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议风药与眩晕*

2021-12-02 04:05张世葳
光明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风邪素问气机

张世葳 李 广

眩晕病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为主症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为脑病科就诊患者中的常见疾病,因本病病因复杂,且常因血压、情绪、睡眠、劳累、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治疗往往较为棘手,临床效果差强人意。中医药对眩晕病的诊断理论认识完备,临床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于眩晕病有了系统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1],上实下虚之证,病位与肝肾关系密切,但脏腑病变也常与心、脾、肺相关。就病因病机而言,笔者认同该病与风、火、痰、虚、瘀密切相关,但在实践中认为与风邪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笔者认为风邪为眩晕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并可挟痰、挟火、挟瘀、挟虚而发为眩晕,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为诸阳之会,易受风邪侵扰而出现眩晕等神经内科病证[2]。

早在《素问·风论》中就对“风”有了系统性认识,认为“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概述了风邪最易侵犯人体,是人体致病最广泛的邪气的病理特点[3]。古人根据治病求于本原则,注重对风邪的治疗[4],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的治法,这条经典原文成为治疗风病的总原则,为后世风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风药是以“味薄质轻、升浮发散”为独特特性的一类传统药物,其功效可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随着风药在眩晕病治疗中逐步得到重视,有关风药的治疗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有了较快进展,并且在临床中清肝、平肝、疏肝、通络、活血、熄风等成为治疗眩晕的常用方法。本文就风药在眩晕病治疗中的有关理论进行具体介绍。

1 风药理论基础及应用

风药四气主升主散,五味属多辛。风药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风加风药”的治则,但未作明确说明风药的含义。至金元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根据“药类法象”理论第一次将“太阳经风药”提出,李东垣继承其学术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在其著作《脾胃论》中认为“如脉弦者,是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论及风药具有行经、通阳等作用[5]。随着风药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笔者也认为现今所论之风药应包括治疗“风邪”和具有“风”性的药物[6]。

1.1 肝风宜疏《黄帝内经》高度阐述了风邪致病的方式、特点及预后,为后世临床诊断风邪所致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将眩晕、昏厥、抽搐、痉挛、震颤等症状突发,具有动摇特性的一类疾病,病因归结于肝与风,而肝的生理功能受到风邪的影响,则易出现化火、化风病变,进而上扰清窍,因风致眩[7],因此临床中对于突然发生的眩晕在治法上往往从肝风着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木受邪,肝病生焉”,因风气通于肝,风生木,肝属木,同求相求,因此肝脏最易受到风邪的侵犯而发病[8]。笔者在临床中认为眩晕的发病与肝有密切关系,常辨证为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肝火上炎证、肝血不足证,分别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熄风、天麻钩藤饮以平肝熄风、龙胆泻肝汤以泻火熄风、酸枣仁汤以和血熄风治疗[9],且常酌加风药以收速效。风药气味轻薄,升散宣泄,善入肝经以助肝胆之用,具开发郁结、条畅肝木、疏达气机的功效,盖因顺行肝木升发之性为基础,顺其性而行其滞,顺其性而调达气机[10]。因此,笔者对于风药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经验,处方中常用野菊花15 g,山羊角10 g,钩藤10 g,地龙10 g以达清热熄风之效;常用天麻15 g,珍珠母30 g,石决明(包煎)30 g,蔓荆子10 g以平肝熄风;常用龟甲(先煎)15 g,鳖甲(先煎)15 g,生地黄30 g,白芍15 g以滋阴熄风;而对于眩晕病久,络脉瘀阻者,常加全蝎10 g,蜈蚣2条,僵蚕10 g,地龙10 g等以搜风通络。因眩晕其病位在脑,宗“高巅之上,惟风药可到”之法,常选柴胡6 g,升麻10 g,葛根 30 g,川芎10 g,防风10 g,白芷10 g取其载药上行以达巅顶之功以止眩,而对于柴胡的药量宜3~6 g为佳,方可达到“启阴交阳”的作用[11]。

