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羌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21-12-01 09:38潘秋予胡澜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羌族医药民族

潘秋予 胡澜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民族之一,羌族最初源于古羌,活动于西北的广大地区,活动中心为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1],经历了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变迁,古羌人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2]。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羌族现有人口约30.96万,目前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州茂、理、汶等县,以及绵阳市北川和平武县。羌族在与其他民族杂居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医药价值观,其差别导致目前存在医药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文字的缺位导致羌族医药文化主要以经验医学的形式存在。此外,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严重阻碍了羌族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造成文化后继乏人的格局[3]。而羌族医药文化发展对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及资源保护和利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其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有直接影响。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突破语言文字、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加强羌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1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羌族医药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具有历史悠久、传承脆弱的特点[5]。传承保护羌族医药文化对于维护当地人群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羌族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保护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

1.1 维护当地人群健康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羌族医药是羌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对疾病认知、防治的医疗经验,因其见效快、实用价廉、疗效显著、就地取材、方便易行、副作用小等特点深受羌族居民信赖和喜爱,对维护羌族居民身体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羌族医药能够维护当地人的健康水平,尤其表现在对于预防疾病方面,可以为羌族居民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当地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2 传承发展羌族医药文化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有学者认为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社会稳定,还能提升民族凝聚力,而羌族医药文化是深受羌族居民信赖和喜爱的重要文化,传承发展民族医药文化,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唤醒民众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6]。同时,在唤醒居民的自觉角色意识时,还应使其认识到自己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更要成为羌族文化的保护者。

1.3 促进羌族聚居地的地方经济增长

羌族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羌族人民丰富的智慧,包括羌族居民长期积累起来的预防保健知识、临床诊疗知识、养生康复知识等丰富的内涵。在传统羌族文化的基础上树立现代化的羌族医药品牌,增进效益,将传统民族医药产业化,可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客观上增加就业机会,令年轻一辈有机会接触、使用、传承传统羌族医药文化。

1.4 保护文化多样性

尊重和保护多元文化是世界主流观点与价值观,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在多民族国家内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和原住民人权文化的保护和发展[7]。同时,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独自创造,而是吸收了众多民族文化成果在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中逐渐完善形成的[5]。羌族医药文化是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产物,丰富的生态提供了生物多样性的生存条件,而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又为它提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条件,它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医疗实践的内容和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2 面临的挑战

2.1 生态环境脆弱

动植物等羌族药材资源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羌族医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样也是羌族医药文化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8]。近年来,羌族居民聚居的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海拔高、地势陡、天气寒冷,其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加之对耕地、林草地、水资源等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植被和水土等自然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8],进而导致环境不仅未能发挥该有的生态功能作用,反而使岷江上游地区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相对突出的典型地区[9]。羌族医药文化保护和传承同样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种植、养殖、采集药物困难,就地取材范围缩小等。

2.2 传承模式的限制

羌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师承、民间散落的其他传承方式,以及在汶川地震后兴起的学校传承、网络传承、与种植草药相结合的传承、传承人认定等模式[5],目前以传统的家族传承和师承方式为主。在家族传承模式下,人们秉持“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观点,传统传承观念成为严重阻碍;在师承方式中,年轻人在现代生活经济压力倍增的情况下,选择师承羌族医药的年轻人较少,人才出现断层[10];羌族医药文化传承人认定模式下存在着传承人生计问题、传承人的身份定位问题、技艺传承问题、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等问题[11]。各种传承模式在其出现的历史时代中都发挥过不可取代的作用,但目前在客观上造成了羌族医药文化传承人才断层的问题。

2.3 现代经济观念的冲击

全球经济、城市化进程加快,汶川特大地震破坏及汉文化影响等因素,导致羌族居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越来越多的羌族居民不再愿意接受“释比”(羌族人的传统职业之一,通常是男性,负责主持祭祀、婚丧和生活礼仪等。同时,释比还需要为生病或遇上重病怪病的居民提供帮助)为代表的传统职业,更无法解决传统职业带来的生计问题;越来越多羌族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憧憬都市生活和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学生到羌族聚居地以外的经济和教育基础条件较好地区接受教育。

