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指数测评实现平安建设的精准化

2021-11-30 09:50卢建军孙燕飞
关键词:精准指标建设

卢建军,孙燕飞

(1.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法律系,甘肃 兰州 730046;2.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员会,甘肃 兰州 730000)

为了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需要创新社会安全治理模式,精准实施平安建设工作。通过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社会安全状况,科学分析安全变化趋势,实现平安建设状态反映的数字化、工作开展的精细化、具体行动的标准化、预警发布的精确化和党政决策的科学化,切实提升预测、预警和预防重大风险能力,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一、实现平安建设精准化的重要缘由

(一)新时代的平安建设面临新挑战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平安是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民生需求,也是发展前提。近四十年我国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与国内稳定安全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当前,平安建设更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然而,我国目前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影响传统安全因素亦然普遍存在,而且影响非传统安全的因素更是呈现相互交织状态,难以预见的风险日趋增多。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暴恐分子的破坏滋事行为仍频频发生。不仅在某些地域暴力恐怖活动伺机而动,分裂主义倾向暗流涌动,而且一般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组织化、专业化、动态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犯罪分子利用科学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成果作案的类型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手段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犯罪集团综合利用高新科学技术作案,涉及各个社会领域,使得维护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1]。

(二)传统平安建设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我们的平安建设还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传统粗放的工作方式,工作开展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人的经验,工作进行的动机主要是为落实中央政策或上级文件要求。既缺乏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按照平安建设的属性、规律,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作,很难做到社会安全状况的精准化把握和社会风险的精准化控制。

为了能够科学、精确地开展平安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安全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全面发现社会安全治理工作短板、漏洞和隐患,精确抓住安全治理工作的重点、关键和薄弱环节。为此,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对社会安全的精细化管理(1)杭州之所以被认为是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最强的城市,关键原因就在于杭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平安建设,能跳出治安抓平安,使杭州的平安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了一条民生为本、服务为基、和谐为贵、化解为上、依靠群众、整合资源、精细管理、重视科技的新路子。参见蓝蔚青:《跳出治安抓“平安”,走出建设新路子》,《杭州》,(周刊)2013年第8期。。事实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求对社会事务进行精细管理。由于传统管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管理方式的低效性,受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启发,人们开始注重精细化的政府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于以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方式,精细实施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成整个管理系统的精确高效、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但随着精细化管理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片面强调精细管理又陷入另一个极端,导致管理手段繁琐,管理成本升高。精细化管理使得现代政府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内提高管理的效率,但也造成了程序的烦琐和机构的僵化[2]。

(三)平安建设的发展趋势:实现精准化

管理方式和过程的“精细化”并不必然达到管理结果的精准化。政府管理“精细化”导致了“过度制度化”的危机。为了实现精细操作,要求各管理机构出台专业性、针对性的制度,导致具体操作部门在形式上也不得不应付极为精细的制度运行系统,但实质上造成政府管理成本上升和管理结果的跑偏。

因克服“精细化管理”诸多弊端的需要,“精准化治理”进入人们的视野(2)“精细化管理”与“精准化治理”在理论背景、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工具、性质特征和治理结果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参见王阳:《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治理”——以上海市社会治理改革方案为例》,《新视野》2016年第1期。。“精准化治理”的立足点与“精细化管理”不同,更加注重社会治理的最终效果。“精准”是为矫正“精细”管理的“过度制度化”的应对之策,“精准化治理”反映的是后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治理要求。“精准”的核心是将公共事务纳入政府自身的理性规划之中,建立以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靶向的积极政府,在充分利用精细化管理合理因素基础上,准确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

精准化治理反映在社会安全治理中,就是要客观、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的安全状况和安全形势,找到最主要的安全问题,找准影响安全问题的关键节点,精准确定安全治理的目标和方向,精准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影响社会安全的各种问题。

为了提高社会风险预测防控和社会安全治理的精准性,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要求,运用科学的理念和专业的方式来提升社会安全治理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准确性,增强社会安全治理效能。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搭建信息搜集、存储和应用平台,对影响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关联分析、量化表征和趋势研判,对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隐患进行专门分析研判,达成对社会风险的灵敏感知、精准测评、及时预警、提前干预,切实增强平安建设活动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和连续性,建立起发现预警机制,提升对重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实时预警能力,发挥对社会安全状况的监测功能、诊断功能和预警功能。

二、以指数测评推进平安建设精准化的实践

(一)指数测评的本质与关键

增强社会安全治理的科学化和可预见性,实现社会安全治理的精准化,必须通过采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来实现。这就要求对影响安全的基本情况进行客观量化并通过具体数值反映出来。因而,精准测评平安建设情况是政府量化管理在平安建设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关键在于选择可客观量化的科学测评工具。