1.2 心风宜振眩晕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五脏阴阳气血亏虚易受风邪影响而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可见心阳不振,阳虚寒凝,痹阻心脉,脑失所养而发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曰:“寒淫所胜民病……善悲,时眩仆……病本于心”。说明眩晕发病与心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因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而导致心经受损,则血液运行失常,脑失濡润,发为眩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对于风邪侵袭,痹阻心脉所致眩晕,则常用风药以达活血之功[12],瓜蒌薤白桂枝汤中桂枝即此理也。风药具有走窜升散之性,不仅善于宣畅气机,疏通经络,引药上行,还可直接推动血液运行,从而起到活血化瘀之效[13]。风药引药入心经,益气养血,调和阴阳,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历代医家都很重视风药的运用,普遍认为在活血化瘀药物辨证基础上加入川芎、羌活、防风、秦艽、白芷、藁本、细辛、威灵仙、桂枝、白蒺藜等风药治疗瘀血型眩晕疗效显著,《蠢子医》言:“治病风药断不可少”,盖因于此。王庆国[14]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心阳虚衰,水气上冲之眩晕,疗效亦佳。

1.3 脾风宜健脾主运化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眩晕发病与脾胃生化异常密切相关。脾胃健运失司为眩晕的病机关键,若脾胃运化失常,则气机升降失调,精微物质无法正常化生,水液代谢紊乱,进而可导致痰、饮、瘀、虚等病理产物内生,易生肝、肾、心、肺病变,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形成虚实夹杂的眩晕之候[15],故“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责之于脾功能失常。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耗气伤血。风邪入脾,脾气气机紊乱,脾失健运而生湿、生痰,日久耗气伤血损精,则脾胃功能受损更重,影响全身气机,临床可见脾虚生风,血虚生风,肝阳化风,津亏生风,瘀血生风,痰浊生风等内风证,因此健脾益气,化痰祛湿为治疗风邪犯脾的关键。风药质轻味辛,开泄腠理,宣表透达,升发脾胃阳气,调理三焦气机,从表从里使入侵之邪得解。李东垣在《脾胃论》曰:“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将风药与健脾祛湿益气药同用可谓是对风药临床推广的一大贡献[16]。在临床中羌活、独活、升麻、柴胡、防风、白芷等风药与健脾除湿药相配,补而不滞,可使脾运得健,清阳得升,浊阴自化,湿邪得除,眩晕则愈。马云枝教授[17]在健脾和胃治疗脾虚痰阻之眩晕的基础上,常宗《脾胃论》“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并佐以川芎、白僵蚕、蜈蚣、全蝎、首乌藤等风药以化痰熄风以治其标,常有药专力宏之效。

1.4 肺风宜宣全身血液的运行,赖于心肺的推动和调节,若肺气不调,则血液运行失常,“上气不足”而发为眩晕;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水液布散失司,蕴结为痰饮水湿而发为眩晕[18]。《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可见肺有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肺主气司呼吸,风属气,风与肺气同气相求。风药辛散,多入肺经,宣发肺气,调畅气机,以发挥调气、化饮、祛痰及宣透之效,达到驱邪外出[19]。常见风药生姜、桑叶、连翘、桔梗、升麻、葛根、羌活、独活、桂枝以宣肺疏风,通调水道,则眩晕得解。刘完素认为玄府为气机出入升降之道路和门户,风药轻扬开泄,能开通玄府,一则肺主皮毛,风药可发腠理以解表;二则肺主一身之气,风药可上行下达,沟通内外脏腑,起到宣通脑窍之效[20]。

