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2021-12-02 09:08王录仁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利工程土壤

王录仁

(大禹节水(酒泉)有限公司,甘肃 酒泉 735000)

水利工程是民生基础设施,但是在近些年的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不仅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恢复,同时也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的浪费。基于此,一定要直面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1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水土流失问题特征分析

就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来看,非常容易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结构产生影响。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从而对施工区域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甚至还可能因为水土流失诱发严重的次生自然灾害。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削弱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一定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措施。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都具有以下几类特征:

呈点状和线状分布的水土流失。这种分布方式的水土流失方式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水利灌溉工程和水资源输送沟渠工程的两侧,经常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外,由于水利工程沟渠的施工长度较长,跨度经常超过10公里,由此给后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而呈点式的水土流失问题常发生于一些地质结构相对复杂的山地或者丘陵地带,在这些该区域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对原有地表的植被进行破坏,从而造成了呈点状分别的水土流失区域。一般情况下,呈点状分布的水土流失区域,往往开始集中在某一个点,随着时间的增加,点状面积也会不断扩大。

除此之外,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还会导致工程地表植被严重破坏,难以修复。水利工程项目本身的占地面积就比较大,且水利工程项目具有长期性,由此导致对土壤造成了长时间的侵占。此外,在修筑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导致地表土壤结块硬化,导致土壤的生态性大幅降低,不再具有植物生长的能力。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到的混凝土材料、骨料等还会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进而加重土壤的自我生态恢复功能。

同时,由于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种类繁多,不同性质的水利工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施工区域产生水土流失。我国是一个地质水文情况相对复杂的国家,很多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期都要开展实地勘察工作,同时要根据施工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由此也增加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复杂性。此外,如果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严重的还会诱发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以上问题的存在都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范治理工作带来的一定的困难。

此外,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时间较长,且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由此会产生大量的渣土。就目前的施工条例来看,还没有针对渣土存放制定专门的条款。但是如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没有做好渣土的处理工作,极有可能会对施工区域的水土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施工单位在挖掘土方的过程中,会对土体本身的结构产生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土体变得松散,即便施工后回填,也很难让土体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从而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

最后,结合大量的分析可知,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数水土流失都集中在施工初期阶段。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都需要针对施工区域进行“三通一平以及土地平整工作。同时,也会针对地基进行开挖,由此增加了施工区域土体的不稳定性。施工区域土体不稳定性的增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2 高质量的生态修复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目前最为高效的方式就是根据水土流失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提升水土的稳定性来降低水土流失概率。高质量的生态修复工作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生态产生的破坏,从而充分节约成本。

综合来看,生态修复工作具有以下优势:第一,高质量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保持水土,通过阶段性的生态修复工作后,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定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从而合理控制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本质是造福于民,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类综合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如果水土流失率过高,还可能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鉴于此,科学高效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手段,不仅可以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同时也可以间接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3.1 加强对表层种植土的保护工作,做好土壤资源修复工作

在开展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土壤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土壤的质量和数量不仅会直接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同时也对后期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会直接将施工土渣进行回填,并没有做好前期的处理工作,由此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基于此,为了保障土壤的肥力以及后期的植被生态修复重建工作,一定要做好施工渣土的前期除了工作,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回填。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表层种植土的收集和存储工作。

3.2 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尽量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为了有效缓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现象,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手段。举例来说,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扰动面上的地表植物被破坏后很难再次恢复。基于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严格根据施工征地红线进行施工,不能随意进行线外施工。同时,施工扰动面应该避开植被良好覆盖区,从而提高植物的存活概率。

3.3 做好后期的退耕还林工作和生态修复宣传工作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水土流失控制的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当前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都深刻认识到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退耕还林措施和政策,并对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追踪。经过分析后发现,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核心原因。基于此,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一定要严格规范水利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并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做好植被种植覆盖工作,充分降低水土流失效率,提高生态修复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态修复质量,不能仅仅制作好修复工作,还要采取宣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降低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4 做好水土流失区域针对性治理工作

结合前文可知,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区域有线状和点状区域。为了缓解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可以根据水土流失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案。举例来说,在针对线状水土流失区域,可以在施工沟槽的两侧种植上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并做好覆盖工作。而针对点状水土流失现象,可以在水土流失区域表层种植一些被子类植物。此外,针对雨水冲刷量较大且土壤被严重侵蚀的区域,还要采取综合生态治理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虽然是利民工程,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而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鉴于此,在针对由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多应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要求施工人员不仅要根据施工区域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同时也要做好水土流失问题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做好宣传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水利水电水利工程土壤
水利水电工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节能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土壤
小型无人机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探讨
水利工程监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