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城乡观分析及启示

2021-11-30 09:50张志昌
关键词:恩格斯状况城乡

张志昌, 王 秀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商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1844年9至11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完成《神圣家族》时,他的世界观就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9月,他开始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下简称《状况》),至1845年3月完成这部重要著作。在此期间,恩格斯深入了解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通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克服而走向共产主义”[1]279,书中他自觉运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出了科学可信和趋近真理的结论。

一、《状况》问世以来的主要评价综述

(一)马克思、列宁给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高度评价

马克思在1863年致信恩格斯称赞道:“这本书写得多么清新、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丝毫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2]339在《资本论》的写作和其他研究中,马克思数次引用和重读这本书,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3]5,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佐证,不仅如此,而且马克思认同恩格斯在书中诸多大胆的预言:“英国工人能够多快地摆脱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明显的腐蚀,还要等着瞧。此外,你的书中的主要论点,连细节都已经被1844年以后的发展所证实了。”[4]203《状况》真实反映了英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所谓自由平等的状况,著者用自己看到、听到和读到的事实呈现了广大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在《共产党宣言》问世之前对共产主义在德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因而认为《状况》是“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之一”[5]。“的确,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这么真实。”[6]

1845年5月,《状况》在莱比锡出版时,恩格斯只有24岁;1892年7月,恩格斯为这本书的德文第二版作序时,已经72岁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恩格斯说:“重读这本青年时期的著作时,发现它毫无使我羞愧的地方。”[7]365他曾用了21个月的时间,观察交往了解英国无产阶级,调查补充材料,为的是从社会史的角度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向德国同胞描述工人阶级状况的苦难斗争、希望和前景,用这本书控诉资产阶级并向工人阶级表达敬意和激励。

(二)早期国外学者从研究方法和事实结论等方面对《状况》给予了肯定

《状况》问世不久即引起德国书报检察官和普鲁士反动派对该书史料引用和事实调查方法的肯定:“还没有看到过一本书对这一题目论述得如此明白,内容如此丰富。”[8]社会改革者胡博1845年在《最近的文学中》、自由主义派学者希尔德布朗德1848年在《现在和未来的政治经济学》、比德尔曼1846年在《德国的社会主义倾向》等书中甚至选择性地无视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但却以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该书的共产主义结论和事实的不可抗拒,肯定了防止工业化过头的重要性。

苏联经济学家约赫列维奇比较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神圣家族》的事实论证和原理阐述的方法之后,认定二者互相补充和丰富,足以支持其相同的科学社会主义结论[9]。奥伊则尔曼、马雷什等则以该书的局限性[10]及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与劳资矛盾尖锐化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评价[11]。

(三)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当代学者依旧保持着对《状况》浓厚的研究兴趣

当代西方也对《状况》进行了一定分析和研究。法国科尔纽从社会史的角度认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状况及贫困原因的剖析[12];英国研究者亨德森认为恩格斯对社会和工人阶级贫困状况的描述更多是揭露社会罪恶的战斗檄文,亨德森则看到:“恩格斯描述大城市的那一章则以远远超过他所处的时代的方式论述了城市规划问题。”[13]

萨缪尔·霍兰德分析了《状况》的政治经济学价值,认同恩格斯的分析和预测,工业化进程中无法提升为中产阶级的新贫困阶级,将在勉强维持生存的水平线上下波动,过剩的工人除了“叛乱”没有其他选择,工人阶级的人口将迅速扩张,遍及全国[14]。

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检阅,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如何改变世界: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中论及,恩格斯在勾勒工业革命图景的同时,认为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大,两大阶级形成,大城市遂演变成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场所,工人受到最沉重的剥削,危机即将成为革命的前奏,这是富有开拓性的成就。虽然恩格斯将所有工人都是贫困饥饿者、无产阶级也是一群无差别的穷人的描述与事实不尽相符,但《状况》仍然是一部描绘英国19世纪40年代的宝贵画面,“就像在1845年那样,今天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仍然是描述当时工人阶级状况的最优秀的著作”[15]。 在伯纳德·马古班看来,《状况》在城市人类学、当代城市研究、工人阶级与贫困群体研究方面也都具有重要意义[16]。博加特认为从恩格斯《状况》那个时代起,城市中工人阶级贫困的现象如今仍未消灭,让人担忧[17]。

