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下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1-12-01 00:36李雪尹冬青贾竑晓
医学综述 2021年23期
关键词:精神病学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李雪,尹冬青,贾竑晓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8; 2.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069)

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期间,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福祉,积极部署各项政策措施,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指导路线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西医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治愈率。

精神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活动出现障碍的疾病。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1]。精神疾病不仅影响知、情、意的协调,还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症状及不良反应,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疗依从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转变。现从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探索、治疗现状与文化传承方面进行综述。

1 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国家倡导“团结中西医”和“中医科学化”的政策下,中西医工作者开始进行大胆探索。建国初期,我国精神医学相对落后,为走出困境,国家开始培养精神专科医师,部分优秀的中医师也进入精神医疗机构,为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治疗上,沿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广泛开展了基于古籍中的有效方剂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西医辨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开始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开发多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新药。198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成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张继志院长荣任第一届主任委员,确立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病治疗和研究的地位,也标志着精神卫生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步入了正轨。进入新世纪,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状态,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治疗方式。中西医结合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精神疾病中的问题与探索

2.1精神疾病西医和中医治疗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以西医疗法为主,常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虽然西医治疗效果显著,但有时不易被患者接受,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精神疾病不同于内科疾病,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常因否认患病而拒绝服药;第二,精神疾病多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次治疗后,患者若没有按时规律服药,或不遵医嘱而随便减药、停药,常会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导致疾病复发,疾病复发一次,加重一次;第三,即使有部分患者认识到自身患病,也有主动求治的意愿,但因为西药的不良反应严重,治疗周期长导致治疗被动。中医治疗精神疾病虽然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在现代精神病学诊疗体系下,单纯的中医治疗也有局限性:首先,中医的病名是通过“象”的思维模式进行归纳[3],如癫症可包含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狂症可包含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郁病可包含抑郁症和焦虑症,疾病的诊断需要依靠西医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其次,精神疾病不同于内科疾病,精神疾病是以精神症状为主,缺乏特异性的躯体症状,从传统辨证方法论治精神疾病,常面临无证可辨的困境;第三,中医对疾病的评价系统不完善,评价标准不统一,纵观历代医家的诊疗医案,中医的疗效评价标准是精神症状的消除,甚至将躯体症状的改善作为评价疾病好转或痊愈的标准,很少有关于患者社会功能评价以及长期随访的描述。西医将疾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中医医案中很少有较长的服药周期,更多追求的是“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这种效果只是精神症状的消除,对于疾病复发、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以及认知功能改善则报道较少。

2.2现代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的探索 基于上述问题,现代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一直在不断探索,在中医精神病理论、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著名医家王彦恒提倡“脑主神明”,认为脑神和五神藏融为一体,构成人体的脑神调控系统,脑神以“通”为顺,各种原因导致脑络不通、神机不畅是精神疾病的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王彦恒提出“畅脑神”的重要理论和“精神障碍,以通为本;脏腑功能,以和为先;邪聚之位,清下为顺;脑神康复,益肾为根”的治疗原则,根据多年经验,形成了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代表方剂参菊饮,这是现代中医精神病学经过探索的代表方剂,也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效方剂,其对精神科的常见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4]。有学者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中医证素特点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中的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与肝肾阴虚有关,认知功能损害与“肾藏志”功能受损有关,进而分析出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中医核心病机为“肾虚肝旺”,这与神经发育病理假说和病程发展过程相吻合[5]。针对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问题,研究出“药毒”理论,提出分期论治,如初期清热解毒重脾胃,发展期滋阴养血兼顾五脏,晚期活血通络以治脑,益肾养脑是为根,这已在国内形成特色[6]。有学者发现,木形之人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且程度较严重,木形之人发病主症以肝气郁结为主,而中枢神经递质中的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与肝郁气滞密切相关[7],因此,木形之人服药后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8];另有学者通过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发现,血瘀质患者更易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气郁质患者更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这些研究为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预测、早期治疗以及提高服药依从性提供了依据和方法[9]。另外,为了解决传统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无证可辨的困境,贾竑晓教授建立了基于中医“五神藏”理论以精神症状为主辨治精神疾病的新方法,如益肾平肝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益阴调阳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温阳开郁法治疗抑郁症[8],五神藏理论认知心理内涵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加工模式有很多类似之处[10]。五神藏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紧密结合,既解决了精神疾病无证可辨的局面,又能提高中医诊治精神系统疾病的水平,目前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3 精神疾病治疗体系下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3.1立足科研根基,解决临床难题 近年来,围绕常见精神疾病的中医干预疗效、作用机制及有效方剂进行了研究。采用动物实验观察中药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如中药方石珍安神颗粒对精神分裂症小鼠的社会交互行为及对少突胶质细胞的低表达有治疗作用,中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改善脱髓鞘模型小鼠的异常行为[11]。相关研究也揭示了肠道菌群在白质损害导致精神分裂症中的病理机制,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12];有研究观察加味逍遥散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味逍遥散可通过下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亢进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13]。另有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6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14]。有学者从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先天运气禀赋特征,发现以太火-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为综合运气表现者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最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多廪受肾阳郁遏之体[15-16]。五运六气理论揭示了由于人体不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运行规律,自身阴阳动态平衡失调,导致出现情绪波动,而中医基于“个人体质”和“自然气候”两个角度把握双相情感障碍,对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17]。有专家编制抑郁症中西医结合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临床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弥补了国内多数中医量表的不足,为临床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抑郁症筛查与评估工具[18]。

