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研究

2021-11-29 12:18贺阳阳
黄河之声 2021年9期
关键词:孟姜女演唱者长城

贺阳阳

引 言

《孟姜女》这一民间小调以孟姜女哭长城这一爱情传说为基础,因传说本身感染力较强为此也在民间得以广泛传唱。传说围绕着孟姜女万里寻夫展开,以秦始皇调派民夫修筑长城为故事背景,其夫杞梁被征调后杳无音信,孟姜女思夫心切进而寻夫,历经艰辛万苦到达长城,却得知杞梁已死并长埋长城之下,生离死别使她痛哭不已,其哭声仿佛惊动天地,已修筑好的长城竟顿时崩塌。故事流传千百余年并被谱成的民歌小调,广为流传,虽经不同时期的改变与创作,但其悲凉的歌词及婉转的旋律大同小异,本文中涉及的为改编后的民族歌曲《孟姜女》,由刘麟及王志信重新编词编曲而成,作品结构得以完整,以五声调式为主、歌词节奏均匀、情感层次丰富,而本文主要针对其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展开深入分析。

一、概述

(一)历史背景

传统小调《孟姜女》其故事原型为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这一故事发生在秦始皇时期,为修筑长城,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做劳役,因长时间分离且杳无音讯,孟姜女日思夜想并决定奔走万里寻找夫婿,最终得知杞梁积劳成疾并已埋于长城之下,阴阳两隔,随之放声痛哭,不仅令天地动容,长城亦为之倾倒,露出夫君尸骨。故事流传千年,经加工及改编,真实的反映出劳动者的心声,即向往和平自由与幸福安宁,而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战国时期的齐国加入哭调,西汉时期于《烈女传》中加入长城崩塌等内容,东汉《琴操》中增添投水而亡等内容,而隋唐时期增添“做寒衣”等内容,发展至元代其故事原型作为戏曲创作的源泉,加入了其他人物形象,人物名字也进行变更,情节改变后层次更加丰富,以《孟姜女送寒衣》最具代表性,除此之外,评剧《孟姜女》及河北梆子《哭长城》等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当代作曲家以“孟姜女调”为基础不断丰富故事内涵并融入现代创作手法,为其增添了无限活力与时代气息。

(二)创作环境

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突出,民族声乐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呈现多元化趋势。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主要包括全新创作、民歌改编以及民谣风格这三大类别,以现代化技术手法凸显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同时在演唱技巧、创作手法、歌曲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区别于民歌及戏曲的演唱,民族声乐是在继承与发扬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唱法理论进而形成的新民族歌曲演唱艺术,具备科学性、艺术性及时代性特点。王志信则是这一时期民族声乐作曲家的优秀代表,其代表作《兰花花》及《孟姜女》等作品均是由民歌音乐题材为基础、借鉴戏曲唱腔并运用当代作曲手法与技巧,进而凸显自己的艺术想象并实现艺术创新。

二、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性

(一)歌词的艺术特性分析

江苏小调《孟姜女》又名《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其主要故事原型为孟姜女哭倒长,最早可追溯至宋元年间的《春调》,原曲歌词以花名为序,即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以“正月新春”、“二月暖”、“三月清明”及“四月养蚕忙”等歌词来记录孟姜女在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情感变化,而王志信采用“四季体”予以替代,即将原有的月份序改为春-夏-秋-冬这一季节序,仅保留原歌词中“正月里来是新春”这一开头部分用以描述别人家的团圆场景,与孟姜女的孤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为其夫修筑长城却久无音讯,夏季(第二部分)时主要描述七夕佳节,孟姜女盼望其丈夫回到身边与之团聚,以牛郎织女为例来突出浓烈的情感色彩,秋季(第三部分)时主要以九月重阳为切入点,抒情时采用“空相望”这一重复手法,渲染悲凉氛围,通过做冬衣这一情节来体现孟姜女的相思之情,冬季(第四部分)时主要突出孟姜女万里寻夫、跋山涉水且不畏严寒,以“年关过”等词汇加强语气以表决心,情感色彩尤为鲜明,尤其是在得知丈夫死讯后,多次重复“哭倒长城八百里”一句,虽无过多修饰,但却能表达出孟姜女的痛苦绝望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二)曲式结构分析

