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导向和路径

2021-12-02 15:19
关键词:深度马克思主义思政

叶 静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现实课题。深度教学是一种侧重于深度学习的理解性教学,旨在提高学习者思维活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基础教学领域广泛运用,却很少在高等教育领域被提及。以深度教学理念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扬弃了以往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传授和简单记忆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意义、价值维度和思维方式的深层次追问,使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更加具有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思政课深度教学适应了当前思政课全面而深刻理论教育的需要,是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本质内涵

深度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侧重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记忆性、机械性教学而言,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既强调学科知识教学,又强调思维方法、思想情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1]深度教学“不再仅仅把知识作为教学的对象,而是把学生作为教学和促进的对象,教学过程切实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当前多数学者认为深度教学“深在学生参与,倡导主动、积极;深在课程内容,倡导知其所以然;深在学习任务,倡导挑战性、髙投入;深在学习过程,倡导问题解决、知识运用与创新;深在学习结果走向批判、创造等高阶思维,或整合认知与非认知的割裂,发展情感、价值观或追寻意义”[3]。深度教学即结构化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自主迁移,通过问题解决,满足复杂情境的挑战与需要,建构个人知识,生成素养或高阶思维的过程。[4]

所谓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学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和本质规定。但纵观学者对深度教学的宏观探索,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教师根据思政课学科的内在结构、基本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学科的立场和价值的高度去审视和把握思政课学习的意义,旨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透过局部把握整体、透过事实把握价值、透过历史把握现实,以深化青年学生的理论认知和思想引领。二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渗透力和理论说服力,提高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旨在利用富含高阶思维量的逻辑教学、系统教学和深化教学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打破学生因为考查测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和课堂学习形成浅层化认知,在实现内化于心的同时,以综合立场、观点、方法等素养要素来实现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深度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深度教学是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孵化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宏观层面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论述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不可回避的是,微观实践层面还亟须探索使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此时,深度教学就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首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承担着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使命。为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深度教学理念实现知识运用释放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思维养成,以辩证的思维、发展的视角、全面的观点来解决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首先,思政课深度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在政治方向、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水平。当下,特别要注重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的引领,使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生中形成真正情感态度认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思想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其次,深度教学是改变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过于注重形式和技术手段使思政课停留于表面性与肤浅性的重要方式,加强思政课深度教学的意义在于突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特征,以推动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深刻理解及应用。再次,深度教学是对思政课所蕴含的逻辑与根据、思想与方法、意义与价值进行教育引导,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渗透力和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要将思政课程知识的内在思想结构和深层内涵彻底化,用彻底的思想理论和真理的强大理论说服和引导学生,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度统一,使学生理性认识自己、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之间的关系,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社会现实、提升政治素养、涵养家国情怀和培育使命担当。

2.深度教学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堂革命的“催化剂”。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素养落地,即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审视教学变革。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路径,我们应直面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现状,即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凸显浅表性倾向,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技术凸显机械性的特征。此外,在实际授课中教师生搬硬套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还较为常见,面对所涉及问题仅限于教科书式的解答,无法进行深度剖析;在处理教材时,常常表现为粗线条式和囫囵吞枣式,将思政课知识的理性论证过多地作感性化处理,以网络化、感性化的语言代替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理论逻辑推演方法的训练,忽视学科背后的深层意义,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构建深度思政教学课堂,优化思政课堂教学设计,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就是要回归教学的本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性与育人性的统一。

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遵循高校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和规律,坚持价值引领,有序安排思政课教学要素,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和主线,将既独立又有关联的问题贯穿起来,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创新教学设计,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其次,在深化教学内容上,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背后的深层次的价值意蕴、情感要素和德性涵养,注重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思政课由知识性传递转变为价值性传递,实现思政课程内容的厚重性。最后,在创新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学可采取议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深度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斗争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深度教学要在加强教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掌握知识运用策略与方法,对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反思。

3.深度教学是回应化解大学生思想疑难困惑的“金钥匙”。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例如:西方社会思潮以文化交流融合为契机,披着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的外衣,以解构和颠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伺机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深刻,诱发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都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深度教学的重点是破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想困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触类旁通,切实领悟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背后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价值导向。