我国当代学者刘莉认为《状况》足以使恩格斯成为城市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18]。邵萤认为,恩格斯在对早期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调查的基础上,意识到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城市面貌:商业区居中心,工人绕居其间,中产以上阶层居住外围,这实际成了后来的芝加哥学派“同心圆理论”的先导。进一步随着人口聚居度提高,工业不断扩张,“城市病”已见端倪[19]。陆伟芳则集中研究了《状况》中恩格斯关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人住宅问题:住房压力不断上升,地下室变成住房,联排式建筑切割出租,背靠背式住宅不断涌现,而且偷工减料导致新建住宅迅速沦为贫民窟,政府的放任酿成严重后果[20]。李淑梅则认为恩格斯在《状况》中把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机结合,城市因而成为工业革命基础上的商业城市,自发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又是以伴随着贫富分化和工人阶级利益的牺牲为代价[21]。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主要生活在巴黎、伦敦等大城市中,他们密切地关注过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乡问题,但对此没有专门的论述。对城乡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散见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论住宅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

作为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状况》不仅从政治经济学的意蕴上具有重大而值得永久保存的研读价值,而且从中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贫困状况的研究中,甚至从环境保护、能源观、幸福观、城乡观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先河意义。本文拟以《状况》中蕴含的城乡观为视角,尽可能全面梳理,对照文本,结合我国当下现实厘清经典作家早期观点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愿景提供借鉴。

二、《状况》城乡观的具体内涵

(一)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市民社会变革促使现代城市产生和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的采用打破了城乡完全隔离的状态。机器未采用以前,居住在城市近郊的纺织工从事自然经济,织成的布匹或多余的纱自己不用就卖给上门流动的代理商,空闲的时间里,既是纺织工又是蹩脚的自耕农们享受新鲜的空气,在乡土社会中过着愉快的安静时光,此时的城乡几乎完全是隔离的。以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发生后,原来在家庭中进行的小作坊式纺纱织布的生产现状被改变了。市场需求扩大,贸易扩大,竞争加剧,织工数量剧增,“兼营农业的织工阶级就这样逐渐完全消失而变成了一个新兴的织工阶级……这样,他们就变成了无产者”[1]284。遇到难处和发生纠纷时,和乡土中国一样,德高望重的乡绅往往被请去用宗法和道德来进行公断。这个安详的世界只围绕家庭纺织和农耕生活惬意周转,“对于村子以外席卷了全人类的强大的运动却一无所知”[1]283。

工业革新的步伐愈加快速,工人人数激增。178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就用来发动纺纱机,机器在主要的工业部门均战胜了手工劳动。羊毛加工业、麻纺织业、蚕丝加工、采煤、铸铁、玻璃、陶器、路桥、轮船等产业快速发展,“近六十年来英国工业的历史,在人类的编年史中无与伦比的历史”[1]295,使得工人阶级的人数迅速增长。在农村,大量的自耕农或成为工人放弃农业或成为短工,新的大佃农阶级采用规模经营或深耕细作改良土壤,租赁大量闲下来的土地,由于不断涌现的新机器被采用,新的农业生产阶级随之产生。更进一步,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联手,农民土地使用权、所有权被剥夺,强占的土地圈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被迫分离使得劳动者变得一无所有只能出卖仅有的劳动力。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效能提升、工业规模种类激增、人口不断聚集,城市不断产生和发展。当时棉纺织工业的摇篮和中心是郎卡郡。恩格斯研究认为本来郎卡郡是一个偏僻的很少开垦的沼泽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80年间(1764—1844年)该郡人口增加了9倍,利物浦(70万人)、曼彻斯特(70万人)及其周围的波尔顿、罗契得尔等以及其他许多工业城市,“就像是用了法术一样,一下子就从地下变出来了”[7]395。

不仅是沼泽地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而且就棉纺织业而言,工业细分的门类也不断增多。织袜业、花边生产、漂白业、染色业、印花业等遍地开花并系统化配套化,“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1]296,“庞大的工人群体,他们现在布满了整个不列颠帝国,他们的社会状况日益引起文明世界的注意”[7]403。

(二)工商业充分发展的城市使得无产阶级日益远离乡村并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

由于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资本家为追逐利润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导致人口集中城市毗邻扩张加剧。进了城的工人阶级,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可日常物质生活却处于贫困的境地。逐利的资产阶级在国家立法的掩盖下,以济贫慈善为幌子对工人阶级实施着随心所欲堂而皇之的剥削。在工厂主和工人纯粹的经济关系之下,“一切生活关系都以能否赚钱来衡量,凡是不赚钱的都是蠢事,都不切实际,都是幻想。所以政治经济学这门专讲赚钱方法的科学就成为这些人所喜爱的科学”[1]565。失去土地和家园的自耕农一进入城市,就成为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给工厂主赚钱的工具,恩格斯称之为“手”。