量化管理,是一种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组织体系运作和确立具体工作标准的管理方式,是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认知、分析事物的性能及其运行状态,对关键环节及具体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运行模式。量化管理最早使用在企业管理中,现在仍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因其诸多优点也被普遍采用在政府管理中。

量化管理的理论根据是科学管理理论(3)科学管理理念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科学管理家费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的实践。当时,美国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企业数量和规模短时间内剧增,但管理手段不能与之相匹配,导致效率低下,工人消极怠工现象严重。泰勒通过科学管理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也促成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和睦相处。参见[美]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马风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和实证哲学,同时也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普遍应用,科技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思潮在方法论上的基本要求正是客观、精确、量化。在科学主义的深刻影响下,量化管理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应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把政府进行的社会管理活动抽象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统计、计算、分析,试图实现管理结果的数量化和精确化。客观来讲,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严谨性。

平安建设在根本上也是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活动。要实现平安建设情况的精准测评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精准开展,也必须在量化管理理念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以社情、警情、案情、舆情等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社会安全信息系统,对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要素的安全风险形成量化数据作出定量分析,进而形成可资科学决策的客观依据。

(二)以指数量化社会安全情况的实践应用

采用量化方式测评并通过指数表征社会发展情况或社会治理程度已在多个领域进行过实践。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指数最早应用在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如国内生产总值、股票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用指数来量化并准确反映相关社会情况,也是国际社会的常见做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生活质量指数、国民幸福指数等。自20世纪90年代后,受美国社会指标运动复兴的影响,国际社会开始普遍运用统计手段来评价公共政策的效果,测量社会发展情况,从而催生出了民主指数、安全指数、幸福指数、廉政指数等量化评价体系。指数可以直观量化社会状态并能够动态反映社会的运行态势与变动趋势。平安指数作为大数据背景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方法,对精确评价平安建设情况、推动一定区域安全状况动态监测和指导平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我国有不少地方开展了平安指数发布活动,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在省级区域应该是浙江省,在市级区域应该是珠海市,在县(区)级区域应该是上海市的长宁区。2018年10月,浙江省开始发布省市县(市、区)两级平安指数,这是全国范围内省级层面首次发布的平安指数。自此浙江省开始每月发布平安指数。平安浙江指数涵盖社会政治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经济金融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等8 个维度的内容,共19 个二级指标和123 个三级指标。由于指数具有可分析、可预测、可比较等特性,同时也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平安浙江指数成为浙江各地平安状态的“晴雨表”、社会风险的“预警器”、辅助决策的“信息库”(4)平安浙江指数发布及其应用是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开展“平安浙江”建设实践活动的深化。习近平同志关于“平安浙江”的探索为“平安中国”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平安浙江”是“平安中国”战略在省域层面的先期探索和生动实践。参见郁建兴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浙江日报》2018年07月25日第5版。。2014年11月,广东省珠海市平安指数正式发布,成为全国每日发布镇街平安状况的城市。珠海市平安指数以违法犯罪警情、消防警情、交通警情以及城管事件等数据为基础指标。2019年珠海市又推出“平安+”指数。“平安+”指数分为日度指数和月度指数,直观展示各区各镇街的平安状况。“平安+”指数旨在创建集动员、研判、预警、督办、考核“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达到情况发布、问题整改、考核通报的闭环管理目标(5)珠海市首创平安指数发布,经过五年多的运行,已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珠海样本”。参见章宁旦:《“五位一体”机制汇聚平安建设合力——珠海率先发布“平安+”市域社会治理指数》,《法制日报》2019年12月09日第1版。。2015 年初,为实时动态掌握居民区平安状况,上海市长宁区建立起了居民区“平安指数”发布工作机制。长宁区的“平安指数”及其评估报告就是给特定居民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的季度“体检”(6)长宁区在平安建设方面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长宁区多次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参见陈颖婷:《“平安指数”倒逼社会综合治理——长宁区建立居民区“平安指数”指标体系取得实效》,《上海法治报》2017年10月10日第2版。。

