营博物馆的发展,但是面临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种情况,则其资金支持必然捉襟见肘。2020年5月国际博协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13%的博物馆将面临永久关闭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链的断裂。虽然国际博协已经呼吁各国政策和决策者分配救济资金,帮助博物馆共渡难关,但是与防控疫情相比,在资金分配方面,各国政府恐怕也难以全面兼顾。与政府直接管理各类博物馆相比,显然私立博物馆具有更大的脆弱性。抛开特殊情况,其与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关系也因没有国家支撑,显得较为疏远。完全需要自身去争取支持。但积极的方面是,理事会制下的博物馆,其领导机构权限充分,理事会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发展方向,其任命的馆长在资格方面因有较高要求,使得其行动能力更强,且对人员配备有较大自主权,可以充分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按照本馆发展的方向全力施展拳脚,实现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利益最大化。

二、博物馆运营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对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始终在行进,无论是强调民众介入博物馆运营形式和评价监督的“参与式”,还是注重营造展览内容的“多感知”,亦或是塑造藏品及管理架构全方位数字化的“智慧博物馆”,都在强调对当前博物馆发展路径的变革。结合对国外博物馆当前运营形式的分析,总结而言其发展趋势呈现如下几点特征。

(一)博物馆管理趋于透明

随着西方博物馆对运营机制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日渐公开的博物馆相关信息成为公众了解博物馆运作方式的重要资源,而各类博物馆也有意识地公开信息,寻求获得公众更多的认可与支持。管理博物馆再也不能脱离实际。公开透明意味着以前认为是很敏感的信息现在也要披露出来,例如关于博物馆的经费和藏品的来源、博物馆怎么争取经费、钱是怎么花的、博物馆给哪些人服务以及怎么提供服务等细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信息可得性的增加,国外各大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也将馆务及时公开。如大英博物馆就将管理的细节公开在官方网页上,在主页“关于我们”的板块中有专门的条目列出“管理”事项,包括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均列入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每年大英博物馆都会公开年度报告,将其财政运营方式作出详细的总结,让公众了解博物馆经费的来源以及使用情况。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以年度报告形式公布相关数据,年度报告所涵盖的期间为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与博物馆的财政年度一致。每年11月发布报告。其中包括三份叙述性报告:一份是关于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详细叙述;一份关于财务的报告;一份关于教育活动的摘要。还包括本年度的艺术品收购、展览、出版物、获得的奖学金、贷款和支持者名单等内容。

博物馆馆务信息的易得性,营造了一种公开透明的博物馆文化氛围,促成了博物馆馆务运转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公开馆务信息有利于公众了解喜爱的博物馆的各方面信息,从而提升了与博物馆联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公开信息可以让社会投资方了解资金动向,进而对投资有着更加安稳的心态。而上述两方面都对博物馆未来发展起到推促作用,使其在监督和多元化评价机制下趋于完善。

(二)公众对博物馆运营参与度的提升

追溯过往,对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行在历史上一般都是一个较为独立而排他的工作。随着博物馆公共性特质的确立,强调加强与民众的关联成为大多数博物馆追求的目标,提升参与度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公众参与博物馆事务的内容可以分为研究项目的参与和博物馆管理和运行的参与两方面。获得观众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反馈信息是较为初期的参与形式,后来逐步演化为邀请观众直接与专家合作参与科研。这一传统的雏形是19世纪80年代的“公众科学”项目,该项目邀请业余爱好者通过志愿服务参与专业性工作,如计算鸟的数量、检测土壤质量、记录非本土物种等。随着参与项目的不断专业化,探索公众参与博物馆馆务工作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可和践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兹市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妮娜·西蒙将公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分为四种模式:贡献型项目、合作型项目、共同创造型项目以及招待型项目〔4〕。贡献型项目强调馆方对进程的实际掌控,引导公众参与馆方指定的部分需要的内容;合作型项目强调公众参与对博物馆举措的一些决定性力量,如英国伍斯特市立美术馆2009年每周通过投票选出40件艺术品开放进行展示,公众的投票决定艺术品展示的名次以及是否能够入围,这项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成为一个合作型参与项目的良好典型;共同创造型项目强调项目的确立和运行都需要公众参与,博物馆方面与公众合作共同确立新的运行方式,如帮助社区组建自己的博物馆等等;招待型项目是博物馆方面将其部分资源和设施移交给社会,实现空间和工具的资源共享。其最大的特点是减少博物馆方面的干预,而实现参与者独立满足自身的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众对博物馆参与形式的多样化与参与程度不断深入,势必带来博物馆馆务方方面面的变革,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前主席彼得·冯·门施曾说,博物馆这门行业产生至今共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1900年博物馆正式提出了其基本的从业准则,第二次是1970年新博物馆学的诞生,第三次人们正在经历,其关键词就是“参与”〔5〕。未来,随着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化,“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构建观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桥梁,鼓励观众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理想定然可以实现。