大城市同时让无产者成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人。无产者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住条件最差的住宅,孩子受最差的教育,肺痨、热病流行,许多工人毫无节制地沉迷于纵欲和酗酒的“享乐”中。社交要求无法满足;生病不可能请到高明医生诊治;童工大量被使用;幼儿死亡率上升;犯罪以侵犯财产为主而且数量5年内增长了一倍,同时人口增长一倍却用了30年等等,这些普遍性的现象遍及英国大小城市。“在格拉斯哥,每个星期六晚上至少有3万个工人喝得烂醉”[1]412,“每天晚上充塞于伦敦街头的4万个妓女”[1]414,如此社会乱象让现实这般残酷绝望,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或者反抗,或者沦为“牲口”。恩格斯之所以被马克思认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共产主义结论,源于事实的佐证和深切的感受。

(三)工业化带来“城市病”初显

大工业带来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环境迅速恶化,城市负荷超载。蒸汽时代,煤炭成为主要燃料。“雾都”伦敦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氯气等200多种致癌物充斥在城市空气中,危害着人们的体质健康。不仅如此,人口迅速集中引起的垃圾处理手段跟不上,“一切腐烂的肉皮菜帮子之类的东西都散发着对健康绝对有害的臭气”[1]381,河水被污染,废弃物堆在大街上,工人住在狭窄潮湿的住房里,工人间不断发生流行病,大工业带给贫民窟里的一切都糟透了。

人口密集使得公共设施配套落后,治理混乱。城市人口不可思议地激增,使伦敦初步完成城市化,占据全球人口第一。1800年时伦敦人口86万,1850年到了240万,1900年达到650万。1851年时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初步完成了城市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治理的混乱和落后。曼彻斯特的某个街区7 000居民共用33个公共厕所,平均每212人共用1个。不少公共厕所连排污口都没有,有排污口的也是露天的。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鱼类几乎绝迹,臭气冲天,1832—1886年间伦敦发生4次流行霍乱。马克思也认同恩格斯的结论:“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22]

(四)城乡之间在经济结构和环境方面表现鲜明对立

青年恩格斯在《状况》中对城乡分离及对立的认识是事实基础上的理性判断。1842年11月,恩格斯第一次在科伦的《莱茵报》编辑部见到了马克思,彼此印象不深。恩格斯此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现象源自于私有制,只有“全面变革社会关系、使对立的利益融合、使私有制归于消灭”[7]84,才能防止“世界分裂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贫穷的短工”的结果[7]84。

通过经济—社会研究的手段,恩格斯得出了和马克思通过哲学—政治批判相同的结论。1844年8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在巴黎历史性地见面,奠定了共同战斗的基础。“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23]恩格斯带着在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对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的一手材料,和马克思合作完成了《神圣家族》,分析当代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批判了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不久独立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些共同认识的深化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接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思想,更加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恩格斯早期亦比较关注城乡分离问题,“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离、工业区和农业区之间的分离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24]。

1.城乡经济结构对立

随着资本和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成为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建筑业、机器制造业、纺织业门类繁多的手工业遍布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中小城市,这里交通便利,市场和交易所聚集。正像“法国不遗余力地细心抚育巴黎”一样,伦敦等几个大港垄断了不列颠帝国的整个海上贸易,“商业和工业日益繁荣……资本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1]287,犹如太阳般空前灿烂。乡村则沦为大土地所有者和大佃农的乐园。“英国的工业和整个市民社会运动把最后的一些还对人类共同利益漠不关心的阶级卷入了历史的巨流。”[1]284过惯了田园耕织生活的小自耕农或者破产或者去打短工,沦为农业无产者,幽静纯朴的环境和宗法关系被彻底破坏了。

2.城乡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空气和健康问题突出。“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间那样清新而充满氧气。”[1]380人口集中,城市通风不畅,居民“肢体疲劳,精神萎靡,生命力减退。因此,大城市的居民虽然患急性病的,特别是各种炎症的,比生活在清新空气里的农村居民少得多,但是患慢性病的却多得多”[7]410。从19世纪初以来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形成的灰黄色烟雾严重污染着伦敦的大气环境。支气管疾病已变成英国重要工业城市民众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排泄物、废弃物是人类新陈代谢的产物,应当合理处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谈到“消灭城乡对立的这个空想是具有极实际的基础了”[25]313。1847年,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后,旧式分工和阶级都得消灭,从事工业与农业的人将不再是不同的阶级,工农业结合和城乡融合将会实现。

