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1-12-01 06:46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青草河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师应意识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青草河小学 李 瑶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教育部门发布新的要求,将培养综合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思维以及逻辑性有一定的要求,如若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教学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新颖的授课方案,以提高课堂参与度,从而完成授课目标。

一、改变教学观念,激发问题意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会阻碍其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可通过多元化方式搜集教育信息,比如:信息技术、《新闻联播》、教育专家讲座等等,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教育信息,便于提高素养,有助于改变教学观念,以创设出符合数学需求的授课方案。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通过讲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一切以完成授课目标为准则。这种情况的出现忽略了学生的作用,让其被动地吸取知识,长此以往,会让其产生厌烦感,以至于出现扰乱课堂的情况,极易产生逃离课堂的心理,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促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助于提高课堂互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了管理班级,教师经常以庄重、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从而不愿与教师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会让学生失去主动性,不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只会让其一味地听从教师,极易产生被动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应将课上课下区分开来,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教师亲和的一面,有助于消除畏惧感,便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应与学生交流,以便了解其想法,促使其愿意亲近教师,极易产生信服感,从而听从其指导,有助于进行有效的学习,激发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能够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占据课堂中心地位。教师应发挥其引导者的职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其发现教材中具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落实新课标理念,有助于改变教育理念,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成绩。

二、创新教学方案,培养问题意识

由于小学生从小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其接触过很多新奇事物,这就导致传统的授课方案无法吸引其注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紧跟时代潮流,从中提取新颖的授课方案,以此来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其目光紧跟教学脚步,以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以下几种教学方案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一)问题情境法

问题情境是最常见的一种授课手段,能够将教材中深层的内涵挖掘出来,为学生吸取知识提供便利。同时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想要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够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运用情境法开展教学,这样能够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其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养成问题意识。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将情境教学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将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整理起来,这样便于形成知识框架,有助于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同时,应以教材为基础,从中提取问题,将其作为授课的线索,以便创设情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并要求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预习,这样能够让其对教材产生新的认知,便于抓住教材的重点,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以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随处可见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应先了解教材内容,从中提取“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是什么?”“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等问题,要求同学们根据问题内容来进行预习,这样能够让其抓住重要内容,便于进行重点预习。同时,教师应准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将其作为素材引入课堂中,以便开展辅助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问题情境落实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同时,应将理论知识与立体图形进行融合,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便于进行有效学习;也能够让其直观地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以便掌握运算技巧,促使其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其学会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二)生活化教学

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学习数学是困难的,阻碍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征设计授课方案。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提高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将其与教材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内容,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来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量不同,其对数学有不同的见解。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其述说自身的想法以及观点,这种方式便于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检测想法的可行性,养成独特的思维模式。在上课时,教师应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从生活中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现象以及实例,将其作为教学素材,这样能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问题意识。

以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课“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一课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以教材为依据,准备授课工具,比如,不同类型的本子、橡皮、直尺等学习物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讲述教材内容,让学生对分类与比较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应引导学生提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有几种分类的方法?”等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其问题意识,帮助其养成勇于提问的好习惯,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做准备。在授课完毕后,教师应将教学工具摆放在桌子上,并将其打乱,再要求同学们根据自身想法对教学工具进行分类,可根据物品的大小、颜色以及形状等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其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有助于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便于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能够活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促使其对数学产生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其价值,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三)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将游戏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开展游戏化教学,让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我们在带领小学生学习图形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装有各种图形的盒子,然后分发给每一个小学生,使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小学生找出我们所描述的图形,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学习图形知识,并且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提升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拥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小学生就能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积极解答数学问题,掌握数学问题意识,达成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运用问题情境、生活化教学法来创设教学方案,培养问题意识。这种教学方案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自主投入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落实新课标理念,以便学生发挥其作用,提高数感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教师应意识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