(三)技术手段为运营赋能

全球信息革命不断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智慧管理、藏品数字化等举措受益于科技的发展,正成为未来博物馆运营不可或缺的手段。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R、5G、区块链等最新技术为特征,为“人、物、数据”三者之间提供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是“智慧博物馆”的内涵,通过技术手段,“智慧博物馆”建设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智能高效的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工具,形成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决策支撑,促进工作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构建融合化、智能化的新型业务平台和工作场景,营造舒适、高效、安全的办公环境。目前这种趋势已经成为博物馆深度学习、迭代演进的新业态。利用技术手段增强管理,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仅意味着创建各种可供移动设备连入的APP或者展览网页,而是要保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要以移动的方式便于访问,……使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获取”〔6〕。随着国外各博物馆新增的各种技术职位如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网络、新媒体及拓展业务主管(Head of Web,New Media,and Outreach);数字化介入及技术副主任(Vice Director of Digital Engagement and Technology)等,从问询、移动导览到包括数据存储、通讯介入等博物馆的后台应用,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博物馆运营的重要潜在技能。未来,真正有智慧的博物馆,必然以一种定制化的方式进入移动时代,形成自身运营的特色,进而实现博物馆面向未来的升级转型。

三、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的启示

通过前面梳理国外博物馆运营机制,可以看出与中国博物馆相比,国外博物馆的运营更加多元,也体现了其机制创设的活力,其中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而中国博物馆事业从发端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它们不但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保存和记录者,更是当代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繁荣,发展环境和内涵建设方面积极向好,随着国家对建设和运营经费的大量投入,博物馆场馆建设数量和规模、藏品的收藏与保存工作以及展示展览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14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8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等文件,为做好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未来,博物馆行业的繁荣发展,既需要国家统筹布局,推促助力,也需要其自身革新求变,在机遇中绽放蓬勃生机。

(一)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根据2015年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规定,国有博物馆的运营经费归入各对应级别的财政预算,如前文所述,博物馆运营经费归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情况下,可有效减轻博物馆因维持运营而投入的巨大精力,也可以使博物馆毫无后顾之忧地关注于馆务建设等工作,但是鉴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本质,使得公立博物馆成为一个国家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就意味着如何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不但成为政府需要通过监管和评估而实现的财政减负行为,而且成为各个接受财政资金的博物馆需要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尽管如此,对所有公立博物馆而言,财政投入必然是有限的,高效利用是一种解决之道,但是拓展资金来源,无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式。《博物馆条例》中明文指出,国家鼓励设立公益性基金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同时也鼓励博物馆利用多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不仅如此,依法设立博物馆或者向博物馆提供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也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目前,欧美国家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方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减免税优惠等。这样的做法通过长期评估,已经看到了极大的社会受益。一是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使得博物馆可以有更多更灵活的资金用于支配;二是推进了整个社会良性向好的文化氛围,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不但可以吸引企业,“也将使社会中较富裕的中上阶层更多地关注博物馆事业,在全社会引导一种文化消费趋向,倡导一种高雅的、有情趣的生活方式”〔7〕;三是可以激励博物馆行业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积极争取资金的支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英国规定一些大型企业的广告费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宣传博物馆或其他文化事业项目的公益广告。美国规定即使同样是博物馆商店的商品,有的销售收入可以免税,有的则不能。同样是餐厅,如果租赁给别人,租赁收入要纳税,而博物馆自己经营,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则可以免税。以上国家的做法无疑可以为我国博物馆通过税费获得资金支持提供借鉴。