除此以外,教师必须对大学生的人生疑难困惑问题如新时代为什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选择“佛系人生”有何不可、人为何而活等作出深层次解答,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树立思政课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的价值与权威。深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识破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以时代新人的态度和立场有力回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和羁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把“金钥匙”去解锁社会问题、社会思潮,以深厚的知识涵养和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思维,辨析和化解思想困惑和生活疑难,推动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流价值观认同。

三、推动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四维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6]330高校思政课要顺应历史与时代之变,直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视野,积极推进思政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四个维度的创新与变革,实现思政课深度教学。

1.理念维度:以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促进深度教学。有深度的教学,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6]331思政课深度教学要求教师聚焦时代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在批判与反思中摆正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法,使大学生的理论疑难和实践困惑在追问与解问中实现认识的飞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329这就要求思政课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促进深度教学,紧扣现实问题,在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思想引领,高效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捕捉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性问题以及社会舆情等触碰着学生的心灵。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反腐倡廉、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就业民生、医疗保障等诸多方面问题,凸显着社会深层次矛盾。要将此类问题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和桥梁,有效地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社会矛盾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要在顺应教育环境、教材内容、教学对象之变的基础上寻找贯穿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长久性的问题,以便学生能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中央财经大学思政课采取“问题链”教学法,以热点、难点话题为起点,将一个个社会热点问题链条化,层层递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政课学习热情,思政课教学效果显著。

二是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困惑性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无法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了? 面对此类问题,教师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以学术理论为支撑,以较高的专业素养直面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与困惑,给学生以明确的回答和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作出了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等重要抉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马克思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等特征,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真理。忘记马克思主义、淡化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及时澄清和科学解答大学生遇到的思想疑难和理论困惑,是有效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方法。

三是选取具国际社会前沿、延伸性的问题。比如, 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坚持集体主义;再如,为何国外社会思潮中民主社会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高校中流传甚广,逆全球化、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难点、焦点问题, 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些思潮的内容、本质、具体表现形式等,向学生揭示出它们的错误、片面所在,使学生在辨析多种社会思潮中理解、认同、信服并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7]高校思政课教学以问题驱动串起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理性思考,才能凸显实效性,增强针对性,避免理论教学的空洞化,更好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解释力和实践性。以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来促进思政课深度教学,就是要把教学内容与历史发展、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对理论问题与社会发展矛盾问题的深度思考,让他们真正懂得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提高青年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维度:以深刻系统的教学内容促进深度教学。“深度教学主张从‘知识点’教学走向‘知识结构’,教学学科思想蕴含在结构化、关联性的知识体系之中。”[3]知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挖掘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思维方式的深层意蕴。深刻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从总体上规定了思政课的教学范围、教学性质,蕴含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高校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内容体系。[6]330-331为此,教师要注重在深刻把握思政学科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逻辑体系及内在联系,以系统专业的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深度教学。

“原理”课教学,要以读马列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为重要内容。研读经典著作是“原理”课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和本源,洞察经典原理,与经典对话,夯实理论根基是教学的主要任务。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原理”课教学,不仅要讲原理的本身,还要讲原理的出处来源、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和提出过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以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为线索,回溯欧洲历史文化,增强原理的历史性、理论性,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与发展,以彻底的学理分析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改造世界的学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5]将研读马列经典融入“原理”课深度教学,则可以通过基本原理、具体内涵、精神实质讲授,使学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发展,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特别是让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8]。将读经典、悟原理融入思政课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经典意识、掌握经典原理,是改变过去对思政课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教学方式的重要创新。

