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研究*

2021-12-02 08:09王平英甘肃兰州市西固区新城学区
教书育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媒介德育资源

王平英 (甘肃兰州市西固区新城学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学科基本理念是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塑造崇高的思想道德及审美情趣,作用于健全人格的塑造与良好个性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资源型整合模式

所谓资源,泛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德育要素,但由于“语文教育”和“德育”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语文资源与德育资源不能直接进行整合,否则所形成的关系容易显得突兀、僵化,应通过教学资源颗粒化处理,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根据《语文标准》对于教学资源的阐述,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的定义:其一,语文学习资源及实践机会是广泛的,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祖国语言文字”,广大小学生在未接触学校教育之前已经通过“语言习得”方式掌握了“听和说”基础,“读和写”属于对语文课程资源理解、掌握的进一步深化;其二,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开发应与课程资源保持匹配,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尤其互联网科技的进步,造就了全新的语文教学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语文课程资源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开发新资源以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是应有之义;以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为参照,德育资源同样具有广泛的来源与创新的动机,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美德、良好家风等,以及“网络道德”“社会新风尚”等,均与小学语文德育资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借助多元化资源,实现与德育的有效整合。首先,扩充语文教学资源,这是将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如“景观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局限、走近荷塘观察,这样一来灌输式教学就演变为探究式教学,如“绘画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画笔、参考课文《荷花》的描写,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图像;其次,引入针对性的德育资源,如中国古典文学视域下的“荷花意象”,具有“洁身自好”“清风正气”的意蕴,基于观察和描绘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握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形态特点,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韵,将“高风亮节”“纯洁坚贞”等良好道德品质传递给小学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整个过程,随着资源种类、数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二、媒介型整合模式

顾名思义,所谓“媒介型整合”就是充分利用教育媒介的张力,赋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大的开展空间,为德育实现创造条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工具能够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应,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联合机制,进一步强化“家校联合”的教育协同作用,这也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线上+线下”媒体型整合模式,互联网工具主要发挥收集功能,减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例如,将《赵州桥》一课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现实中无法保证学生真正去过“赵州桥”,可以通过线上媒介(如官方网站、纪录片视频等)了解相关知识,在线下让学生通过习作、做手工模型等方式,把想象变成现实,教师也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关于赵州桥的畅想”主题作文竞赛,或者“创新后的赵州桥”模型制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萌生民族自豪感,强化对祖国传统文化、科技的认同。

基于“课内+课外”媒介型整合模式,互联网工具主要发挥桥梁作用,旨在强化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联系,强化“家校联合”教育模式在德育方面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中,除了按照教材要求,展开学生之间的探讨、合作、交流之外,还可以借助微信、QQ 等新媒体工具,将活动对象扩展到家庭教育中,邀请学生家长作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象,按照“亲子模式”设计一份电子海报,将家庭日常生活中有关保护环境的做法、建议等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中,既能够实现“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等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良好家风传递创造机会。当然,媒介型整合的基础虽然是“媒介”,但对媒介种类、形式并不需要做过多限制,除了互联网媒体之外,组织小学生作为“小小志愿者”参加社会宣传活动,或者通过诗歌朗诵、作文等比赛媒介,也可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整合效果。

三、场景型整合模式

鉴于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模式”这一事实,限制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空间、时间,即相当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校内及课内展开的,场景型整合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场景,泛指为凸显某一德育目标而设计的场地情境,它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情感带入、心灵共鸣。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微课视频、语言描述、道具扮演等形式,让小学生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在演绎“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体验“将相和”的内涵及意义。进一步将这种场景扩大化,模拟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争议,同样采用“负荆请罪”的演绎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合作型整合模式

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基于合作型整合模式,既可以有效保障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也能够促成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形成,有利于小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他人、信赖他人、诚信待人的意义。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演讲”为例,合作型整合模式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划分三个步骤:分工、协作、演绎,每个步骤下都可以实施德育。首先,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避免任何一名学生被排除在集体之外,以突出“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的德育主旨。合理分工的前提是完成“班级分组”,基于德育深度整合考虑,教师需要综合各组学生性格、能力、兴趣等,确保既有特长、能够实现彼此互补,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严重分歧和冲突。进一步结合“演讲”任务,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结合推荐、自荐方式),负责任务布置和协调其他同学,例如“探讨环节”,由组长主持演讲话题的筛选讨论(科学主题、读书主题、健康饮食主题、家乡新貌主题等),如有不同意见需要给出合理的意见、建议,最终通过公平公正的投票方式确定。其次,相互协作、制定计划,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贡献”,在确定演讲主题之后,按照确定的分工,同时展开资料收集、演讲稿撰写、口语练习等,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强化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各组学生进行“竞争”,竞争是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方式,避免合作型整合止步于“分组分工”阶段,而后期大部分任务分摊到少数学生身上。这一步骤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过程性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鼓励学生对他人、对团队展开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团队的成功除了合作精神外,还要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如果学生能够自动完成身份角色定位、转变,也就意味着德育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成效。再次,生动演绎、分享成功,班级演讲活动背景下,各个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内部是合作关系,在完成这一轮演绎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间的演讲比赛,全面升华“合作型整合模式”的价值。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展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小学语文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媒介德育资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给资源分分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资源回收
书,最优雅的媒介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