江苏民歌《孟姜女》原曲结构严谨,以单乐段为主,其音乐风格十分婉转,而改编后的歌曲《孟姜女》在原有四句体结构基础上,创新采用四季序并通过板腔体进行延展,最终形成了兼备引子与结尾的四段体曲式结构,其旋律起伏相对较大、戏剧性特点突出,引子部分为1-5小节,均为钢琴弹奏,与A段、间奏及A1段共同采用了D徽六声+变宫这一调性,左手声部通过不同音区的相同音阶实现了音响效果的加强,进而引出主题部分,间奏2的材料来自引子,与B段均采用D羽六声+变宫这一调性,音乐情绪也由明亮转为灰暗,而间奏3与A2段采用F徽六声+变宫这一调性,材料为接近的交替三连音及八分音符以制造紧张的情绪,尾声采用了F徽七声清乐调式,速度也由快变慢,经过度后自然转变为3/4节拍,最后以连续上行的六连音和弦结束全曲。整首作品调性变化十分明显,具备民族声乐中常出现的四度及五度近关系转调,同时也应用了国外声乐作品中常用到的二度远关系转调手法。

(三)旋律特点分析

王志信改编的《孟姜女》较传统小调而言,融合了戏曲元素并采用现代化创作手法,实现了调性调式的转变、音域的扩展及主题的延伸,原曲旋律速度相对较慢,节奏大多为2/4节拍且音程关系较为稳定,音域达到大九度,但人物形象及情绪表达并无太大的起伏,而改编后的歌曲在2/4、3/4以及4/4之间自如转换,扩展为十四度,速度则以慢板、小快板及渐快为主,多次加入前倚音与装饰音,使得旋律色彩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音乐情绪更加跌宕。戏曲元素以尾字拖腔为主,即对尾字音做拖长处理,以25小节最具代表性,而剁板这种创作手法使得旋律的节奏感加强、起伏变大,层层推进戏剧发展,从而为结尾处高潮部分做好了铺垫,摇本技法的应用用于表达孟姜女悲愤及激动等强烈情感,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与演唱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就第四部分即全曲高潮而言,综合运用了这些民族音乐技巧,且大量的震音、三连音及八度音阶也使人物的情绪达到了顶峰状态。

(四)伴奏织体分析

声乐作品《孟姜女》中的钢琴伴奏织体非常丰富,前半部分音乐情绪较为舒缓,主要以分解和弦与装饰音来凸显旋律的叙事性,随着剧情发展,悲剧色彩逐渐加强,作者改变伴奏肢体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尾声部分采取中国戏曲中的“紧打慢唱”,对戏曲中的伴奏织体进行高度模仿,连续使用大量的六连音和弦来达到渲染悲凉气氛的目的,各种伴奏织体的应用使得孟姜女的思想情感被无限放大,且钢琴音域相对较广、旋律的戏剧张力相对较强,多种伴奏织体的应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具有层次性,较为传统的民族小调也逐渐变成了符合现代人艺术欣赏审美的大型声乐作品。

三、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处理

(一)咬字吐字的处理

咬字发音是准确表达歌曲内容、塑造人物形象、丰富歌曲情感的关键,演唱者应当避免咬住字头不放及字尾归韵错误等低级错误,慢板起拍时应当做到咬字清晰其自如,随着语气加强可适当加入哭腔,同时应当保持流畅,针对表达情感的词语不可太过生硬,也不可含糊不清。演唱者应对分析曲目并把握情感,像平时说话一样,重复时需要做到坚定有力,激昂处应加强字头处理,以有弹性的喷出为主,放松下巴以实现头-腹-尾之间的顺利转换,为表达出准确的情感应当关注曲中“已”、“飞”及“雪”等重点词汇,强调归韵,咬字短促而清晰,结实而有力,最后一句为全曲高潮,“漫青山”应当使用力度较重的喷口,以此表达孟姜女内心的呐喊。除此之外,演唱者的咬字及吐字与咬字还要与旋律相匹配,对于切分音跳动音程的演唱需要连贯,对于十六分音与及顿音的处理应当以连绵不断为主,同时使用正确的语气及语调来准确的表达。

