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微”成著,开辟习作教学的新天地

2021-12-01 06:46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习作微信生活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陈 瑶

200字以下、篇幅长短不一、文体不同的随文练笔、习作片段、小日记等都可以被称为“微习作”,比起常规习作具有难度低、易操作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动笔的兴趣。在一次次微小的尝试中锻炼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技巧,为完成整篇习作铺路搭桥,让大作文水到渠成。

一、见微知著,捕捉微题材

“微习作”素材来源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想到什么都可以写。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色,记录好朋友送的生日礼物,课间闲聊的一个话题,被教师批评了的委屈,爷爷七十大寿送一段祝福的话,读过的一本好书的感想……所有的事件都可以变成学生的素材,让学生养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动笔记录下来的好习惯。

为了使“微习作”生活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专题训练,如:“一句话新闻”“百字想象创作”“百字班级叙事”“百字阅读感受”……让“微习作”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影射。聚焦生活实事,能为学生“微习作”开掘出一条适时的言语通道,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微习作”将会在这个通道不断向前,直抵学生写作理想的彼岸。

“微习作”没有谋篇布局的压力,没有常规习作必有“意义”的僵化,它限制少、难度小、自由度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创作激情。它的过程就是丰富写作素材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能体会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为成篇的习作积累大量素材。

二、言微旨远,表达微主题

习作离开生活,就像植物离开了水,干枯而乏味。只有扎根生活的沃土,源于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更灵动的作品。“微习作”也是如此,要观察生活、走近社会,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接触社会,从中寻找、发现、探究主题。

学校的读书会、运动会、春秋游,教师都会让学生写一写,这就构成了“学校生活主题”。借由这样的启示,我还在班级组织过“家庭生活主题”,依次介绍家庭成员及其爱好,还有“小伙伴主题”,可以写同学之间“最开心的事”“最伤心的事”“最委屈的事”,或者写一写宠物和自己之间的各种互动。课前,我还组织主题“口头微习作”,以“节约”“友爱”“感恩”“宽容”等关键词为主题,反向提醒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实事、搜集素材。当然,除了就地取材,还可以有目的地创造习作题材。结合生活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开展班级辩论、讨论或演讲,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随时记录。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做手抄报、向校刊校报或校外投稿等形式来进行练习。

三、具体而微,运用微文体

“微习作”内容虽少,却也是一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小中见大,更是语言文字运用功底和社会视野的体现。运用不同文体点燃学生微表达的热情,促成学生迸射思维火花。

(一)观察型“微习作”

从低年段看图写话开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要遗漏图中的细节。到了中年段,“微习作”的观察重点应当在生活中,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避免遗漏生活中的精彩“写点”。高年段则要顺应课标与初中接轨,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表达同一事件或同一场面。如:几个值日生追赶哄闹折断了扫帚被通报批评,我在班级启发学生变换角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除了用常见的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这个故事:“还没到包干区,我就听到一阵嬉闹声,赶紧飞奔过去。”还可以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刚准备收拾劳动工具回教室,只听吧嗒一声,扭头一看,一把断掉的扫帚孤单单地躺在地上……”甚至还可以用被折断的扫帚的口吻描述此事:“又是一个熟悉的早上,我快乐地等待着今天的小主人带我一起去包干区劳动。”使用不同的人称可以改变学生的习作视角,避免写作千篇一律。

(二)评论型“微习作”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认为,“易”和“乐”的表述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首先,教师应把“微习作”的命题权交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如:描写假期生活,教师应该建议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拟定内容,可以是对美好而充实的假期生活的设计,也可以是对美好设计达成的回味,还可以是对假期生活不满感受的倾诉……

微感言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闻、自己的语言,要富有个性,不人云亦云。比如:写“街上(路上)见闻”,有个学生写周末游玩看到地铁站门口的残疾人想要捐款,但妈妈告诉他这些人是骗子不要给钱,他由此想了很多。这样的见闻就富有个性。

(三)体验型“微习作”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话很值得我们借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启示我们“微习作”要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令人耳目一新。如:教材习作中《我的发现》,拘泥于学生对大自然的发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可写的面太窄了。“微习作”拓展了学生可写的空间,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或物,如:有同桌变得爱学习了、妈妈变得爱美了、家里的小床变矮了、学校的走廊变宽了等。

基于学生立场的“微习作”,是关注学生心灵需求的习作教学,是开放多元的习作教学。这样的习作教学,随着学生的需求改变,融入生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变得丰富、灵动。

四、无微不至,进行微指导

微信和微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受到众人的追捧,在于它们的“实时互动性”。同样,“微习作”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学生能及时得到反馈,适时获得鼓励。在教师见缝插针式的微指导中,让习作教学取得更高效率。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习作优秀的学生缺少更有针对性的个人提高路径和方法,微指导应成为助推器,帮助他们找到个人写作风格,扬长避短,持续热情地写出精品范文,甚至出版个人作品集。对于习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微指导的意义在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他们文中的亮点,赞扬之余还要在选材和文字表达方面加以指导点评,帮助他们从平庸走向优秀。而对习作后进生而言,微指导应该是一面优点的放大镜,就像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其次,对于一个阶段的“微习作”,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存在的问题以及明显的进步,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如:生活中的大事件或热点出现的时候,可以集中加以点评。当学生写的内容很分散的时候,不妨以几个同学的文章为例探讨怎么去观察,帮助学会构建“异化新思维”,在“熟悉”的地方找“风景”。

在“微习作”的路上,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引领与点拨不是“告诉”,不是“填灌”,也不是“约束”,更不是“强迫与扼杀”,而是一种“激活”与“唤醒”、“同呼吸”与“共生长”、因生施导与顺势而为。

五、微言大义,实施微评价

将微评价称之为“微分享”可能更贴切。学生兴致勃勃完成微习作后,就像发表了朋友圈会想去看得到了几个赞、几条评论一样,迫切想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评价。

借鉴微信、微博的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微习作”变成“每日一段话”,低年级可以是“一句话”,再建议学生在写作之前美化自己虚拟的“纸上微信”。每天,将这些“朋友圈”摆放在教室图书角一侧或教室某固定区域供其他“微主”进行“点赞”或“评论”,学生可以对任一“微习作”进行评论。在这个环节中,每个人都有评头论足的权利,彼此肯定,相互鼓励。每天放学前的十分钟是“微信秀”时间,在前期点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最具人气微信,在全班进行朗读点评。每周,把点赞、评论最多的微信和微主放入班级博客排行榜中,利用这些简短的“评论”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习作水平,进一步生成新的微表达。

在微评价的过程中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汲取新的力量后再面对自己的习作,怎会“无动于衷”呢?评价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持续的写作热情,使习作成为学生不断完善的自我需要。

“积微成著”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是积微成著的过程,“微”的背后不是小,而是对写作素养细微能力的关注与夯实。“微习作”用“聚沙成塔”的坚持成就学生丰富的素材,开辟习作教学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习作微信生活
微信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微信
微信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