另外也有不少地方从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开展了平安指数测评及其应用活动。杭州市滨江区公安局每季度发布住宅小区平安指数,让小区平安量化可评价并据此确定安全问题小区,进而督促整改。潍坊市潍城区公安分局通过发布“平安指数”引导基层职能部门的平安建设,为精准研判安全形势、评估工作状况和实施治理之策提供数据支撑。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为了实现派出所、社区、巡区三级防控层级单元治安状况的分类量化比较,从主城区治安整体状况、主城区平安指数排行榜、发案类别及防范建议、交通治理这4个方面发布平安指数。广东省惠州市平安办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了“平安指数”指标体系和“平安指数”发布工作办法,以警情数为主要根据测评各县(区)、各乡镇(街道)特定时段的平安指数,并进行预警。

(三)平安指数测评实践的总体情况及其改进方向

尽管在国内有不少地方已经或者正在探索平安建设情况的客观量化工作,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推进平安建设工作的精准化,但大多尚处于摸索前行和初步应用阶段。尽管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改进提升。

各地对平安建设工作(或社会安全状况)进行平安指数测评(或客观量化考评),较之于以往平安建设的常规性工作措施(或传统工作方式)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一是在工作效果上实现了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解决问题的现象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根本解决问题的状况转变;二是在工作环节方面实现了由“事后应对”的被动应付向“源头治理”“重在防范”的主动加强平安建设转变;三是在工作手段上实现了以“堵”为特征的“管控打压”工作方式向以“疏”为特征的“服务”“治理”工作方式转变;四是在操作路径上实现了由“扬汤止沸”的运动式平安创建模式向“釜底抽薪”式的制度性平安建设模式转变。

然而,在平安指数测评及其应用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

1.测评指标体系的完善性和科学性方面尚有欠缺

科学的统计指标和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保证测评结果有效性的前提。平安指数测评指标选定和指标体系的建构必须符合全面性、代表性、可量化、可统计和可比较等内在要求。如果指标不全面或不具有代表性,测评的结果就不能准确反映客观情况,不能有效指导平安建设工作;如果指标不可量化或数据无法统计到,平安指数测评工作就无法得以正常开展;如果指标数据以及获取的指数值不具有可比性,就不能通过纵向及横向比较客观反映出平安状况的发展趋势,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平安建设工作。客观说,各地开展的平安指数测评工作对指标体系的确立,距这方面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足。

2.数据计算方式和合成模型还需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

平安指数值是由采集到的众多指标数据通过专业手段处理后按照设定的计算方式和特定运算模型合成的数值。所选用的计算手段、运算模型和合成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合成后的指数值是否科学和准确。综合各地平安测评情况来看,在数据合成模型和计算方式方面还需要在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结合各地平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同时还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反复校对和效度调整,使得其不仅在理论渊源上具有合理性,在支撑原理上具有科学性,在技术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情况等具有高度契合性。

3.数据采集方式和过程还需更加科学合理

平安指数测评指标数据的采集方式与过程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数据能否采集到以及采集到的数据是否准确。如果各个指标所要求的数据不能得到采集,平安指数测评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如果采集的数据不客观、不充分、不全面,则通过运算合成所得出的数值必然不能真实反映平安建设状况,工作开展的结果必定缺乏有效性。各地平安指数测评中,在数据采集方式和过程方面的问题都还在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影响了采集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充分性。

4.所选定的测评指标(内容)的评价依据和测评标准还需要更加准确

目前各地平安指数测评的依据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党委有关平安建设的政策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平安建设的工作(考评)办法,当地长期形成的考核考评措施,兄弟省市的做法经验,权威人士的意见建议以及相关的科学和理论研究成果等等。这些依据和标准都有一定的参照价值,但最根本的依据和最终的标准还应当是能客观、全面和准确反映当地平安建设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地方还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只是机械套用相关理论依据或文件规定,脱离了工作实际和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5.平安指数测评结果还未得到充分应用

平安指数测评及其应用的价值不仅仅是对社会安全状况的量化评价,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动态监测平安运行状况,及时反映社会安全状况和发展趋势,发挥监测功能、诊断功能和预警功能。通过对社会风险的敏锐感知、有效预警和积极干预,实现影响平安建设的关键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同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充分积累和持续关注,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安全问题产生演变趋势和防范化解规律,建立起符合实际、运转高效的风险治理机制。从总体情况来看,距这些价值的实现还有很大差距。

三、以指数精准测评平安建设工作的实现基础

尽管以指数测评平安建设情况,涉及具体指标的选定、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数据采集及其处理、测评数值的运算、指数发布应用等等。

(一)测评指标体系的合理建构

采用平安指数精准测评平安建设客观情况的关键在于建构一套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平安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是由多个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内在关联性的科学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能够充分、系统地反映特定地域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状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结构和组成要素的科学组合会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3]70构建平安状况测评指标体系必须对其评价指标的组合与结构进行充分调研、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确立。