3.2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的临床应用 精神疾病,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辨证也有较多局限性。近年来,围绕常见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展现出一定优势。有学者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化痰类中药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结果发现含化痰类中药联合利培酮的疗效优于单用利培酮治疗,且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19]。采用癫狂梦醒汤联合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发现,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良好,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选择[20]。有学者采用针刺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发现,中西医联合疗法与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相当,且中西医联合疗法起效快,不良反应少[21]。对抑郁症的研究发现,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2]。一项丹栀逍遥散联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Meta分析显示,丹栀逍遥散联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显著,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西药[23]。针灸联合舍曲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抑郁症状,且起效快[24]。此外,多种中成药制剂研发成功,如治疗抑郁焦虑的九味镇心颗粒、解郁丸、舒肝解郁胶囊,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的石黄清热颗粒,且均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4 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的传承

4.1疗程标准统一化,扩大学术影响 近年来围绕精神科临床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以“两大基石、八个支柱”的研究特色,合理规定常见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标准、规范。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张继志院长牵头制定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该标准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采纳,被沈渔邨编写的第5版《精神病学》所采用[25],此后中西医结合证候相关研究科研工作均受此标准影响;王彦恒牵头制定了癫病、狂证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26],此后中医诊治和科研工作均受此标准影响;近年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并发布了《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中医干预规范》[27]《惊恐障碍中医干预规范》[28]《中医治未病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专家共识》[29]《中医治未病 精神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专家共识》[30]《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经前期烦躁障碍》[31]《广泛性焦虑障碍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32]《抑郁症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33]等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的行业指南,相关指南与标准均已在行业内广泛使用。

4.2加强教学工作,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科涌现了多名具有代表性的专家,这些专家为人才培养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张继志院长荣获“中国杰出精神医师”称号,这是精神科医师的最高奖项。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王彦恒成为国内唯一的精神科名老中医。学科中多名教授及专家具有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研究生培养持续不断地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教育也是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关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过多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专业书籍,如《实用中医精神病学》《中西医临床精神病学》《精神疾病中医临床治疗》。相关书籍对中医精神病学的理论、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均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为日后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年来,由赵永厚教授作为总主编牵头制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三五”中医神志病系列创新教材,张宏耕教授主编《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成为广大中西医结合精神专业学生系统的学习范本;除编写教材外,也发布了多部专著,内容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展开,如王彦恒主编《实用中医精神病学》被中国台湾知音出版社翻译为繁体《实用中医精神病学》在中国台湾发行,主编《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一书被人民卫生出版社选为优秀图书翻译为英文版本在国外发行;贾竑晓教授等2016年出版国内第一部中医防治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专著《中医论治精神药物不良反应》,2018年出版《中西医结合论治焦虑障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

4.3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 每年借助国内外中医、中西医结合相关精神专科学术会议,如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世界心身医学大会、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联合会神志病分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等,着力解决构建理论体系、找到临床切入点、解决疗效评价三方面问题,专业人员积极进行会议投稿及发言,扩大中西医结合专业在国内精神科领域的影响力。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黑龙江神志医院,每年接受多名外地进修人员;具有影响力的教授、专家多次在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讲座,这些举措都扩大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对外宣传与学术交流。

5 结 语

回顾百年发展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守护人民健康,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健康事业经历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领域的学者们始终朝着最紧急、最紧迫的方向行进,从长远需求出发,强化使命担当。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发展一直高度重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和科学路径,这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仍致力于常见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和常见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如何更好地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疾病,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继续围绕上述“两大基石、八个支柱”开展科研工作,加大科研产出和科研转化,为人民精神健康卫生事业添砖加瓦,发展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世界人民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守护好人民健康。

猜你喜欢
精神病学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基因决定了 你们会是好朋友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本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磁共振的脑网络研究进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