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2021-12-02 08:09段小年甘肃静宁县第二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体育课德育

段小年 (甘肃静宁县第二中学)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改善学生的生理素质,更要关注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但是,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和授课内容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体育教师将教学重点也主要放在运动技能素质的提高上,与德育和行为素质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限制了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情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将行为习惯的养成纳入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并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安全行为、身体姿态、纪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卫生文明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体育课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对体育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忽略了体育课程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教师、家长方面的客观因素,需要结合教育需要开展具体分析。

(一)学校因素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面临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习时间非常紧张,而很多学校又过于看重升学率,所以在体育课程的学时安排上非常少,有的在高三年级甚至没有体育课。即便有少量的体育课,也主要是让学生放松学习上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和评价策略。

(二)家长因素

对于高中生的家长来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所以关注度也主要放在学业成绩上,而对于学生体育课的学习是忽视的,大多认为体育课就是玩乐和放松,时间长了反而是浪费时间,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所以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缺乏必要的关注,有的家长甚至不认同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观点。

(三)学生因素

受学校和父母观念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将个人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高考考试科目上,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生甚至有意逃避体育课,尤其是当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的兴趣偏好时,学生更是缺乏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不能在体育课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对于暴露出的行为素质缺陷也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在高中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渠道,所以应当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将行为素质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通常是安排在户外开展,处于开放性的环境,同时,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体育项目内容和体育器材,如果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或者不规范使用体育器材,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安全是体育教学的第一要务,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出现意外必然会影响个人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能促使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首先,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与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安全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提高重视,增强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指导个人的安全行为。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保护自己,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动作,行为习惯会降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受伤的可能性。再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注意保护他人,尤其是在一些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控制好自身的运动情绪和动作幅度,不能做出损伤他人的动作和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行为冲突。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坐立行走习惯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的站姿、坐姿以及行走姿态都不够准确,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体态美,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审美观念的增强而影响个人的心理成熟与自信心的提升,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坐立行走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出现的身体姿态上的不足要及时提出并给予纠正,进而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保持正确的坐立行走的姿态,乃至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不正确姿态对身体生长的不良影响。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专门的坐姿训练、走姿训练,进而对学生坐立行走的习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习惯

很多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比较差,尤其在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中表现的比较明显,这对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以及工作岗位都是不利的。而在高中体育的教学项目中,很多都会涉及竞技规则等方面的内容,体育教师可以将纪律规则教育有效融入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高中体育的篮球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队伍的集合和解散要听口令;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三对三”“五对五”等以赛代练的篮球竞赛活动,并在其中渗透篮球运动的具体规则,让学生对纪律规则的重要性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引导学生在其他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养成严于律己、遵守纪律以及社会规则的良好习惯。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习惯

现在的高中生群体中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为人处世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则是缺乏相应的团队合作意识,乃至限制了个人交际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的发展,延伸到社会上也容易被孤立。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集体性项目,需要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和配合,共同获得比赛的胜利,这对于学生团队合作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高中足球项目的教学中,足球比赛是11 个人的团队合作运动,每个人在球场上都会占据一个位置,承担一定的职责,但同时又必须做好与他人之间的协同配合,有时甚至需要与队友进行交叉换位,彼此之间只有形成团队配合上的默契与主动,懂得尊重队友、欣赏队友,才能为获取团队胜利奠定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足球团队比赛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习惯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习惯以及团队精神等德育素质的培养。

(五)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明卫生习惯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活动都是在课外举行,是教师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的有利契机。例如,在体育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洗手,保持好个人的卫生;对于课后的体育器材,要及时归还并摆放整齐,课堂内外不允许随意损害、弄脏体育器材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其融入体育课的相关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

总之,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学需要强化德育的导向功能,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完善学生的德育素质。对此,高中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应该积极关注体育课堂上教育对象的行为表现,借助体育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来纠正和完善学生的行为素质,加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体育课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中国德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体育课上的“意外”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体育课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