1.具体指标的选定

平安指数测评无法涉及安全的所有内容,只能选取基础的、典型的、重要的内容作为指标,因而构成测评体系的指标必须符合前提性、指示性和代表性等特征。平安指数测评的指标体系,只能由与安全状况直接相关的关键性要素分层次构成,而且所选定的指标必须能够客观、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社会安全的基本状态和变化特征。对于影响社会安全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况,如何甄别出有代表性的指标,并保证获得的数据能客观、全面、准确反映平安建设的实际情况,是最关键的也是最艰难的。平安指数测评指标的甄别与确定必须紧扣影响安全的关键性要素及其程度,必须把握特定时期及区域安全问题的主要方面,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而且要做到指标内容必须具体,指标属性必须明确,指标表征的客观情况必须可以量化。所选定的指标共同反映的内容还必须符合全面性的要求,既没有重复也不存在遗漏。同时,在选定测评安全状况的指标时,还要充分考虑社会新风险的因素,如生物安全、环境污染、突发疫情、劳资关系、土地征用、民房拆迁等。因为安全不是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与其所表征社会现象依存的社会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如城镇化水平、人均GDP、基尼系数、失业率、外来人口数等,因而还要处理好直接指标、关联指标和影响指标之间的关系。

2.指标权重的科学设置

平安指数是一个由诸多指标数据依照一定要求合成的综合性量化数值,不同指标在其中所占的权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形成指数值的科学性。由于指标权重具体反映的是特定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因而在聚合平安指数测评的组合性指标时,不是用简单的平均赋权,而应当根据其与安全相互关联程度配置权重,按照其影响安全状况的程度设定具体权重。也就是说,特定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的大小必须与该指标代表的安全状况在整个安全体系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与该指标所指代内容和影响安全程度高度一致。

在所有的综合测评(评价)模型中,各项测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极为重要的。因而,对于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也曾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据相关统计,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几十种,主要分为两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4]。主观赋权法是基于人的经验或认知,通过对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分析比较而赋权的方法;客观赋权法是从相关客观数据出发,利用各指标值所反映出的客观信息确定权重的一种方法。主观赋权方法,要么是对各指标采用均等赋权法,要么是根据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赋权,但都会因人的经验或偏好从而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虽然基于数据的客观信息,采用科学化的权重计算方法,经过合理、严谨的科学计算得出最终的指标权重,但却忽视了专家的经验因素。最适当的权重确定方法应当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同时吸收二者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可以达到较高的科学化程度。

在平安指数测评中的合理选择也应当是综合运用主观赋权方法与客观赋权方法确定测评指标所占的权重,具体来说,是根据特定的指标属性分别选择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赋权方式,按照专家的论证分析、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普遍意见设置,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效度校正后最终确定。

(二)指标数据合成及计算模型的确立

多指标综合测评是客观全面认识或评价一定事物经常使用的方法。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如何确立合理的多指标综合测评运算模型,将各种指标所表征的数据按照各自权重和一定的计算标准科学合成为具体数值。在平安指数测评方面,把不同度量标准的指标数据依照不同的权重及其他要求进行科学合成,进而形成最终的平安指数值。

由于构成平安指数测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的测量单位、实际意义及表达形式各不相同,直接获取的不同指标的数据之间既无法比较也无法直接进行合成运算,必须按照相应的统计学原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即无量纲处理,在消解指标之间的不同量纲后,再根据各个指标对于整体测评结果的影响程度,按照相应的权重折合成综合性数值。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是统计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使获取的原始数据由现实表征向统计需要转换的基本方式。最初数据必须通过无量纲化处理,才能以一定的指标权重进入测评系统,进而使整个评价体系的总体计算方法具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创造了多种综合测评的计算和数据合成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却只有两种:一种是主成分分析法,另一种是量化值加权函数法[3]129。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相对于平安指数测评来说,主成分分析法的缺陷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的过程中,难以反映指标本身在实际情况中的相对独立性和地位的重要程度,而只是根据指数值所反映选取目标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该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人为设计程度过重,同时在运算过程中会丢失一部分数值。虽然计算过程相对简明,但会使评价的导向性减弱,不利于测评指标体系评价功能的发挥。综合实践和理论各方面的情况,平安指数指标测评采用“量化数值加权函数”计算模型较为适宜。