1.5 肾风宜化眩晕发病本乎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精生髓,若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则发为眩晕;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全赖肾的气化作用,若肾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水泛而为痰,痰浊上犯可致眩晕;肾阳不足,虚阳上膺,脑失所养,亦可发为眩晕;临床中亦可见到虚阳上浮、肾不纳气引起的眩晕。补肾益精药物性甘温厚重,常壅滞气机,临床中适当加入一两味风药,既具通阳之性,亦不伤阴,同时振奋气化以胜湿,又可借其轻扬,则阳气当升则升,激发肾气之气化,使肾阳上蒸,发挥化气利水之功[21];同时还可发挥风药对补肾药物的增效作用,常用的杞菊地黄丸之菊花,金匮肾气丸之桂枝即此理也。夏飞等[22]运用左归饮治疗肾精不足之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眩晕症状和生活质量。《脾胃论》又提出:“肾肝之病同一治,以俱在下焦,非风药引经不可”。风药具有导向作用,最宜做引经之用,盖由风药善上行且走而不守,能有效引导药气直达病位,类似“靶向治疗”的功效,因此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应根据脏腑经络的不同特性酌加脾经之升麻,肺经之蝉蜕,肾经之独活等引药入经,则可疏通肺气,助脾升阳,鼓动肾气,眩晕可缓。

2 风药药理对眩晕病的作用机制

眩晕的发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与脑供血不足,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同时有研究[23]表明与Ca2+超载、血管痉挛、迷路积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亦有关。风药有改善循环和调节凝血机制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川芎[24]、防风[25]、柴胡、羌活、独活等风药可抗凝、抗血栓、扩张血管、减轻血液黏稠、改善血液循环[26]、改善脑局部微循环,有效提高血管通透性,减轻血管痉挛,提升脑皮质血流量,在眩晕疾病中起到较显著功效等。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虫类风药搜风剔络的主要功效表现在抗凝机制方面。天麻、钩藤等风药具有镇惊安神、抗惊厥及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迷走神经兴奋的作用,在眩晕等内风为主的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可见其良好的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等作用。同时羌活、独活、防己等风药力在祛风胜湿,具有祛除内毒素、减轻局部水肿状态等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迷路积水[27]。

3 现代医家对风药治疗眩晕病的认识

刘志明教授[28]临床应用风药经验丰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加风药,常取得满意疗效。具体辨证如下。肝气郁结之眩晕方选逍遥散加蔓荆子、荷叶、蝉蜕,且认为使用柴、胡薄荷二药的剂量宜小不宜大,量大则不能为功;肝阳上亢之眩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风药杭菊花、白芍;肝火炽盛之眩晕常用自拟泻肝汤加升麻、桑叶、薄荷等清轻宣散之风药。李士懋教授[29]认为肝风是眩晕的主要病机,治疗中善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蜕等虫类药熄风解痉,龙骨、牡蛎、龟甲等平肝熄风。颜德馨教授用益气聪明汤治疗眩晕气虚清阳不升证,效果明显。益气聪明汤由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甘草组成,方中风药葛根、升麻、蔓荆子三药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则眩晕治疗屡用屡验[30]。

4 验案举例

李某,男,45岁。2019年10月16初诊。自诉间断头晕5个月,加重3 d患者5个月前与爱人吵架后出现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头晕随体位改变加重,既往考虑耳石症对症治疗后减轻,头晕遇劳或情绪波动时仍复发。3 d前头晕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无耳鸣,头晕与体位无关,为求治疗来诊。查体:血压130/80 mm Hg,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精神差,言语清晰流利,高级智能正常,无眼震,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余查体未见异常。行查头颅MRI+MRA示未见异常,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风痰上扰证,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白蒺藜、葛根,并嘱其规律作息,清淡饮食。二诊(2019年10月23日)诉头晕好转,加蔓荆子7剂而愈。2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5 小结

总之,眩晕病的发病以五脏为根本,以风邪为发病基础,治疗当以祛风之法贯穿始终。风药在眩晕的治疗中运用非常灵活而广泛,随证运用发挥其祛风、行气、活血、通络、增效、引经等功用,且用量不宜过多过大,方能提纲挈领、切中病机,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风邪素问气机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便携电子打气机
玲珑欢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