3.城乡规划立法及治理路径亟待优化

曼彻斯特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典型,可城市建筑是按照人群性质分布的。工人和资产阶级极严格地依据区域分开。“贫穷到极点的人们的藏身之所是常常可以在富人们的华丽大厦紧邻的地方找到的。”[1]308城市建筑的严格分区让富人们通过街区划分避免看到肮脏贫困的地方。

新城缺少城市特征。房屋乱七八糟,街道好似迷阵,路面也不铺砌,没有污水沟,污泥成堆,无数的猪群或关着或自由“溜达”。旧城不仅缺乏规则,而且在改建过程中随着工业发展,能寻到的角落都被资产阶级盖成房子出租牟利。旧城更拥挤脏乱,可资产阶级的钱却越赚越多。1909年,英国颁布的《住宅与城市规划诸法》是全球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建立大量新城,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疏散人口,保障基本住房供应,合理划分城市圈及功能定位,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病得到缓解。

1876年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思考进一步深入,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城乡矛盾进一步尖锐,乡村更加贫困,城市病更加严重,“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居民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26]。

(五)基于事实调查,恩格斯对城乡渗透亦进行了理性思考

工业革命使得公路、铁路、水路等取得巨大发展,城乡间的联系紧密起来,使农村从长期封闭的状态中渐渐解脱,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伦敦作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有巨大的船坞,泰晤士河上聚集了成千船只,美丽如画景色动人,雄伟壮阔让人陶醉。然而50年后,“布满泰晤士河的已是熏得漆黑的丑陋的轮船”[1]303。大城市的繁华之下,人们忙碌着追逐利益,人与人之间充满冷淡孤僻,利己主义和两极分化严重到“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已经在这里公开宣告开始”[1]304。恩格斯居住英国的短时间中,至少有二三十人因为饥饿致死,资本家掌握一切资源而剥夺到巨额财富,大批穷人勉强活命。

勤劳节俭等美德不能为工人带来财富和幸福。到不同城市和工厂能有幸谋得的工作只不过是另一个生死未卜的漩涡。进城后的工人们居住在孤立的狭小胡同里,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1]306,街道坑坑洼洼,垃圾遍地,污水积水随处可见,建筑形式杂乱无章,空气不畅,臭气熏天,更糟糕的是有些工人无家可归。“伦敦有5万人每天早晨醒来不知道下一夜将在什么地方度过。”[1]311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缺失。饥肠辘辘、无病可医,住贫民窟以至于每夜50个人在公园里过夜。制度的缺失使社会的残酷性张开大口吞噬着工人,“社会正是在自己的成员最需要它援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让他们去受命运的摆布”[1]357。

工厂工人陷入道德堕落和沦丧的边缘。“没有一个地方实行义务教育。”[1]395国民教育开支不到政府开支的1%;大量教会办的学校主要教授对异教教义的辩驳,工人们智力、精神、道德发展“被可耻地忽视了”[1]396。大城市的一切丑恶同样发生着,只不过规模小些,形式隐蔽些。尽管“非婚的性关系在这里还没有达到城市里那种卖淫的地步”[1]539,可是“工厂中的十四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女工有四分之三已经丧失了童贞”[1]435。解雇的威胁和劳动的强制性如剑悬在煤矿、纺织女工的头上,“如果厂主够卑鄙的话(委员会的报告叙述了许多这样的事件),那么他的工厂同时也就是他的后宫”[1]435。

城乡人口聚居造成生活习惯的互相影响。到《状况》写作的年代,迁徙到英格兰的爱尔兰人已经超过百万,而且每年还以5000人的速度在递增。随遇而安的爱尔兰人衣食住行低等恶劣,肮脏和酗酒也迅速传给了英格兰人,包括不好的生活习惯。“在大城市中饲养牲畜的这种不像话的新方法,完全是爱尔兰人传来的。”[1]376污水、垃圾、浊气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工人区蔓延开来。因此,工厂区是周期性贫穷的发源地,农业区则成为慢性贫穷的发源地。

研究往往从最实际的问题出发。在《状况》中,青年恩格斯在事实的调查基础上作出了理论判断。1872—1873年间为批判蒲鲁东,恩格斯在完成的《论住宅问题》中认为,以往历史造成了城乡对立,而只有人口和工农业尽可能平均地分布于全国,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放农村人口,才能消灭城乡对立。