(二)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博物馆管理、评价和监督体系

提升社会参与对博物馆评价的工作,对博物馆正常运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强化评价和监督体系,则是政府对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2020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建立备案博物馆日常业务监管工作机制的通知”,就建立北京市备案博物馆日常业务监管工作机制的有关工作做出部署。通知指出,北京市文物局将与各区文旅局依托“北京市博物馆大数据平台”,通过“互联网+监管”与“双随机一检查”等方式,共同开展备案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监管工作。监管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情况、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应用情况、重要备案信息变更、年度工作总结共四项内容);“藏品管理”(包括藏品登记、文物定级、藏品档案、藏品出借、藏品修复与养护、库房管理、藏品清点、法人及藏品管理人员离任移交情况共八项内容);“开放服务”(包括陈列展览、展厅文物、社交工作、讲解服务、志愿者、观众投诉处理、环境设施、延时开放共八项内容)三大类别,对文博行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式,加快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博物馆日常业务监管工作体系,形成博物馆自律、政府监管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推动备案博物馆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进一步提升社会对博物馆管理、评价和监督的广泛参与度,将成为促进博物馆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通过引进现代人事管理的概念,探索建立新型的人事激励机制,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博物馆人事管理部门要了解员工在业务发展和职称(职务)晋升方面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帮助与督促员工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进,以实现其业务能力发展和职称(职务)晋升的目标”〔1〕252。2019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在优化层级设置、规范评审专业、完善评价标准等各方面都有重大举措,回应和解决了新形势下文博行业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难点,更是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如何在具体贯彻和落实方面,还需要加强监督,做好解释和协调工作,创新工作方法,为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做出更大努力。既要细化人才管理方向,形成专业性岗位规划,也要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建设与博物馆发展总目标相适应的优秀人才队伍。

(四)进一步拓展志愿者支持项目

鉴于国外博物馆志愿者发展机制的完善,国内目前很多家博物馆也逐步引入志愿者项目,并取得巨大成效。国内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一般由该馆社教部组织管理。国家一流大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通常都采用志愿者自我管理模式。但馆内社教部会对志愿者服务方式和服务时长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博物馆志愿者服务手册》《博物馆志愿者章程》《博物馆志愿者实施细则》等,规范志愿者管理。在线志愿服务也将是未来博物馆志愿工作的一大趋势。志愿者在博物馆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今后,应该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对接合作,长期招募团体志愿者和项目志愿者,吸引更多优秀的志愿者自主加入志愿队伍;根据社教工作需要,丰富细化志愿服务岗位设置,逐步覆盖社教工作的一线讲解、教育活动及摄影、文案撰写、宣传推广等各项业务工作,实现社教志愿队伍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志愿者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基本素养、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将优秀的志愿者遴选出来,作为标杆、模范,从而达到促进博物馆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效果。

(五)积极探索理事会制度的优势

在对国外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探索中,以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理事会制度呈现出一定的自身优势,对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促进公共职能深化具有进步意义。理论来讲,实践理事会制度是转变中国当前博物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僵化模式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打破国内公益类事业单位属性限制,减轻行政化色彩;有效解放文化生产力,扭转国内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存在低水平保障的局面〔8〕。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博物馆进行理事会制度改革。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在规定对博物馆设立的制度安排时指出,博物馆的组织管理制度应包括理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等。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相关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今后,需要进一步理顺博物馆理事会权力层级的设定,继续深化符合博物馆事业发展要求的改革措施,同时汲取先进经验,搭建符合需求的制度框架,明确发展目标并推进工作程序标准化,建立适应国内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博物馆理事会制度。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