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一核·两课·三岗”的实践探索

2021-12-01 10:49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外国语小学张瑶华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劳动岗位育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外国语小学 张瑶华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通过学习对照,我们认为,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江东外小”)探索形成的“一核·两课·三岗”劳动教育特色,以校为本,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中进行劳动学习,有效落实了文件精神。具体而言,“一核”指坚持“让学生在劳动中幸福”的核心理念,也是行动目标与方向。“两课”与“三岗”是实现目标的行动路径与平台。其中,“两课”是指劳动教育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的落实,主要推行主题拓展与开发两项策略。“三岗”是指开展班级小管家、家庭小当家、社区小志愿的岗位实践。具体开展情况如下。

一、突出理念引领,基于校情,建好“一核”

我们认为,新世纪的劳动概念已从20世纪简单的体力劳动,引向了富有创新与创造的复杂劳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已具有综合育人功能,对学生的一生幸福与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认识,以“幸福”为纽带,江东外小将“为幸福导航”的办学理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让学生在劳动中幸福”的劳育目标,并提炼出幸福“三要素”——在劳动中积极参与、快乐自主、获得富有意义感的成长,以此指导着“两课”与“三岗”的设置开展。在行动中,我们也发现基于校情、因地制宜地提出“让学生在劳动中幸福”的核心理念,让老师们在实施中驾轻就熟,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好地嫁接到劳动教育中,让过程充满教育的智慧与幸福感。

“一核”理念的提出是学校劳动课建设的总纲领,也是学校劳动课不断朝纵深发展的方向。作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实践课,如果参与者没有从中感受到快乐和获得成长,那么就没有幸福可言,参与度就不高,过程也会索然无味,在为参与而参与的情况下,难免不会滋生各种负面情绪和偷懒、浑水摸鱼等行为,这就与活动开展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实现“让学生在劳动中幸福”的教育本质,是我们学校劳育课方面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重视路径建设,结合课改,研好“两课”

课程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控制好学生在校时间长度,严格完成文件规定的课程前提下,去有效落实劳动教育?我们开辟了两条行动路径。

(一)主题拓展,研好国家课程

即在实施国家课程时,老师们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拓展。例如,语文老师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中,关注到了“让教室充满春天的气息”这一主题,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装饰教室,让教室里有花的味道、小蝌蚪的嬉戏、充满美感的绘画与摄影作品。结合双休日,携手家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植树活动,养育小树苗,在劳动中感受植树的重要性,通过劳动创造并感受着春天的美丽。并要求学生走进生活,积极参与青团的制作,体验生活,在习作中写出青团制作过程的真实感受与体会。又如,三年级组推出了“厨房交响乐”学习主题,其间语文学科将写作与立夏节的茶叶蛋、清明节的青团制作联系在一起,以劳促文;科学学科结合“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让学生亲历农作物从种子变成食材,培养惜粮之情;数学学科结合“克与千克”内容,让学生称量各类食材,落实生活数学的理念;音乐学科则结合锅碗瓢盆的音韵来感受节奏;体育学科结合“多种形式的平衡动作”单元,开展“运送食材进厨房”游戏等。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国家课程中的主题拓展,并不另外增加课时加重学生负担,无痕地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劳动现象、劳动者间的紧密联系,轻负且高效。

(二)主题开发,研好校本课程

即以劳动教育为主题,新开发幸福家政课、职场体验课与“一日+”小项目研究课。这三门专题性课程,也是江东外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它们的特点主要是:学习场所并不固定在学校,可因需移向社会或家庭;授课人员并不锁定于老师,可因需聘请家长、专业人士,甚至是有经验的学生;学习时间并不固定于课表上的几个课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幸福家政课是由学校与校家委会共同商议确定课程内容:每年学3道菜的烹制,6年学会烧18道菜。上课地点是家里的小厨房,老师的角色以及学习方案的制订,则由班主任与家长协作完成。再如,职场体验课是各中队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主申报开发,目前形成了校园导游、幸福邮政、少年交警等15个职业体验系列。在学习中,一方面需要学生进行各种职业角色的体验,另一方面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职业技能,讲述职场奋斗的故事,体会劳动者背后的坚持与努力,继而能够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其中,“一日+”小项目研究课程尤其彰显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理念。它将生活中与劳动息息相关的事物与现象,以探究专题的形式呈现,包括研究探讨物(涉及科学、社会学科)、联想欣赏物(涉及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造型改变物(主要动手制作、创造美)、分享评议物(主要学会感恩与欣赏,并发现美)四方面,设置了“包汤圆”“插花”“做小电工”“‘艾’上春天”“冰山来客”“‘豆’你嗨翻天”等52个小项目。这样的课程,每学期开展两次,大多以年级为单位,打破班级制,由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要经历至少一天的伙伴团队学习,以及许多日子的独立探索成长,让学生出力出汗、动脑动心,感受劳动的魅力。以“‘豆’你嗨翻天”研究主题为例:课前(历时不定),学生要自主养豆,观察豆子的成长;课中(历时一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享种豆心得,研究豆子种类和功效,吟诵关乎豆的古诗词,制作豆的手工艺品等,以小组合作为主;课后(历时不定),学生在家庭厨房里用豆子做菜,然后到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菜品。经过对豆子的研究,学生通过倾听、观察、探讨、实践、分享等研究环节,尽情地拓展了思路,感受到了劳动的创造力。

三、强调习惯养成,凝聚合力,设好“三岗”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设了三个层面的岗位——家庭小当家、班级小管家、社区小志愿,引导学生从照顾自己的生活做起,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班级、服务周边社区,并在长时间的坚持中,逐渐养成不易改变的劳动行为,从而福泽一生。

家庭小当家的岗位实践,通过作业的形式,每天发布劳动内容,并按一天一任务、三周一重复进行设计。至今,这项作业已坚持了整整14年,通过整鞋柜、倒垃圾、摆碗筷等小事,到外出行李打包、换季衣柜整理、组织家庭纪念日活动等,内容灵活,并按年龄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任务。在这项岗位实践中,父母既是指导者,也是评价者。其评价结果,成为优秀学生评比的重要参考指标。

班级小管家的岗位实践,做到人人有岗位、每岗有职责、履职有奖惩。通过护灯小使者、绿化小卫士、垃圾分类指导员等20个岗位设置,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参与班级管理。并定期推评小劳动模范作为身边的榜样,班主任也会发放“工资”——幸福券,学生用它来兑换幸福早餐,观看幸福剧场,在三八卖场为妈妈兑换礼物等,真正产生了用劳动换来的愉悦、满足感。

社区小志愿的岗位实践,主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形成“社区也是我家,努力要靠大家”的责任意识。比如,假日里的楼道清理,自制宣传单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去暑托班担任小老师等。根据学校要求,社区定期递交考核手册,借此评选“小志愿模范”等。

依托“三岗”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内容适切可行,评价及时跟进,时间长期不懈,并有效凝聚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合力,真正促进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江东外小“一核·两课·三岗”的劳动实践特色,着力于挖掘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资源,着力于改变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近自然、动手动脑,不仅得到了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也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教育从书本育人走向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走向实践育人,从课堂育人走向开放育人,让师生都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幸福。

猜你喜欢
劳动岗位育人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