“概论”课教学,要以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应把广阔的视野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下特别是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所谓“进头脑”,即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学习,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一科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通过把握国际国内大势,解答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国内外形势的最新理论。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科学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最好回应。通过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抱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对于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举措所取得的成效有系统的认识、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走势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从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纲要”课教学,要以学习“四史”为重要内容。教师要将中国近现代史置于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当中,揭示出中国近现代史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9]将“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程体系,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史即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新中国史即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改革开放史即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现实方位与伟大贡献的历史。通过“四史”的深度学习,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和规律,帮助学生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提升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只有将“史实”与“史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教学才能实现深度理解和深度反思。[10]通过对“四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唯物史观解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及思想的承继与赓续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从而坚定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道路的深度认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思修”课教学,以认清自我与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内容。“思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道德法制等思想和实践方面的困惑,教师要从学术研究和社会典型切入知识点,强化大学生理论教育、政治引导和实践养成。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选择的导向性,引导大学生摆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和理论视野,牢固树立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肩负的责任,主动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的青春梦、成才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形策”课教学,以了解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国家大政方针为重要内容。“形策”课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课程,主要结合国内外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把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贯穿全教学过程。教师要重点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方针政策,阐明党和政府的基本原则、立场,剖析形势变化的规律和动因,使学生在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在舆论风暴中学会冷静判断、理性思考,增强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形策”课不仅是传递政策,更重要的是传递方法和思想,不仅要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要领悟党制定各项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

3.方法维度:以启迪思维的教学方式促进深度教学。所谓启迪思维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与“学”上都要有批判性思维和斗争性思维,这种批判表现为理论的批判,这种斗争表现为与错误的社会思潮作斗争。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得益于永不终止的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感悟、对问题本质的精准把握、对思考的充分挖掘和对理论的深入剖析。思政课作为一门集知识性与价值性、政治性与学理性于一体的课程,其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也必然集批判性与斗争性于一体。

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深度教学。古希腊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使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中外名言一致表明: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同等重要,教与学是一种思维批判的过程。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靠“记问之学”不能满足学习要求,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批判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的历史,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继承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与鲍威尔、蒲鲁东、魏特林这样曾经同路人的联合与思想交锋中一次次为马克思主义正名。深度教学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所学内容的批判性利用,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批判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僵化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深度教学的重要任务,向学生提供多维视角,即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比较、批判,使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是培养学生的斗争性思维促进深度教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确立并且具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就是由于马克思及其后继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精神在有力支撑。恩格斯曾指出,斗争是马克思的生命要素。青年马克思受到普鲁士政府的驱逐,从布鲁塞尔流亡到巴黎再流亡到伦敦,却从未放弃理论的斗争,他们宣传并捍卫无产阶级运动,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就是一部充满斗争的历史,正是因为马克思的斗争精神才有了不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也是一部不断斗争的历史,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人苦苦探求民族救亡道路,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的顽强斗争。当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这个时代之问,是我们新的历史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11]思政课深度教学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延续马克思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同社会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理论思潮和观点旗帜鲜明地做斗争,褒良贬劣。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的复杂性和“四种危险”的严峻性,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与各种损害党的形象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要使学生真正明白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没有这种精神的延续,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目标维度:以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促进深度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6]329思政课作为一门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性和不可质疑的学理性的课程,是新时代传播意识形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键课程,要将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必须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和奋斗精神的培育和锻造上下功夫,筑牢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增创成才之基。

一是将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深度教学。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其理想信念坚定与否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教师要将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思政课深度教学,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故事,深刻阐述坚定理想信念的重大意义。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深度教学,要教育引导学生直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辩证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不能因短期的社会矛盾, 去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保持个人定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中,善于从国家历史、现实成就、国际比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是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深度教学。爱国主义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担当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2]当今世界局势复杂、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提高民族情感、树立为国家民族奋斗志向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底色和内涵,教师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国家和民族真正热爱的理性表达;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国家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增强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从心底强化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尊严,将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转化为奋进报国行。

三是将加强道德修养融入深度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13]思政课是培养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着力在品德修养的知、情、意、行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思维、激发道德情感、稳固道德意志、提升道德行为践履。将加强道德修养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克服将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知识化的倾向,改变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使道德修养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使其自觉生成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与人格,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始终能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为指引,做到表里如一。

四是将培养奋斗精神融入深度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奋斗精神,并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14]。奋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实现更好的自己的人生选择,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思政课教师要将培养奋斗精神放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讲深讲透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奋斗精神财富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奋斗精神内涵,激发的奋斗意识,练成奋斗本领。奋斗精神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我人生理想的实现,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国家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只有将培养奋斗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在新时代改革发展中浇铸不竭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深度马克思主义思政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