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情下中医课程“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2021-11-29 10:35张瑞雪袁亚美郝书婕夏哲远张慧玲王其巨方正清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伤寒论疫病肺炎

张瑞雪 袁亚美 郝书婕 夏哲远 张慧玲 王其巨 方正清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情况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显现了严重缺乏同时具备中、西医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知识与素质的公共卫生医护人员[1-2]。那么,如何进行中西医并重公共卫生医护人员的教育培养,成为现阶段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当务之急[3]。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对新疫情下所开展的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本科中医课程《伤寒论》经典启发式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总结,结合对现有中医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所存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医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中西并重公共卫生医护人员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1 实施方案

中医院校中医课程“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可采用“线下面对面与在线学习”混合式[4],即“一种基于移动通讯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景”[5],强调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能够根据课程、学生、教师的需求,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支持,为学生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真实参与且参与度高的学习体验[6]。具体实施环节有三个方面:构建要素-教学设计-反馈总结。

2 构建要素

2.1学情分析 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医课程分为《中医护理基础1》《中医护理基础2》《中医护理综合实验实训》《中医临床护理学》四门课程,总共180学时。

课程分别安排在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完成,其中包括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学、中医针灸等传统理疗技术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改革实施的对象为19级护理专业第二学期的本科学生,两个班级,共111人,均经过了第一学期《中医护理学基础1》及第二学期《中医护理学基础2》的教学,通过课堂理论讲授、线上教学和部分内容实训(如四诊、经络腧穴等),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诊断学、辨证学、经络腧穴基础知识、护治原则、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完成了大部分西医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生理学、医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如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人文课程(如护理美学、道德修养教育、心理教育)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具有对人体生命活动粗浅的中、西医认知,但尚未形成固化的医学价值取向和掌握完整的中、西医知识体系。

2.2教学形式 选择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和PC端、多媒体课堂相联的强大功能平台[7],通过建立学生班级教学群、速课、同步课堂、教学视频等,开展线上教学。

2.3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分析、问卷调查,了解实施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以《伤寒论》经典著作学术思想引导学生从中医的角度认识新冠肺炎,从而形成中医认知疫病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医护治疫病的理论,并掌握中医防治新冠肺炎的方法,同时激起学习中医及中医经典的兴趣与渴望。

2.4教学内容 明确《伤寒论》疫病知识融入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等,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共三次6个标准学时。教学内容有《伤寒论》对中医学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所论述内容概述、中医疫病基本概念、六经辨证在疫病中的运用,把《伤寒论》关于外感疫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治疗理念和方法,有重点地与中医护理的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养生保健等相关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再选取媒体发布的有关中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新闻、案例等报道,及中医专家防治新冠肺炎的学术论文和经验总结等内容,以启发、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5效果评控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在线数据跟踪学生学习轨迹、评控学习效果。例如:根据课前签到、课件视频插入练习、测试打卡等,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进行监控;并利用课上问题讨论、互动、课后作业打卡、小组评价等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评控教学的效果。

3 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其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及学习效果[8]。

3.1问题引导 首先以问题为引导。课前对护理本科学生进行有关《伤寒论》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简单,着重了解学生对《伤寒论》经典著作的认知情况,激发学生对二者的关联及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求知欲。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掌握学生对《伤寒论》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启发学生认识疾病、综合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中医的更好方法。

问卷调查了所有护理专业课程基本完成,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17级护理本科生(三年级)一个班共57名;19级护理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二个班共111名。

3.1.1问卷调查一 17级护理本科生的调查问卷为单选题:你了解《伤寒论》吗?备选答案:A了解B不了解。调查结果:66.7%的学生选择答案为:B不了解。结果显示,高年级护生缺乏对经典著作及其知识的了解掌握。

3.1.2问卷调查二 19级护理本科生的调查问卷为:①单选题:你了解《伤寒论》吗?备选答案:A了解;B不了解;C听说过,但了解很少D从未听说过;②单选题:《伤寒杂病论》作者是谁?备选答案:A孙思邈;B叶天士;C张仲景;D扁鹊;③简答题:《伤寒论》与新冠肺炎有何关系?

