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眼中的校园欺凌与防治
——基于中小学教师访谈

2021-11-30 01:45曹雅萍焦晓炜
山西青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受访者校园家长

曹雅萍 焦晓炜

(1.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2.全州大学,韩国 全州 55069)

“校园欺凌”指的是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欺凌事件。欺凌事件包含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如身体上的击打、推搡、踢打行为,言语上的辱骂、嘲笑,关系上的社交排挤、散播谣言,网络上的各种攻击等等[1]。

国外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者从校园欺凌成因、现状、危害、人格特征、防控策略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不断在本国进行实践探究,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最早在研究期刊中使用“校园欺凌”一词是2002年,早些年研究者们更多关注国外的研究理论且研究热度较低,论文数量少,2015年前年论文年刊载量在10篇左右。2015年以后,受社会信息化的影响,校园欺凌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出现了较多的新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看,从原有笼统的校园欺凌现象研究逐渐到校园欺凌立法规则研究、心理机制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愈加多样化,在文献法、比较法基础上增加了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2]。尽管学界的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深度不断推进,但是校园欺凌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国校园欺凌研究在教师干预、教育惩戒的操作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与提高,各地针对教师群体的调查研究也较少。

近年来发生众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校园欺凌已经不再是校内的小事,而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社会治理问题。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在政策文件的推动下,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响应,积极推进各中小学应对校园欺凌的措施,防止校园恶性、校园欺凌等事件发生。在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中,教师身为学生的直接教育管理者,是站在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最前沿的人。

如何进一步推进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教师最具有发言权。本文以中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了解目前校园欺凌的防治情况,并为今后开展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访谈对象:以邢台市中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共计访谈15所学校的教师,每校教师一名。小学教师8名,初中教师7名,所有教师均有2年以上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访谈时间在10-15分钟。

访谈工具:自编访谈提纲,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校园欺凌行为?2.欺凌者与受欺凌孩子有何特点?3.如何处理欺凌/欺负事件?4.如何预防欺凌现象?等。

二、访谈结果

(一)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

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3]。受访教师在被问到“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校园欺凌事件?”这一问题时,所有教师均提到“肢体欺负”,如:殴打、霸道行为、索要东西等行为。其次,最多提及的是“言语侮辱”(侮辱性地绰号或侮辱性语言攻击)(9名教师)。在行为特点上,教师提及最多的依次是“主观恶意”(11名)、“一方身心受伤害较大”(11名)、“双方力量不均”(9名),“长期或多次”(5名)。

在“校园欺凌与打闹有何区别”上,教师们多认为打闹是非故意的、玩乐式的、双方力量差异不大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如受访者A:“打闹只是单纯的因为一件小事而引发的学生间的不愉快。”受访者B:“双方互相接触、互打属于打闹。”受访者C:“学生间的打闹是自由的、随意的、游戏性的。”另有3名老师提到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打闹和欺凌没有绝对鲜明的界限,打闹可以发展为欺凌。另外,受访的多数小学老师认为,低年级小学生价值观未形成,行为有待塑造,主观恶意性不强,所以推搡、打闹的行为都未上升到欺凌的层面。

访谈中,教师对欺凌行为的认识还是基本清晰的,但更多偏重肢体言语的欺凌行为,更多关注学校内行为,需加强对“网络欺凌”的关注,对打闹与欺凌的区别重在孩子的动机是否恶意。

(二)教师对欺凌者、受欺凌者的认识

在被问及“欺负他人、被欺负的孩子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时,在欺凌者的特点上,提及频率最多的是“性格霸道强势”“有不良行为如喝酒抽烟”“家教不当”。其次,较多提到的是“特殊家庭结构如单亲、留守”“人缘好有组织能力”“家庭有权有钱”“学习不好”。在受欺凌者的特点上,80%教师提到“性格软弱孤僻”,提到较多的依次为“身体外貌原因,如个小体弱”“特殊家庭,如单亲、留守”“学习不好”“家教不当”。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过程中多数教师们认为,欺凌、被欺凌的孩子背后多有家庭问题,涉及家庭结构问题,如单亲、留守,以及教养不当问题如溺爱、暴力教养,这类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所以需要特殊关注,这也与孙时进、董会芹、蒋舒阳等研究人员强调家庭功能的研究结果一致[1,4-5]。

受访者A: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不太好的——不自信的容易被欺凌,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欺凌别人。

受访者B:一般情况下,有事最多的是家里有问题的,没有跟父母长大的。

受访者C:学习成绩好或极差,家庭条件优越,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容易欺负他人。