(二)演唱气息的处理

《孟姜女》这首歌曲适合女高音演唱,演唱难度较强且高音的延长处理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较高,转调较多需要演唱者控制胸腔及横膈膜等肌肉并找准支点。演唱者要想发出悦耳的歌声必须学会运用气息以及科学的呼吸方法,进而实现自由且灵活的发声并准确的表达情感,演唱者需要对整体风格及情感基调进行深入分析,按照曲谱上要求的速度及力度来控制,由于人物情绪前后变化跌宕起伏,要想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对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情绪进行准确的表达,通过气息的灵活应用与精准控制来实现人物情感的释放与收敛。曲中多次在弱拍处起,为此演唱者一定要找准弱位置并采用快速换气的方法,保持换气的自然与平稳,对于“重逢”的“逢”字等拖腔处理需要以强烈的气息来加以支撑,且激烈的强强重音通常以八度大跳为主,演唱时需要后腰气息的对抗,稳住喉咙却无需发力,以胸部为支点、放松下巴并使上颚处于打开状态,气息要深才能够发出穿透力较强的声音,用于表达孟姜女内心的情感。

(三)情感的处理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需要真挚,只有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打动他人并感染他人,演唱者需要准确理解歌曲内容、人物形象及感情基调情,继而通过演唱准确的表达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通过情绪控制并加以修饰实现“度”的掌握,既不可过于释放,也不可过于收敛。情感的表达需要以纯熟的演唱技巧为支撑,恰到其分的表达歌曲情感是演唱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就第一段情感表达而言,尽量将其委婉与哀怨表现出来,不可过分激动,遵循“哀而不伤”的原则,无需使用哭腔,随情绪递进,第二段结尾处做拖腔处理并配合哭腔,做到情感自然流露,以哽咽为主,注重哭腔的尺度,第三段中演唱者的演唱应与歌词相结合以表达其相思之情,针对某些高音及强音不可过于僵硬与刚烈,部分演唱者由于情感过于奔放将腔体打开过大导致声音“收不住”,严重影响观众的听觉感受,为保持美感,应当对段落中的字句进行重点拿捏,做到收放自如的表达感情,以“大雪纷飞”一段的凄凉到“声声血泪声声唤”的悲痛再到结尾“哭倒长城八百里”的爆发,需要情感的递进,而“漫青山”一句重复出现,不可过于撕心裂肺,应当把握悲痛交加的度,始终以情绪情感为中心对曲调加以修饰,以情代声。

(四)润腔的处理

润腔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独特的润色技法主要包括基本润腔与色彩性润腔者种,前者主要包括力度及速度处理,而后者主要包括以滑音、颤音为代表的修饰性润腔以及以哭腔、甩腔为代表的音色润腔。演唱者不仅需要按照曲谱标记进行演唱,还需做旋律润色处理,就前倚音而言,第一段用于展现江南弱女子的柔美形象,突出小调的曲折婉转,第二段中“河”、第三段中“阳”、第四段中“孟”等字均采用前倚音,不仅起到正字作用同时还修饰了语气,对增强歌曲韵味、丰富旋律具有重要意义;就顿腔而言,第一段中“户”、第二段中“空”、第三段中“伴”,第四段中“只见”均采用顿腔以加强表现力,短暂的休止符要求演唱者声断而气不断,演唱截音时将咽喉及声门关闭以屏住气息;就哭腔而言,重逢的“逢”做哭腔处理以表现孟姜女的思念之情并创造悠远凄凉的意境,演唱者需要配合气息支撑,倒吸气以模仿哭腔;同时本文中还涉及了速度及力度润腔。

结 语

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保证其传统韵味的前提下,借鉴西方技巧实现了发展创新,以王志信为代表的现代优秀创作家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素材内容,同时还创造了独特表现手法,在凸显民族风格的同时彰显了时代特点,传统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发展,演唱者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得以拓宽。本文从历史背景及创作环境入手,对歌曲《孟姜女》进行概述,从歌词特点、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及伴奏织体来进行艺术特性分析,以此加深对该曲的理解,并对其演唱处理加以探究,就咬字吐字、气息控制、情感处理及润腔使用等方面予以分析,从而给予演唱者以相应的指导。■

猜你喜欢
孟姜女演唱者长城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守护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孟姜女姓孟吗?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