2.4 语言文字的制约

在对羌族聚居地的现有调查显示,有较大部分羌族居民完全不懂和不使用羌语[12],造成羌语传承的缺失。现代羌族居民生活环境汉化,学习羌族母语较少,平时能运用母语的机会缺乏,导致语言面临消失威胁。文字的缺位对羌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羌族医药无法以书籍记载的形式流传于后代,只能依靠言传口授方式流传,其保护与传承受到严重威胁。

3 对策与建议

3.1 保护生态环境以维护生物多样性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依托本土优势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羌族医药资源。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羌族医药,从人文的角度积极建立生态平衡与资源平衡,长期保护生态良性循环,推动羌族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如搭建合作平台,采取构建生物多样性行动,充分利用云平台与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绿色复苏,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3.2 改变传承方式

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积极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羌族居民的意识,使其认识到羌族医药文化濒临灭绝,必须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窘迫形势。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人们摒弃“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传统思想,参考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其他专业和其他民族开展学生交流等模式[13]。在传统传承方式的基础上,发展新型适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传承模式,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多种培养方式齐头并进,开创“学校+民间+研究所”联合培养模式[14]。

3.3 产学研相结合

(1)促进产业发展,树立品牌效应。充分挖掘羌族医药潜力,在凝练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医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当地羌族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提供就业机会。此外,打造羌族医药的“拳头”产品,如深度挖掘和凝练释比文化与羌族医药的关系,开展以羌活为代表的羌药材的规模种植和深加工,充分整合和总结羌医擅长的骨伤疗法。根据四川省首个藏羌彝产业走廊行动计划——《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养生保健旅游项目,如建立以养生休闲和体验式为主的自然景观和羌族医药文化的人文景观旅游模式,借网络资源探索具有羌族医药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如云平台的储存和宣传、VR虚拟体验(历史在线、制作参观、亲身体验等)、特色羌药直播带货等[15]。

(2)加强学校教育,强化羌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人才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首先,从顶层设计出发,创新培养机制,将羌族医药文化思想有意识地加入到中小学生必修课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思想和意识上充分认识到本民族的特色。其次,对高年级或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注入新思想,如通过组织羌族非遗传承人的专门培训,培养他们深入认识和学习本民族医药文化,继承相关文化的同时,提高其创造和创新意识[16]。此外,建议由羌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传承,充当羌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者[17]。

(3)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产业。尽管近年来对羌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立了专门的羌学研究机构,如成都市金牛区羌医药研究所,四川省茂县羌医药研究所,中国汶川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大学“羌学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但羌族医药文化的产学研结合还有待加强。建议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充分挖掘羌族医药民族特色,如参考高校介入羌族文创设计的模式,促进有特色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相融合发展[16]。

3.4 发展语言文字教育

文字的缺位导致羌族医药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的紧迫情况,建议借鉴彝族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并进行双语教学模式,推动羌语的传承发展[12]。充分发挥政府和当地学校的职能,如开展羌语的“线上+线下”教育项目和羌语水平考试[7],引导组织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对文化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社会层面营造羌族语言使用的氛围和环境,鼓励居民主动自觉学习羌语,并作为升学及招工中的加分依据[7],向以学生为代表的人群提供学习羌语的基础条件,如学校层面开设相关课程、提供教材等措施[12]。

综上所述,羌族医药文化受到生态环境脆弱、传承模式限制、现代经济观念的冲击、语言文字的制约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保护与传承受限。建议保护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变传承方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羌族语言文字教育,使羌族医药文化能够维护当地人群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传承和发展羌族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羌族聚居地的地方经济增长,保护文化多样性。

猜你喜欢
羌族医药民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WELLNESS TODAY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中国古代医药及导引养生诸术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