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农贸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融合的新尝试

2021-11-30 02:31江苏省徐州市祥和小学校
青年心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活动

江苏省徐州市祥和小学校 李 玮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健康生活为主要内容、以青少年生命成长为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旨归的综合性课程。它指向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出了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追求。因此,本学科有着其特有的育人体系和价值旨归,除了和其他国家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外,我们还尝试通过助力校本化课程的实施来进行育人价值的体现。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对面就是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学校的很多孩子都出身这个市场,父母有的是菜农,有的负责运输,还有的搞蔬菜水果的批发,等等。得天独厚的农贸市场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源头,更给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可供操作的实践基地。因此,我们提出将学校农贸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现实生活相衔接的儿童农贸体悟式场景,让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智慧展示、品格反省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社会责任,形成从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生长、走向生命和生态的样态建构。

一、人与自我——生命的绽放

人认识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生活的磨炼和自我的成长。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享受着父母创造的生活却不知感恩、不愿回报,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进行农贸体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借助这个场境,让学生与自我建立联系,通过生活场景展示、父母工作模拟体验,感受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肯定父母与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程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家是温暖的地方”为主题展开的,本年级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家人对自己的爱并提升自己对家人表达爱的能力。我们依托本单元内容,在三年级设计开展了“黎明一小时”农贸体验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一同起床,亲身体验父母繁忙的一小时——不论是装车卸货还是摆摊上架,抑或忙碌过后为孩子准备早点,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农贸生活的不易,体验到身为农户卖菜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对农贸劳动生活有了新认知,也让他们明白,幸福的生活是父母用勤劳的双手一点点打拼下来的,自己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更加顽强上进,才能不辜负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爱与期望。

以此为契机,我们将关注点进一步放到了学生的生涯规划。在“黎明一小时”农贸体验活动之后,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了系列家庭活动——“爱要大声说出来”亲子书信互通活动、“我的未来我做主”职业规划活动、“我可以吗?”职业体验活动、“我在未来等你”幸福生活畅想活动等,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埋下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种子,明白“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二、人与社会——生活的积淀

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教育的意义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必须与现实生活场景发生关联。无论是我们的农贸教育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是以生活为立足点,针对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过有创意的生活。因此,在进行农贸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从道德与法治课堂出发,通过向社会生活进行生发,开展“观摩—实践—反思”系列活动,让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勾连,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挖掘打动人心的片段,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感恩意识,带动品格的提升。

杜威说:“获得意义的明确性和一贯性,主要是从实际行动中得到的。”为了让农贸体悟式教育走进校园,我们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每个年段的单元内容都进行了梳理和整合,设置了相应的农贸体悟实践环节。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关注到了学生的公共生活,三年级只是初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公共生活”,停留在认知的阶段,而五年级则向学生提出了“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个更高的要求,由认知上升到了亲身参与实践。

结合这两个单元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将农贸体悟式场景与农贸真实生活相对接,打破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壁垒,带领学生深入市场,开展了“我是市场小小秩序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在农贸市场早、中、晚三个运营高峰,进行秩序管理和卫生监督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经过两次不同的志愿服务体验,从了解公共生活逐步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过渡,他们将在农贸市场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的思考带回课堂,进行总结和反思,制订了下一步活动的计划,并为公共生活中的问题出谋划策,能力提升的同时,带动了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除了传统的农贸体验以外,我们还将创新科技融入农贸教育中,为传统农贸交易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我们依托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带领学生逐步深入互联网世界,感受信息发展为世界带来的变化,同时成立研发小队,尝试研发网上农贸订货小程序、打造网络平台“蔬菜主播”、开设网络私厨课程等,真正将社会生活引入学校教育中,也让学生为新型农贸交易进行全新的、创意的尝试。

三、人与自然——生态的回归

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学生的年段不同,由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最终指向“人与自然”。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爱护地球、共同责任”这一主题,将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摆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进行农贸教育时,就带领学生从学校和市场回归到了“农贸体验”的源头——土地中去。

我们举行了“农贸之家一日游”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来到北区农贸生产基地,走进真实的菜地大棚,去亲身感受不同时令季节瓜果蔬菜的生长、自然条件对农贸产品生长的影响以及科技发展给农贸产品带来的新样态。学生们根据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组合作,在研学单的导引下进行体验、探究、实验,通过多学科的共同融合和助力,将目光放到更大的自然中去,感受它的神奇,感叹其对人类的回馈,从而形成大的生态观。

在研究中,学生们的眼界越来越宽,他们在研学活动后形成了小组的研究报告,由农贸产品的生长关注到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了解反季节上市产品时,他们提出了食品安全对人类的影响;在了解科技对农贸产品的影响后,还对“无土栽培”“太空种子繁育”等课题进行了自己的阐释、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四、人与自我——生长的拔节

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主旨,最终落脚在指导学生行为的变化和品格的提升。从生命到生活,从生活到生态,学生们经历了一个从自我认知到社会认知再到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最后,应该重新回归到对自我的反省和建构。这种生命的拔节而起,是学生通过不断自我修正、朋辈提醒所形成的品格提升,是在赋予劳动新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自我突破与生长。

我们在校刊《祥和童韵》开辟“厉害了,我们的大农贸”专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农贸见闻、体验小故事、销售新创意等诉诸笔端,在回顾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并指导自己不断成长。我们还开办了“农贸说e说”线上沙龙。学校通过开辟微博、微信群,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农贸体验过程中的见闻,在网络上进行沙龙讨论和心得分享。同时,借助“我的第一本农贸成长日记”记录本,形成线上线下交流共同体。这些都是学生们围绕农贸生活中劳动体验的儿童专属表达,也是他们生命价值的品格成长记录。

农贸市场是一个独特的地域生态,而农贸教育是将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打通的有效尝试。今天,我们在儿童农贸体悟式场景的打造中,将学生的生活和生长、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态的尊重融为一体。这种智慧的表达是学校农贸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融合的新尝试,更是直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未来健康生活的有效助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