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吟诵教学的价值

2021-12-01 06:46西藏拉萨市曲水县中学周瑜彤
青年心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唐诗古诗词记忆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中学 周瑜彤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生在唐诗学习中都觉得较为困难,这是由于学生没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诗句中所表达的情境思想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吟诵就是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以语言的形式不断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认知,感悟诗句的深层含义,剖析诗句的内在意境,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通过吟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唐诗,接下来我就唐诗吟诵教学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及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强的内在驱动力。吟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质,诗自身所具有的韵律之美,通过吟诵去感受诗的韵律之美,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潜能、努力学习的原动力,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内在因素。薛瑞萍老师就是用吟诵的方法教小学生诗歌,她的课堂就可谓是“书声琅琅”,在家长的一封反馈信中说道:“自己家的小孩在家中会不自觉地吟诵古诗。”学生在反复吟诵之间,早已将古典诗歌熟记于心。香港中文大学在《研究运用脑神经及认知科学提高香港语文教育成效的报告》中指出:“将韵律诵法与唱咏法作适当的配合进行文言文教学,足以增加学童的学习兴趣、欣赏能力及语言技巧。这说明传统习用的背诵法若运用得宜,仍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朱立侠在《唐诗吟诵研究》中说:“吟诵的本质是一种音乐,具有音乐性,所以,吟诵对记忆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的记忆是左脑的1000万倍,而吟诵使用的音乐反射区正好位于右脑,所以吟诵记忆的功效远远超过用逻辑分析理解(此为左脑所主)记忆的功效。这就是为什么吟诵能够声入心通的原因。很多事实也表明,幼年教育时是不需要理解文本,幼儿只要通过吟唱即能记住大量的文本,这就是因为人的左脑要到十二三岁才成熟,而右脑在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发育完成,所以孩子读书的时候,用右脑所主的吟诵方式,符合生理发展的规律,又契合文本的感情,自然就很容易记忆了。”香港中文大学《脑神经科学与教育》证明了吟诵对记忆的积极作用,强调长期进行有韵律的吟诵有助于逻辑思维的成长,也可以帮助学童加深对诗词的记忆以及对文学的欣赏,这不是平度法所能做到的。可见,吟诵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记忆有巨大的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对唐诗情感的把握

中国台湾学者邱燮友说:“诗的本身,是浓缩的语言,最精巧的构思,含有极高度情意的结晶。诗人惯用象征、暗示的手法表现心灵中优美的情韵和意境,于是诗中常有弦外之音,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的现象。”诗中曲深幽微的情感,都藏在声音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走进唐诗的重要法门,王尚文先生说:“对一个不熟练的读者来说,揣摩体味之时,尚未完全浸润其中,若一味‘朗读’、‘响亮’地读,并不是最好的读法,还需要密咏恬吟。”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人类所有的情绪、心情,通过声音都能细致、正确、有力地表达出来,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性。丹纳这句话用来引证吟诵声音所传达出来的情意最为准确。“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中不仅有辞情,还有声情。“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可见,吟诵可以将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意通过声音完整地表达出来。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吟诵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正如周振甫在《论诵读》中对诵读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认为在诵读的时候要依据文章情绪的起伏分好轻重缓急,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恰好与文中并融,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情绪。这样在自己进行写作的时候,可以依据影响节奏来抒写心中的情意。

再次,通过上文中文献资料的引证,可见吟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能让学生达到“不开读之”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背诵。在我国古代的教学中,“背诵”也是学习者学习的重要法门,这里的背诵并不是指死记硬背,而是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样:“第一要求吟诵和于规律,第二要求其通体纯熟;通过坚持不懈的诵读,达到纯熟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不断深化对文章情绪的体验、熏陶以及感悟,从而达到‘不开读之’的目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阅读就是深入理解诗句词语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学生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中,能直接通过吟诵技巧及方法,直接感悟文章中的语言风格、情调,能有效厘清文章思路。王尚文还直接点出:“背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深刻地懂得作者为何如此而非如彼运用;更重要的是,将背诵的材料内化成自己的细胞血液,不断丰富充实‘内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朱光潜先生认为,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文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反复诵读,不仅能有效对诗歌的韵味、意境、声律等有较好的理解,还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以往的阅读教育,大多数是从一些精选精读的优秀作品入手,即将优秀的诗文熟读背诵,并反复吟咏、仔细揣摩,对其逐字逐句地剖析,从而掌握整篇文章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从而使学生自己动笔行文的时候,在无意中形成自己气势与思路。此外,朱光潜先生认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大声地读出来,只是进行浏览与默读是行不通的。我国历代的文人学者的文学素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时得心应手的能力也是从吟诵中得来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儿时的记诵能力十分了得,同时也热爱吟诵,为其在之后的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杜甫也是如此,后人评其“无一字无来历”,可见其记诵的功力。由上可鉴,吟诵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国台湾学者邱燮友《新译唐诗三百首》中云:“诗可以陶冶兴趣、启迪人生。一首好诗,犹如一座华丽无比的宫殿,犹如一颗光芒四射、多面的钻石,令人吟诵流连、赞叹不止。”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诗可以培养一个人温柔敦厚的内在品质。叶嘉莹早年颠沛流离,经历了很多波折。在某次访谈中,她曾说,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事态度,让我在面对艰难与苦难的时候能有勇气、有信心地坚持过来。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转的智慧与文明,是优秀道德品质的载体,坚持长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自我学识与修养,更能深化优良品格。

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且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长期积累语言表达的技巧与方法,丰富语言语感,从而深化自我情感体验,为培养感悟与理解能力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更注重“读”的教学和学生“读”的学习过程,在诗歌教学部分注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身能涵咏体会。正如华锋先生所说的:“仁言不如仁声之深入也。”在整个过程中能不断熏陶、感染、升华学生情感。通过反复吟诵而达自然纯熟的背诵,将对学生优良情感情操品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尚文先生认为,学生在诵读文章的时候,就是在继承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就是感悟前人喜怒哀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有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使之能融入文章情感,并将这些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转化为内在修养。基于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认为背诵就是为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奠基。作家李国文更是直言:“能背诵出一百首古诗词的人,与一首也背不出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唐诗古诗词记忆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诗赏读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