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医带医路”医养康路径研究

2021-12-02 09:08黄思思丁思渝邱子烨杨海龙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医疗

黄思思 丁思渝 邱子烨 刘 宇 杨海龙

(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医养康是新时代发展医养的核心要义。致力于维持老年人身体功能和日常活动, 并且医养康养结合型服务是以长期照护服务为第一基要,对于开展预防保健等工作,医养康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中心提供整合性服务,从而在新形势的社会下促进老年人健康。

1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 “医带医路”医养康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贫困地区医疗问题的关键点。因此,发展农村“医带医路”医养康服务模式是有必要的。通过建设医疗设施和服务来推动农村医养康之路,解决贫困地区和红色地区的医疗问题,实现医疗发达带动经济发展。随着分级诊治和医疗体系的稳步实施和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下,医养康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农村公共健康差,养老和保障困境等。从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内容可见,目前还要积极探索一种结合新时期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并适应当地农村特色的“医带医路”模式.目前要积极探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适应农村特点的“医带医路”模式,推进养老服务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及其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服务模式等,分担农村文化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的重担。由此可见,要切实贯彻落实“医带医路”工作,应充分利用农村地理优势和环境等优势,大力研究,着手规划养老产业的发展战略计划,开发地区农村养康项目。现如今国家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更利于服务于医养康志愿者开展活动,带领组织群众贯彻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概念。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可节约政府的财政资源,更利于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为农村提供更优惠的基础医疗保障,并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准,带动当地部分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通过大力整合各项养老资源,以乡镇为中心,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各级政府建立服务功能全面的与医疗保障相结合的养老平台,配合当地地区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和地方农村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各地区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拓展线下参与公益活动,缓解当地医疗、养老压力。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 “医带医路”医养康中存在的问题

自中国人口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家庭成员人数随之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对人们来说是沉重的负担。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急剧流失,相比城镇养老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2.1 农村公共卫生差

由于农村环境恶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老人承担着青壮年的劳动力,繁重的农活和照看孙辈几乎压垮了老人的身体,同时身体器官各种衰弱,饭菜缺乏营养,相比于城市的良好环境,更容易导致老年人患慢性疾病。 农村医疗系统尚不完备,更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大多数医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且不具备相应的上岗资质证明,对病情无诊断和医治能力,可能造成误诊,致使病人恢复速度慢,甚至病情加重。此外,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民的知识水平不足,农村仍然流传许多偏方用于治疗疾病,不信任现代化医学,甚至部分人使用偏方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缺少专业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差,无人大范围普及健康知识,农村没有预防传染病措施和意识,所以农村易爆发大范围传染疾病。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基础设备短缺,造成农村卫生恶性循环,无条件去医治较为复杂的症状,无法满足部分病人的刚需,所以病人更倾向于去城市大型医院进行治疗,而相对应的路费、医药费、生活费等各种开销是大部分病人无法承受的。以此政府要逐步协调城乡医疗资源分配,完善农村基本医疗系统,配备基础设施,增加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是首要问题之一。

2.2 养老与保障困境

由于发展速度落后,农村收入低,用于医护方面的资金少,除去国家补贴外,大部分家庭依旧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少数地方甚至未建设基本的医保体系,能提供的条件有限,无法为患病的老人制造良好的环境进行治疗和养护,且因老年人剩余寿命不长,多数都会选择放弃治疗,忍受病痛。随着城镇化的推展,社会不断地进步,乡村中大量的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工作,与家中联系逐渐减弱,而那些孤寡老人仍然留守家乡,其中孤寡老人和重大疾病伤残老人则更像是被时代遗忘的一群人,伤病无法得到及时医治,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符合现状。还有一些原因如进城的青壮年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工资仅能维系家庭日常开销,对于养老有心无力。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医疗十分看重,调整策略,加强对农村医疗设备的投资,进而提升农村医疗水平,但由于农村范围大,病人基数多,因而见效速度满,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2.3 线上医疗接受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急剧流失,村里大都是留守老人与儿童,这部分人很少有机会能接触互联网并且学习相关知识,而目前医疗服务大趋势则是进行线上医疗服务,这对在农村开展线上医疗活动会有一定困难。老年人容易受传统观念影响,依赖一些老旧的医疗手段,不能全面接受现代化医疗设备,缺乏病理知识,甚至抗拒就医,不信任西医,而家里人也没有医养的意识,大部分人只养不医,认为将老人送去医疗机构养护是不孝的行为,线上医疗则是骗钱的手段,相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更是如此。同时,硬件设施缺失也是困难之一,老年人大部分未拥有智能手机,且部分乡村未安装网络设备,无法连接互联网,这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如若医养模式全新改革,则需要大量的相关人员进行互联网和医疗方面知识的科普,且解决网络难题,后续才能接上网络宣传和线上医疗。

3 乡村振兴旨景背景下的农村的路径

人大代表在2020年“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建议。建议指出,为了优化农村养老系统,探索农村特点的居家养老新模式是一重要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建立”医带医路”下医养康相结合的全新养老服务模式,改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因此,发展农村”医带医路”医养康服务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来实现这种医养康服务模式。

3.1 加快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政府的重中之重,这是解决中国农村老龄化的实际问题的关键,对于减轻中国农村养老负担很有必要。着手解决农村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农村家庭养老负担重等问题。《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会有0.8亿人口进入城镇,中国农村也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还根据不同老人不同的身体情况,实施了老年人医养补贴政策,对于符合以上条件的老年人可以纳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享受最低保障及最低范畴。此外,政府也对医疗机构内的养老服务供给进行了大量补贴。与此同时,加快发展做好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主义福利、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新型农业农村经济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教育医疗救助等。在完成订制了城镇社会的保障制度框架后,还需要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另外国家还需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以大力引导和支持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此解决农民医疗养老等问题。

3.2 整合各项养老资源,使养老服务多元化

国家应该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为前提,为老人提供多元化“医”“养”“护”相结合的养老综合照料服务。政府还应充分利用区位和环境等优势,成立专家组以实现科学探究,制定确切的养老产业的发展战略计划,整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医疗及养老资源,根据老人需求制定不同梯度、不同护理程度的服务体系,统筹兼顾,快速推进养老服务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应依据社会养老的实际情况,探寻最适宜的大力推广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完善养老产业链,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全新养老服务模式,满足群众的多方面多元化需求。而在服务质量和评价体系上,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快统一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产品的开发等方式,并加强对社会各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设施的监管,尽量使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3.3 面对农村医养康缺口,积极提高供给机构质量

根据有效文件统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老龄人数将超过3亿人。并且随着国家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和严峻。截止目前为止,在农村的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极其单一,医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此外,供给性结构也极其单一,对于老年人在供给方面质量不高。中国大部分人口都是进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很难满足农村医养康的发展。在农村医养康方面,也存在许多的缺口,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滞留在农村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人数较多,无法担起传统养老模式的重担,许多农民在面对看病大病、重病时,依旧面临强大的经济压力。

4 结语

本次“医带医路”医养康服务,应要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医带医路”医养康工作。首先应该加快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其次,整合各项养老资源,使养老服务多元化,明确带领组织群众贯彻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概念。解决大部分的农村医疗问题,减少重复检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不断完善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探索适应现代化的新养老服务模式,分担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重担。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医疗
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