(三)教师防治措施

当被问及“如何处理班内欺负现象或欺凌现象”时,“了解双方情况-批评教育-叫家长”是教师们一致会用到的三段式手段,如果情形严重则会上报学校。针对欺负者或欺凌者的其他干预方式,提到的措施有:家长陪读、写保证书、其他同学监督、德育心理教师干预、停课等。针对受欺凌者的干预,除了安抚谈话、跟家长沟通外,个别老师提到同学帮扶。

在预防欺凌现象的手段上,90%老师提出利用班会进行思想教育,做好校规校纪教育,搞好班风班纪。提到其他手段的还有:通过心理课、组织班级活动等,让学生认识到欺凌的危害;安排班内学生监控重点对象,经常心理疏导来规避班内欺凌行为。安排家长接送、学生互助互帮结伴出行、稍晚放学等来规避校外欺凌发生等。此外,学校措施上,提到的有:保安巡逻,值班教师校园里巡视,安排心理教师咨询,展板、升旗仪式宣传,家校会宣讲。

受访者A:预防上,会进行班会,找个别人谈话,组织班级活动,找班干部进行关系的处理维护。

受访者B:对学生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如看一些视频。让学生意识到。班级欺凌的事情是非常可耻的,

受访者C:预防上,平日会引导孩子们……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方法和同学相处——不激怒别人,同时也要努力地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要明白正面冲突对谁都没有好处。

受访者D:无论是欺凌者或被欺凌者,往往都有。他的特殊原因,所以现在学校也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对于表现异常的同学,情绪不稳定的同学。定期地进行心理辅导尽量地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总体而言,在防治欺凌现象上,学校、教师的措施还是多样的。但有4名教师提到,专门针对欺凌的宣讲教育还需要加强,另有3名教师提到需要专门心理教师做这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心理辅导室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四)教师的压力

面对社会上“教师对校园欺凌不敢管、不好管,压力大”的说法,受访教师的观点相异。小学教师中,基本一致认为小学生还是好管的,不存在不敢管的情况。个别教师认为,迫于家长压力等因素,管理难度较大。初中教师中,1名认为没什么压力;5名认为不好管,原因为家长压力、青春期学生的叛逆等;1名认为不敢管,尤其处理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怕学生的打击报复,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总体而言,面对欺凌现象,相比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压力较大。

受访者A(小学):小学孩子小就好管。孩子没有恶意,就是闹急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受访者B(小学):孩子是家里的宝,教师手中的惩戒权不大,所以不太好管。

受访者C(初中):有的家长不好说话,得根据不同家长来处理。碰上不明事理的不好办。

受访者D(初中):不好管我同意,不敢管不同意。我相信每一个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出于职业道德、出于良心、为了饭碗都会去管的,管不好有可能,毕竟能力不同。

三、建议

(一)重点加强小学低年级的人际交往教育

访谈中,2名初中老师提到,对孩子校园反欺凌的教育越早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行为随之定型,教育起来很吃力,事倍功半。3名小学教师也提到,小学低年级是行为塑造的重要阶段。很多小学老师认为,一般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还达不到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层面,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价值观未建立,行为待塑造养成。同时,教师在孩子心中的威严感较强,孩子人际互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教师家长及时干预制止是较容易的,在此阶段教孩子分辨行为的好坏、引导正向人际交往行为对预防欺凌很重要。

(二)长期系统推进正向行为教育

有教师提出,虽然学校有制度,针对恶性行为可以给予学生警告、处分,但有教师认为“效果不太好,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开除,震慑力有限”。而让写检查等惩戒方式,有教师表态“写多了也不好使”。如何更有效预防欺凌现象,4名教师提出,学校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年年普及,从一年级开始,年年说,说成习惯,就好了”、“教育多了,就好些,孩子对欺凌这个词就敏感一些。”有2名教师提出,相比惩戒、负性欺凌案件宣传,组织凝聚班级的活动,多进行正向行为教育会更好。如受访者表示:“多开展一些体现团体精神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助互爱,凝聚良好的同学友谊。”“多看一些有关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视频,学习一些正能量方面的东西,会事半功倍。”

(三)积极给予教师支援

面对欺凌问题时,教师提道:希望获得家长理解,家校互通;需要学校的支持后援,更好地保护好老师的各种安全,赋予教师一定的惩戒权;需要法律的帮助,告诉教师出现问题怎么处理;需要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需要相关部门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

猜你喜欢
受访者校园家长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