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1 09:35李韫繁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学分职业技能

李韫繁

(开封大学 财政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它是由教育部规划和设计的。“1+X”证书并非过去的“双证书”。“1+X”中的“1”指学历证书,即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学习者在完成某一职业岗位关键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后获得的反映其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业界简称其为“职教20条”)。同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进一步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2]。国家连续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表明国家对这一教育类型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从2019年起,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有关部门分批推出了各个领域的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首批涉及6个领域,设置了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开始[3]。2020 年 12月31日,第四批355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布。前四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总计447个,数量多,涵盖专业领域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日益提高,实用性不断增强,重要性得到突显。在一定程度上说,职业教育的新时代由“1+X”证书制度开启,中国职业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

各试点院校积极组织学生报考,同时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管理,确保该制度落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与困难,需要我们潜心研究,予以破解。针对这些难题,本文拟进行分析探讨,并寻找一些对策、给出一些建议,为顺利推行和实施“1+X”证书制度提供参考。

一、当前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制度保障及资金支持

目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繁多。一所学校往往获批多个“1+X”证书试点,涵盖多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于评价组织不同,所以对试点单位、考试形式、管理费用等方面的要求差异较大,这给学校的统一管理带来不少麻烦。面对这些差异,许多职业院校往往采取一证一策的办法,走一步看一步,拿不出统一的规定,更别说规章制度,未能将试点工作纳入校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未能完善跨部门工作流程及提供相应的人财物保障。各试点专业被动应对,困难重重。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费用支出是困扰各试点院校的一大难题。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19 号),明确规定了试点院校“1+X”证书考试费用的来源——财政拨款、学费及其他事业收入等办学经费,并且提出应保障试点专业学生至少参加一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但是,许多职业院校经费紧张,同时也无法吸引足够多的社会资金来支持学校“1+X”证书制度的推行和实施,这是实际情况。

(二)缺乏配套的教育教学革新和足够的师资力量

在推行“1+X”证书制度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目前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保障等许多方面都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4]。许多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课证融通的重要性,没有根据“1+X”证书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没有推动与“1+X”证书制度配套的专业和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与“1+X”证书考试培训辅导“两张皮”。

职业院校的许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不了解最新的行业企业标准,不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在“1+X”证书考试培训辅导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职业院校虽然从企业引入了一些兼职教师,但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相比,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足,无法在短期内显著提高试点工作成效。

(三)缺乏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中,专业实训基地的地位非常重要。通过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但是,许多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没有得到及时升级,操作流程和标准没有参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设置,实训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也不利于“1+X”证书制度的推行。在办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力度和深度欠缺,尤其是在双方携手,共同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项目上,进展不大,双赢的局面一直没有完全形成。

(四)缺乏职业院校与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合作的细化标准

“职教20条”明确提出:“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就是说,“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工作以培训评价组织为主来进行,培训评价组织全面把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考评、颁发的整个过程。职业院校师生参加培训考评时,必须使用该组织提供或指定的项目、设备和题库;另外,职业院校可以委托该组织对本校准备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师生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制定职业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的细化标准势在必行,这样可以对双方的有关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防止不对等情况的出现和不平等关系的形成,促进双方的合作,最终提高师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过关率。但是,目前这一细化标准还未出台,这不利于“1+X”证书制度的有效推行。

(五)缺乏对接国家学分银行的手段和措施

学分银行是直接参照商业银行的部分功用和特性设立的,它按照不同的学习级别和类型,把学习成果换算成学分,依据事先拟定的标准,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统一认证与核算。学分银行专门对学分进行认证、存储及转换,它是一种学习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机制。“1+X”证书制度也是以学分银行为基础建立的,学习者所累积的学分一旦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学历证书就可以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转换。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推行的学分银行理念,为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搭建起一座桥梁,不但能够规避浪费学习者时间、精力的重复学习,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相互融通。但是,目前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还缺乏对接国家学分银行的具体规定、手段和措施,这不利于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六)缺乏顶层设计

“1+X”证书制度的推行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案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需要结合当地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调动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的积极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加强沟通交流,需要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这不利于“1+X”证书制度的长期有效运行,也不利于其持久发挥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健全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

在教学管理中,职业院校应将“1+X”证书制度的实施纳入校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立相关工作组,协调各个环节的运行,完善跨部门工作流程,提供相应的人财物保障,以提高证书试点工作成效。另外,应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此,要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体,真正实现双赢目标。

(二)大力推动与“1+X”证书制度配套的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应将“1+X”证书制度的实施放在职业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背景下来考虑,通盘谋划,加快推进相关配套工作。首先,要加快完成教师转型。“1+X”证书制度将“教学做考”融为一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教材和教法的人是教师,因此“三教”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而“1+X”证书制度推行的关键也是教师。“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要引导专业教师转型,即向培训师转变,最后向导师转变[5],把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课堂转化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培训课堂,将传统教法转化为培训法。为此,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帮助其尽快完成转型。其次,要根据“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相关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在一起,把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把技能必修课与技能选修课融合在一起,将项目实施与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将工作过程与理论知识传授过程融合在一起,重新构建课程框架体系,使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培训过程与专业教学和考核过程保持一致,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为导向,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打造技能化课程教学模块,以确保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满足“1+X”证书制度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中升级和完善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培养的应是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下,应参照企业标准,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升级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以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要加大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力度,提高合作深度,在此基础上,提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实现双赢。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共同管理、共同使用校内实训基地,共同挖掘、管理和使用实训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职业院校的师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利用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及专利,优化内部生产管理,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合作

职业院校应处理好与培训评价组织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合作,并制定完善的合作细则,以提高“1+X”证书制度实施成效。以开封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合作为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要负责制定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评价的标准,并负责发放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封大学作为实施“1+X”证书制度的一个主体,主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进行工作接洽,推动双方交流互动。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相应的合作机制建立起来,确保了“1+X”证书制度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有效施行。另外,开封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深入合作,共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审定和修改,对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评价机制予以完善,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建立校内国家学分银行

作为国家学分银行机构的分中心,职业院校应集中开通学生的学分银行账户。由职业院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学分银行开户工作,能缩短学生信息认定的流程,节省学生的时间,极大地方便学生。每所学校的教务系统中基本上都存储有学生个人的学习信息。国家学分银行为学校开设管理员账号后,学校将学生个人的学习信息直接导入学分银行平台,即可完成开户。这项工作,学校应安排专人来负责。学生可通过学分银行,自由选择“1+X”证书课程,然后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某一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学分银行可将学历教育系统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培训系统联通起来,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组织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追踪调查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及其在学习方面的真正需求。学生可通过学分银行,认证、存储他们的学习成果。在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这一学分转换系统,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换为同类别、同等级的理论课程学习成绩,实现两个系统的学习成果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6]。

(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为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确保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推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及要求,结合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稳步推进,调动职业院校及企业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的积极性。应深入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促进有关各方的沟通交流,争取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为“1+X”证书制度的持续有效推行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的实行,给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加强教师培训,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同时,大力推进与企业及社会培训评价机构的合作,升级实训基地、改善设施设备条件,对接国家学分银行,为学生开辟更多成长通道,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助力学生成才。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学分职业技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学分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