三、《状况》城乡观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启示

工业化进程使得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社会阶层关系、人口聚集和增长模式以及人的经济地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在城市中的定位由于资金、设备、资源等要素的支配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因此,在我国大中城市进入生态建设新时代,理应遵循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借鉴《状况》中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训,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消除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使工业在各区域均衡布局

马克思、恩格斯都高度看重城乡均衡布局、不断融合发展的问题。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7]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28]斯大林提出:“随着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的消灭,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利益上的对立也必定消失。”[29]这些观点在今天对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工业均衡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由一个落后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 160亿元……年均增长11.0%。”[30]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存在着不均衡分布问题,并造成了各区域人民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改革开放后,通过政策倾斜我国工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生产要素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使得工业发展不均衡。“2019年末,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超过90%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仍落后于东部地区。2019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6.0%、60.8%、69.4%。”[31]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仍然是城乡融合发展和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工业布局在全国的适度均衡尤其必要。

(二)根治城市病,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人口、资源的承载力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工业化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城市化的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英国城市人口众多,但空间拥挤,很多人居住在格子房间,建筑密集且杂乱无章,城市垃圾无法排放,其自我净化能力十分不足。“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城市中这些地区的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1]307,曾经水清鱼欢的泰晤士河上布满成千上万的船只,蔚为壮观让人着迷,但1958年却变成了历史罕见的“奇臭年”。

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带给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国深刻的启示。我国城市化进程曾经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质优良率偏低、酸雨面积大、生物种类多样性减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到位、工业废弃物占用土地凸显等都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收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给发展带来了沉重代价。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已是“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城市病症状。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格局不断优化,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崛起,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32]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使得广州、珠海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迅速成长为一个集人口、资源不断发展的现代城市群,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城市病”的缓解作出了先行示范。

21世纪以来,中心城市通过其自身优势不断获得政策资源和投资机遇的先机,经济増长速度明显加快,进而带动周边城市群经济态势不断向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33]因此,应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人口和资源的承载力,促进人口及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城镇化发展成果遍及各区域人民。

(三)坚持绿色持续共享发展,城乡规划和治理不断趋于科学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与共享并非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城市和乡村应共同为绿色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避免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乡差距不断增大,资源以及环境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个别地方政府畸形的政绩观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导致规划缺乏严肃性、时效性、权威性等问题[34],因此,当前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进一步完善我国美丽乡村的规划,缩小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尽早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市蓝天白云生态宜居,农村特色鲜明宛如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对白族传统民居给予肯定:“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35]乡村从自身的文化底蕴出发,从代代相传的手艺中找到独特优势,使得其布局富有科学性、合理性。在城乡规划中,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乡村住房建设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不断改善民生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36]这个论述涵盖了民生的核心点,包括教育、交通、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而在《状况》中,工人们生活得毫无保障,他们挣一天吃一天。目前,我国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养老保险、城市保障性住房、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但在进城务工人员住宅、医疗、教育、保险、最低收入保障、自身权益维护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 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37],“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8 616万人”[38],占比还不足总量的30%。“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占比逐年提高。”[37]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问题是全社会在保障制度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大学生“蚁族”“漂族”在城市失业保障机制、中西部发展滞后地区的儿童高质量的教育保障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与维护利用、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公共疫情防控救治机制、加快以人为本的城市棚户区改造进程、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提升等都是我们城市发展要考虑的目标。

(五)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和乡风建设

《状况》中,恩格斯便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这样一个4万人的群众斗争,需要多么高度的真正人类的文化、热忱和坚强的意志呵!”[1]546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对人民群众思想也带来了冲击。有一段时间在个别农村,低俗文化、天价彩礼、重男轻女、不守孝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进一步,通过线上线下优势发扬特色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以公众意识和“乡村契约精神”,正向培育家风民风,不断促进党风政风;以产业为带动,让特色小镇和农业休闲中心遍地开花,用辐射效应将乡村打造成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

除了城市,就是乡村;除了乡村,就是城市。中国城乡、城乡中国犹如鸟之两翼,须臾不可分离。塑造有活力和精神的城市,建设宜居美丽的新农村,让文明进步之花开遍城乡,才能形成城乡融合互动的理想蓝图。把农村建成宜居生态的家园,把城市建成蓝田白云的花园,让身处不同城乡的人们凝心聚力安居乐业,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39]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力不断完善以及坚定“四个自信”的担当。

猜你喜欢
恩格斯状况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