(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

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充分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使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有了可能。“技术手段的提高会降低国家权力身体在场的频次,并且会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渗透程度。”[5]当代社会处在一个复杂庞大且快速发展的系统之中,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如果决策者仅仅基于碎片化的信息和主观经验制定政策,执行者仅靠人海战术、严防死守执行决定,必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各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纷纷着手变革社会治理模式。智慧治理这一概念由此形成,智慧治理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显而易见,平安建设尤其需要智慧的决策观、智慧的管理服务观和智慧的政府组织结构观。”[6]对于现代信息手段的高度重视、全面把握和充分应用就成为智慧治理在平安建设方面的重要体现。

2014年中央政法委召开的深化建设平安中国大会上明确指出,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平安建设的核心战斗力。在网络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将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应用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充分应用于社会治理,通过科学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内容以及先进的治理方式和治理体制机制,切实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其中,大数据推进高效的社会安全治理和智慧化的平安建设无疑成为未来中国社会治理发展的努力目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是未来社会安全治理的基本方向(7)对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应用,必将会使社会安全治理效能更加提升,精准性更加加强。大数据不仅用其庞大、完整的数据库为高质量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对问题情境进行即时判断,还更适应于在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治理情境中帮助决策者发现预期之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参见陈潭:《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的创新转向》,《行政论坛》2016年第6期。。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整个社会最基本的信息感知和传递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及其思维方式推动社会安全治理创新发展不仅是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社会安全治理“精准化”的必要前提。“利用大数据的各种工具、搜集与分析各类信息数据,获取具有实时性、真实性的数据资料,准确把握社会形势,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2]大数据技术将人们的行为活动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可视化、可分析的海量数据库。通过挖掘分析数据中的重要价值信息,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精准判断社会风险,帮助政府部门在风险发生前及时预警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同时深入探究风险出现的原因,从源头上治理社会风险[7]。

面对社会安全治理内容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非常需要通过大数据推动传统社会安全治理理念和模式的革新,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数据搜集、填报和运算工作,不仅推动了平安指数测评、发布及其应用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和便捷化,还可借助于大数据对社会潜在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建立起科学监测和准确决策的社会安全灵敏反应系统及其有效治理体系。

(四)专业团队的建立及其稳定持续的工作开展

团队是由数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相互协作的群体。由于团队成员在思维、信息、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相互补充,在心理上能相互激励,在行为上能彼此促进,团队成员联合攻关有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复杂任务的完成。特别在当今,受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各门学科和各种知识在深度发展以及深入分化后又呈现出综合化发展态势,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仅凭传统个人单兵作战式的力量已无法应对或难以驾驭,团队协作已成为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必需。

平安指数测评及其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门学科知识,既涉及到社会风险的科学理论、自然安全科学知识,还涉及信息科学技术、统计科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在那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如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工程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必须由专业人员参与,才能保证指标体系建构、指标数据采集及其有效结果的形成等得以正常开展。

同时,平安指数测评及其应用是对社会安全状况及其安全治理工作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和趋势性研判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社会现象及其环境在不断变化,测评指标体系也应当适应其变化,在运行过程中根据测评结果与客观实际的对比以及被评价对象的反应不断进行调适,以增强其效度。因而平安指数测评及其应用工作必须由专门的团队常态化开展工作,而且其团队成员还必须相对固定和稳定,并能不间断地持续开展工作,以保证在不断探索、修正和校正中积累经验,促使平安指数测评工作变得更加准确、更加科学和更加有效。

(五)顺畅工作机制及健全工作制度的确立

机制与制度是一定结构组织存在、运动和发展的表现形态和基本条件。机制以结构为基础和载体,是结构的动态存在形式。更确切地说,机制是构成一定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结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表现方式,是对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功能实现及运行原理的综合体现。工作机制,是具有有机联系关系的要素在遵循一定工作规则的前提下的有效运转,是一定工作主体、工作过程和工作目标有机结合成的系统。工作机制具体体现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制度是一定结构中的主体共同遵守某些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是为完成一定任务或目标提供保证。工作制度是对一定的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工作原则以及工作方法的规范,既是完成一定任务的依据,也是工作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

平安指数测评及其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专业性极强,目标要求高,必须依靠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有效的工作制度支撑。平安指数测评数据的获得、平安指数数值的计算以及平安指数的发布应用等等,必须有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工作机制,既有明确的工作机构又有健全的工作程序,既有专业团队人员的有机合作又有工作开展的明确标准和具体要求,同时还必须确立起一整套数据搜集、整理和填报制度以及指数测评发布应用的常态化工作制度,以保证平安指数数据采集、测评工作开展以及发布应用等的规范性,使各项具体工作的依据、标准、目标、方式和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范,防止盲目性,避免随意性。

猜你喜欢
精准指标建设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精准的打铁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