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在高职针灸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01 09:35陈海燕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针灸课堂教学课堂

余 莹,陈海燕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康复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要求职业院校积极进行教师、教材、教法方面的改革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1][2]。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要以自身为出发点,推动教材、教法的改革。“望闻问切”是临床中医诊断疾病的四条基本途径和四种基本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医统》云:“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把握,有如临床对病患的诊疗。在课堂教学中活用“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手段,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高职针灸课教学实践可证明这一点。

一、“望诊”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主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以获取疾病线索。而教学过程中的“望诊”,主要是指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 “神”“色”“形”“态”(神态、表情、形体、动作)等外在表征[3],来捕捉他们的课堂反馈信息,作为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方式及评估教学效果的依据。在针灸课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即“望诊”。针灸课是中医康复专业的重点课程,主要讲授经络腧穴的分布与定位、针灸功效与主治、针刺与艾灸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对各个系统疾病的处理方法及操作技巧等内容。该课程内容多且琐碎,知识点复杂,理解难度大,学时长,这使得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些学生对针灸课学习会有畏难情绪,而这种情绪会表现在其“神”“色”“形”“态”上。对此,教师单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专业水平还不够,还要善于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与技巧,深入浅出地讲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课堂听讲的定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望诊”是一种观察法。教师需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以便及时掌握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得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不仅要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有效获取他们的课堂反馈信息,而且要通过对优秀同行的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走出自己的课堂,向先进看齐,善于学习。通过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教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多去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吸取经验;多参加业界大咖的经验交流分享会以及学术会议,开阔眼界,因为站得高方能“望”得远。

二、“闻诊”

中医古籍《难经·六十一难》中有言:“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临床中的闻诊,主要是指通过听觉、嗅觉,即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而教学过程中的“闻诊”,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耳听八方”,即多听,来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同时,通过增强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性,来“嗅”出学生课堂发言中的“气味”[4],即透过表面看本质,通过学生发言内容,找到其学习问题的根本所在。在针灸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听讲台下学生发出的声音[5],即“闻诊”。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经络的组成和作用”时,可先分享几则古代医家用针灸治疗疾病的神奇案例,听到学生由衷的赞叹声后,可趁热打铁,讲解针灸发挥作用的经络,介绍经络的组成及分布特点等内容,并尽量细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后面的十二皮部及十五络脉,其内容较多,学习难度加大。若学生发出叹息声,就说明其学习热情有所减弱。这时,教师要调整讲授进度,并增加互动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记忆众多经络循行部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完这一章节后,可留下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听学生述说他们的学习感受,从中了解他们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同时,了解他们共同的学习诉求,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予以满足。另外,“闻诊”之中的“嗅气味”,在教育领域还指教师及时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所教专业的前沿知识,以及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时事热点等,并将其融入课本知识和教学案例,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可将此理解为“闻诊”的另一内涵。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保证不落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永葆活力,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

三、“问诊”

《素问·疏五过论》中有关于“问诊”的描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对问诊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出“十问”。为了方便记忆,还编写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十问歌”。“问诊”,是指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了解所患疾病的情况。临床上,通过问诊可获取大量有关疾病的信息,这对疾病的诊疗意义重大。教学中的“问诊”是指对学生进行提问、反问、追问以及教师自问等。“问诊”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最直接的方法[6],可应用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将所要讲授内容的概要告诉学生,即进行教学预报,或者分享给学生相关的学习视频或教学资料,并让学生撰写观后感、读后感等,或进行问卷调查,以此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学并准确把握所授内容的难易程度。课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追问”可以引发深度思考;“反问”可以制造悬念,树立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提问,亦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及时查漏补缺。课后,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抛出的问题去复习、做思考题,温故而知新;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教师还应善于归纳总结与反思,通过自问来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积极改正,提升专业技能与素养,完善自我,不断进步。

四、“切诊”

在中医学中,“切诊”主要包括触诊及切脉,指的是医者用手触按患者身体病变相关部位及用手指感受其脉象的变化。教学中,虽然没有触法、按法的具体操作,但可以类比思维观之。临床上,是通过“把脉”来进一步诊断,拟定治疗方案;教学中,则是在前面三诊的基础上,给学生“把脉”,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其整体“脉象”表现,制定教学方案[7]。针灸学课程教学中的“把脉”有几个要点:第一,删繁就简,切中要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弱之分,学习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必定有所区别,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而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的时长也是有限的,此时就要求在最后的“把脉”环节删繁就简,找到共性问题,切中要害,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第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共性问题是主要问题、普遍问题,而个性问题也是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就是说,在“把脉”环节决不能一刀切,要重视部分学生甚至是少数学生、个别学生的反馈,重视那些特殊现象,对其进行个性化“诊疗”。要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第三,由表及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切诊”是在望、闻、问三诊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在更深层次上获取疾病线索。基于此,在应用观察、询问、沟通交流等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通、情绪疏导,给予宽慰、鼓励、肯定,这样做更有助于课堂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总之,“切诊”是中医四诊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丰富前面三诊的判断。医者通过整合归纳四诊信息,可作出最终的诊断。在教学中,利用四诊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可制定出下一阶段更完备、更系统的教学方案。

五、结语

在当今“三教”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探索高职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证明,将中医诊断学中“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应用到高职针灸学课程教学中,将古代中医智慧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使二者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多样化课堂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针灸课堂教学课堂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针灸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