调查结果:①对《伤寒论》是否了解?14.4%的学生选择:A了解;4.5%的学生选择:B不了解;81.1%的学生选择:C听说过,但了解很少。如图1所示。

图1 一年级护生对《伤寒杂病论》了解情况

②《伤寒杂病论》的作者,6.3%的学生选择了孙思邈,97.3%的学生选择了张仲景。③《伤寒论》与新冠肺炎有何关系?5.5%的学生回答内容正确,27.3%的学生回答为不知道和内容完全错误,71.8%的学生回答的内容不准确。如图2所示。

图2 一年级护生对《伤寒论》与新冠肺炎关系了解情况

结果显示,一年级护生对经典著作及其知识缺乏了解。

3.2讲授、讨论启发引导

3.2.1制作速课 根据问卷调查掌握的学生对《伤寒论》的认知情况,组织教学内容,结合新冠肺炎疫病的实际,将“浅谈《伤寒论》疫病思想指导下中医护治新冠肺炎”PPT课件制作成速课,然后把速课教学视频发放到教学群中,进行教学,通过讲授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伤寒论》经典理论对现代疫病的切实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中医经典著作中找到解决关于疫病护治的思路和方法。如图3所示。

图3 速课图例

3.2.2同步课堂 通过速课完成教学内容,并发放作业:根据《伤寒论》疫病理论,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对新冠肺炎患者应从哪些方面如何进行护理?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通过同步课堂进行讲解、讨论与总结,以启发、培养和锻炼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明确体质与新冠肺炎发生的关系,总结学生对体质与新冠肺炎发生之间关系的认识情况,指出学生认知中思维受阻导致的答案偏差或遗漏,促进引导瞬间的顿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3.3示范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以自身将《伤寒杂病论》经典著作的学术思想运用于防治现代疾病的临床实践,创新提出“易阳通元”疾病护治的基本法则,并发表学术论文《“易阳通元”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探讨》的实例[9],展示教师继承与发展中医经典的成果,引导学生掌握经典中所包涵的防治新冠肺炎等实际病证的思路与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继承经典的兴趣与渴望。如图4所示。

图4 示范引导教学

4 反馈总结

4.1学生反馈 课后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以《伤寒论》经典学术思想指导《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了解教学效果。

问卷设计:多选题:《伤寒论》经典思想指导下的与新冠肺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备选答案:A效果良好;B与以往相比,对教学内容理解深刻;C与以往相比,效果欠佳。

调查结果显示:95.1%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佳。其中53.6%的学生选择:A效果良好;41.1%的学生选择:B与以往相比,对教学内容理解深刻;4.9%的学生选择:C与以往相比,效果欠佳。如图5所示。

图5 学生反馈情况

单选题:对这种《伤寒论》经典指导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否满意?A满意;B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94.6%的学生选择:A满意;5.4%的学生选择:B不满意。

4.2教师总结 “浅谈《伤寒论》疫病思想指导下中医护治新冠肺炎”的专题教学,使学生增加了对《伤寒论》经典著作内容及其对中医学贡献的了解,培养了学习经典的兴趣,同时获得了中医护治新冠肺炎的知识。但由于缺乏经验,存在着前期准备不够充足,教学设计也较简单,因疫情原故教学过程中尚缺乏面对面的引导等,这些不足均有待改进。总体来说,学生的反馈评价较为良好,教学效果评控也表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 思考与探讨

构建中医疫病新学科,培养中医功底深厚、重症救治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新疫情下我国中医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3,10]。

目前我国中医高等院校教育不能满足新疫情下卫生服务的需求。诸如: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思想不注重中医文化和经典传承[1];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记忆性学习;教学体系明显存在学科壁垒,强调以学科为主的专业教育,专业课程缺乏中西医汇通;培养方案固化,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上中医弱化等。这些状况必然导致中医主体意识不强,办学质量不高[11],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中西医两套价值取向冲突,缺乏中医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中医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都有不足,难以满足新疫情下医疗卫生对中西医并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根据本研究结果,结合中医高等医学教育任务和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疫情下开展“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5.1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中医价值观,实现中西医并重的教育目的 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中医院校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应以大疫为契机,实行“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注重传统中医文化及中医认识疾病原创性思维的传承,充分发挥《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中医文化和学术传承的影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着力树立“以中医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强化中医价值观,形成中医主体意识。

医学文化可以引领医学的发展[12-13]。甲骨文中就有“瘟疫”的记载[14],中医学是“最古老、最科学的医学科学”[15],“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生命科学。中医学在几千年医疗实践中,不仅从自然科学上把握生命健康与疾病转归的规律,而且从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与我国民族的信念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人文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在学术体系上熔入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社会观和生命观,具有医学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文化是知识传播的载体;而教育,包括“教”,传播知识,“育”培养价值取向。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我们既要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认知中医学的人文作用,又要从文化教育的途径上弘承中医的医学本质,只有领会了中医学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涵,才能熟练地运用中医药技术。《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记载了中国历代医家在与疫病长期斗争中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药,千百年来传承着中华民族灵魂精神,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由此可见,实行“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树立“以中医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推动中医药学术全面客观地传承和发展,突显中医药学术及文化的特色优势,而且能够实现科技人文、中西医并重的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中医卫生人才的培养教育目的,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救治应对未来各种新的疫病。

