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走向无限丰富
——《清明》群诗阅读教学与思考

2021-12-01 06:46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二实验学校余树磐
青年心理 2021年17期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二实验学校 余树磐

我采用群诗阅读教学方式,科学地选择群诗阅读材料, 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学法,积累更多优秀诗词作品,丰厚古诗词素养。以下,就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一诗为例,谈谈课堂实践与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需要细读文本,对课文性质进行重新定位——课文既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又是启动课外阅读的“引子”。

古诗《清明》既写出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天气特点“雨纷纷”,也道出了诗人的“伤感”之情。为此,我以“雨”为桥梁、“情”为线,勾连《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两首古诗,将其作为群诗阅读的突破口,努力为学生打开阅读诗词的广阔空间。

一、抓关键词,品悟诗情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略诗文大意。”教《清明》一诗时,在引导学生明白清明来历及扫清生字障碍,把诗句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后,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感受诗情呢?唯有找到破题抓手——关键词。通过找关键词、理解关键词,能明白诗文大意,体悟诗情。

(一)多种方式理解关键词

课堂上,教师抛出问题:“你知道清明这一节气的天气是怎样的?能从古诗中找到表示天气特点的关键词吗?”学生找准“雨纷纷”,教师出示春雨图,同时配乐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的雨景片段,引导想象“雨纷纷”这一画面。接着,教师链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及《别董大》两首古诗,通过诵读,让学生明白“纷纷”既可说雨小,也可表达雪大,从而感受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意思的不同。最后通过男女生对比读,读出“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

(二)透过关键词体悟诗情

理解了“雨纷纷”,教师范读全诗,引发学生体悟诗人当时心情——或悲伤或难过或愁苦,进而引导圈画理解关键词“欲断魂”。学生相继质疑:路上的行人为什么像断了魂呢?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明白:失去亲人就像失去了温暖,失去了爱。平时和朋友的分别都会让我们难过,更何况是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人,而且这一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这是一种生离死别的失去,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灵魂和身体都像分开了一样的悲伤呢!

着眼关键词,体味别样情。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共鸣,深深明白“清明”时节诗人的悲愁情怀。通过“雨纷纷”的“景”、“欲断魂”的“情”,明白写雨景是为了烘托悲伤情感。当再次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句时,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深深烙下了诗人在清明时节雨中的悲思印记。

二、迁移学法,类文学习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传导的理念是: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学生素养的提升需要课堂内外相结合。以课堂为本,教给学习方法,让课内和课外有机融合,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在学完《清明》一诗后,如何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呢?教师可通过搭建支架,迁移学法,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式,再学《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两首古诗。

这两首古诗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虽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且都写到“雨”,但在烘托情感、表现手法上又有所不同。《送元二使安西》借助“朝雨”“柳色青”两个不一样的意象表达同样的情感——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夜雨寄北》诗文中两处写到“夜雨”景色,虽然雨景一样,但诗人借之表达的情感却迥然不同。“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雨”抒发的是孤独、凄凉之情;“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夜雨”表达的是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用这样的两首古诗进行拓展,就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而积累了,在比较阅读中,可以引发学生高质量的思考。具体教学如下:

(一)同桌合作共学

师:同学们的诵读,让老师感受到清明的那场绵绵春雨带给诗人无尽的悲凉。像这样以“雨”烘托情感的古诗很多,如:《送元二使安西》。刚才大家从《清明》这首诗中读出了“悲伤”,那么,你又能从《送元二使安西》里读出一个什么词呢?你又是从哪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这样的情感?请以同桌为单位,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并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学习单内容:我认为这是一场________雨,我圈画的描写景物的关键词是________,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______的情感。)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后交流。

师:谁来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你圈画了哪些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这是早晨的雨,我圈画了“朝雨”“柳色新”,我体会到诗人对即将离去的元二依依不舍之情。

师:大家圈画的也是这两个词吗?

生纷纷点头表示一样。

师:为什么把“柳色新”画出来?

生1:因为青青的柳很漂亮。

师:有不同理解吗?同桌有没有补充的?

生2:古代朋友离别的时候,都会折柳送给对方。

师:是的,因为“柳”与“留”谐音,“杨柳”即是离别的象征,古人折柳有送别之意。从这里你们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3:从中,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生4:我觉得诗人有些伤心。

师:你们真会学习!运用学法,从这些“关键词”中体会出诗人当时的情感。

(二)借助“学习单”自学

对于《夜雨寄北》这一首古诗,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习单(我圈画的描写景物的关键词是______,从这些景物体会到诗人______的情感。)

类文学习促进了学法的掌握,学生较快地圈画出“夜雨”“秋池”“西窗烛”等词,体会到诗人对远在家乡妻子的无尽思念。反观这样的教法,与往日单纯讲授一首古诗不同,我们关注多篇文本的内在关联,着重于开拓学生的阅读空间,对于诗词大意没有深度挖掘,旨在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升诗词阅读能力。这里的“多篇”,不会造成负担,因为我们仅取其中一点进行“整合”。

三、创设情境,多文同现

良好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品味、诵读,让古诗词的美充溢课堂。以课堂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诗词阅读桥梁,引出一系列相关的诗句,让学生在诗韵课堂中,感受更多的优秀诗词作品。

(一)诵读“雨”诗

引诵:

清明节到了,绵绵细雨下个不停,我不禁潸然泪下——

渭城的朝雨留不住你前行的脚步,我对你的情谊,如同春雨一样绵绵不绝——

独在巴蜀的我,思念着你,待我们相聚的时候,共叙情怀——

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诵下,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清明》《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三首古诗。学生不仅学会了诗词运用,更可贵的是在诗歌营造的氛围中进一步升华体验、点燃情感。

(二)激发“诗心”

师:纵观我国浩瀚的诗词长河,以“雨”烘托情感的诗词还有很多,岳飞独自登高抬头远望,这样吟诵——

生:齐读(课件出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

师:文天祥面对元军逼迫,视死如归写下《过零丁洋》——

生:齐读(课件出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师:雨虽是一种自然现象,却与“风轻云淡、花开花落、雪飘如絮、月落星沉”(课件出示“风、花、雪、月”的图片和古诗)一起成了诗人笔下情感的寄托。这便是古诗的魅力!

创设情境,多文同现,感受古人笔下的万千自然之景,体会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读诗、爱诗的童心。正如戴建荣老师所说,童心就是诗心,孩子喜欢,古诗才有生命。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重良好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领学生走向课外,积累更多古诗词。

实践证明,老师在小学语文的群诗阅读教学中,既要突出诗歌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感受意境,又要有目的、有方法、有层次地选择群诗阅读材料,以诗学诗,习得方法。这样才能让有限的教材拓宽无限的空间,使更多的优秀诗词走进课堂,浸润孩子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