5.2改革教学内容,增强中医的主导性,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医学研究的疾病主体是生活在宇宙天地之中的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医高等教育要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注重“个性化”和“一体化”的统一,既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必须通过文化的养成实现社会医疗的有序发展,又要体现个性化的差异,实现卫生医疗工作中的创新和变革。

中医学按照宇宙自然运动的规律认识生命和疾病,经过几千年卫生实践的不断验证和文化教育蕴育,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卫生健康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存在方式的特色,而且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等学术优势。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辨证的理论体系和疗效显著的技术方法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它对疾病治疗的显著效果和对健康的全面维护,显示出亘古恒久的真理性,是具有超前性的科学。因此,在全球社会面临新疫情的背景下,中医高等医学教育,应实行“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深入改革教学内容,“衷中纳西”“西医中国化”,以增强中医的主导性。教学内容要打破中、西医学科壁垒,用中医“天人相应”系统、整体的思维模式整合西医对生命精细、微观、分裂的认识,以中医理论来定位西医的治疗、防疫等技术,纠正西医技术手段造成的机体损害,系统形成中西汇通的新中医学科,例如:中医藏腑理论包含西医解剖学的器官功能;中医药性理论归纳西药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方剂配伍降低西药的毒副反应;中医经络理论指导治疗技术如穴位注射等。以中医经典为关联建立专业课程之间的融通,在中医思维指导下构建符合中医学科规律的、中西医汇通的中医疫病学科教材,发展以中医为主导性构成要素、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中医疫病学科,实现中医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培养目标,以满足新疫情下卫生健康服务的需要。

5.3变革教学思想,实现教学创新模式的常态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中医卫生人才 改变“知识为导向”记忆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改革以往“注入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把中医“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Classic guidance heuristic education,简称CGHE)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深入融进中医高等院校课程的常规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5,1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常态化教学模式。

5.3.1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17-18]。所谓启发,即引导受教育者有所领悟的意思。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式,以获得最大限量的知识为目的,是逐渐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工作中,根据发现问腿、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地分析问题的本源并解决,同时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综合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具备社会要求的其他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采用适当的提问、讲解、讨论及示范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这充分验证了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法,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潜能、发展创造性、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17-18]。因此,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注入式”灌输教学和知识导向的记忆性学习,全面实行《伤寒论》等“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法,是新疫情下实施中医卫生人才高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5.3.2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的必然性 “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实施的主要教学元素是“启发式”问题,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专家观点,一个好的启发式问题应该具备可行的、有价值的、有生活背景的、有意义的、合伦理的、可持续的六个要素[19]。在中医课程《伤寒论》“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改革探索中,有关《伤寒论》经典和疫病所设计的启发式问题必然具备这六个要素。例如:“根据《伤寒论》疫病理论,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对新冠肺炎患者应从哪些方面如何进行护理?”

《伤寒论》经典所体现的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独特科学认知体系,是构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具有长期深远、普遍确切的指导意义。《伤寒论》开创了中医临床医学,疫病医学是其核心,首次系统论述了疫病的发病规律和六经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为中医急症及疫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诊疗体系,有别于西方微观、逻辑、解剖、还原的医学思维文化体系,传承2000年,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今仍指导应用于临床,因其疗效奇佳被尊为“医方之祖”,对中国历代防控重大疫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尊崇的重要宝典[20]。

《伤寒论》等经典包涵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特征,它的经典意义,在于“发前人之未发”“启后人之博思”,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课程;新冠肺炎等疾病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所要不断面临的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所以从《伤寒论》理论找到行之有效的新冠肺炎等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于维护健康、挽救生命、抗击疫情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围绕《伤寒论》经典与疾病的启发式问题完全具备可行的、有价值的、有生活背景的、有意义的、合伦理的、可持续的六个要素,可以启发学生渴望学习中医药、学习经典以从中寻找到疫病防治知识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可见,实行中医课程《伤寒论》等“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是新疫情背景下中医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卫生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地运用中西并重救治应对疫情的必然选择。

6 结语

疫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3],中医学按照宇宙自然的规律认识生命和疾病,对疫病诊治防护的理论体系具有跨越历史、超越时空的真理性,更有着无可取代的独特优势和显著效果,以中医学为主导性构成要素发展科学与人文有机整合的中医疫病学,将是人类卫生防疫的举措。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中医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中医经典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1]。因此《伤寒论》等“经典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可以培养中医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新疫情下构建中医疫病学专科及培养中西医并重高素质卫生人才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伤寒论疫病肺炎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辣椒疫病危害大 及时防治有办法
来势汹汹的肺炎
中医药防控生猪疫病取得突破
维生素D或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