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家化角色形象及特征研究

2021-12-02 15:19
关键词:专家辅导员职业

师 海 荣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辅导员专家化是辅导员岗位的新要求[1],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2],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长久之计,是提升大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现实之需,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之策[3]。因此学界对高校辅导员专家化研究颇多,主要集中于辅导员专家化的概念范畴、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等方面。目前辅导员专家化概念范畴更侧重于达到专家化目标应然状态的阐释[1-2,4-5],如辅导员专家化指在职业化、专业化相对完善的基础上,能熟练处理学生事务,而且在某一领域开展研究并有所建树,成为学者型的辅导员[2];或者较长时间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被培养成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入研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深厚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术带头人[5]。学界关于专家化重要意义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教育事业发展角度[5]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角度[6],也有微观层面的学生发展角度和辅导员发展角度[4]。专家化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涉及到当前社会大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和辅导员个人因素等[7];解决路径有政府部门层面[5-6]、学校层面[1,8]、辅导员个人层面[9-10]等。

纵观学界理论成果,辅导员专家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并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问题虽相对集中,但有关辅导员专家化角色形象及特征研究较少;二是侧重从宏观、中观视角看待辅导员专家化问题,从个体微观层面进行研究的较少;三是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较多,质性研究相对较少。此外,辅导员专家化建设实践在高校依然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清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2019年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为个案,采用质性文本研究的方法,从个体微观层面,以鲜活的案例来多维度探究辅导员专家化的角色形象及其特征,并对辅导员专家化角色形象的逻辑生成、异质性及对专家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研究设计

1.个案选择与资料来源。本研究以全国首届10位“最美”辅导员为个案,他们不但是我国专家型辅导员的优秀代表,是全国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而且是辅导员群体最独特且为人熟知的案例,由中宣部、教育部从历届在岗辅导员年度人物中遴选出来,旨在为全国辅导员树立新时期的学习典范。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的先进事迹;二是当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个人事迹(表1)。上述资料均经过系统化的规范程序才对外发布,其影响力和公信力较高,而且事迹材料涵盖了辅导员的工作事务,高度概括了其个人情况和工作特色。

2.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最早应用在传播学领域,分为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两种类别,本文主要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由研究者通过阅读收集的资料信息,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依靠主观的感受理解、逻辑分析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本质,其优点在于关注样本的典型代表性,通过分析文本来归纳有效的类目并呈现共性的意义。[11]

二、研究结果

通过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先进事迹和当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的质性文本分析,辅导员专家化角色形象浮现三个维度:工作形象、个体形象、群体形象,本研究对上述三个维度进行高校辅导员专家化角色形象及其特征的类属总结。

1.助学生成长:塑造辅导员专家化的工作形象。助学生成长是全国“最美”辅导员事迹材料最核心的内容,这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密不可分,也是辅导员专家化形象的核心特征。辅导员专家化的工作形象体现在思想引领、成长守护、成才指导、思政创新等方面。

(1)大学生思想引领——反响强烈且独具特色。辅导员九大职业功能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两项内容,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者的角色形象是辅导员的基本角色属性。辅导员专家化的工作形象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教育者,更应是大学生思想引领者,其思想引领既接地气又站位高远,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反响强烈且引领效果显著。本研究中全国“最美”辅导员通过全国理论宣讲、国际化思政、红色校园文化、网络思政等四种途径完成大学生思想引领,充分展现辅导员专家化的工作形象。

全国理论宣讲以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双巡活动为主要代表,李睿、汪雨申、陈小花、张金学、徐治琼、任雅才等6人均为全国报告团成员,其思想引领强、理论站位高、受众反响强烈且教育意义深远。国际化思想引领以王玉芬为典型代表,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留学生思政工作体系,以英文解读的十九大报告被赞誉为“读懂中国的最佳文献”。汪雨申的原创话剧《钱学森》完美演绎了红色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给无数青年学生带来心灵触动和巨大震撼。范蕊创建的“陌上花开”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辐射全国,成为特色鲜明、温暖有爱的校园媒体品牌;汪雨申创建的“仁闻”网络文化工作室,既搭建起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语言交流学习平台,又能高效帮助中外学生解决思想困惑,他们利用网络新媒体,实现润物无声的网络思想引领。

(2)大学生成长守护——温暖长久且及时有序。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履职尽责的温暖承诺。本研究中全国“最美”辅导员以爱心温情陪伴、心理情感慰藉、危机事件处理等方式履行着学生成长守护神的角色使命。日常工作中,他们的守护温暖长久,最长达32年,最短也有9年;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救援工作。

爱心温情陪伴是全国“最美”辅导员的工作底色和育人基石,他们热爱着学生,总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第一时间出现,其付出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依赖,被亲切地称呼为吐爸爸、汪Sir、徐姐、雅才姐、睿哥、小花姐、范范、袁导、舅舅书记等。“吐尔逊麦麦提·艾麦提江为师如父,为自己的‘孩子’们证婚60多次”(ZLA-09和ZLB-09);“袁利常年坚持吃住在校区和学生楼栋里,把家安在了学生宿舍”(ZLA-02)。心理情感慰藉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全国“最美”辅导员在大学生遇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时,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为他们及时化解,如“范蕊情感教育工作室通过开展情感与情绪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ZLA-03和ZLB-03)。危机事件处理最能体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情感,全国“最美”辅导员在学生遇到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时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温暖甚至是自身安危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如“李睿彻夜守护过五天之内数度意欲轻生的学生”(ZLA-07和ZLB-07);“张金学不顾辐射在CT室陪护学生检查”(ZLA-05和ZLB-05);“陈小花收到学生自杀短信用爱和真情挽救学生”(ZLA-04);“袁利5.12大地震不顾个人安危做好学生疏散和安抚工作”(ZLB-02)。

(3)大学生成才指导——凸显专业且学以致用。辅导员角色形象如果仅偏重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构建以“友”为主的师友关系,未必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甚至会阻碍辅导员专业影响力发挥。[12]因此他们还在就业创业、实践活动、竞赛活动、学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专业特长,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逐渐生成辅导员的专业权威和影响力。

就业创业指导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项主要工作,全国“最美”辅导员各显神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成才竭尽全力奋斗着。“陈小花指导的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十佳职业规划之星”(ZLA-04和ZLB-04);“李睿设立‘中艺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并创建自己的品牌”(ZLB-07)。实践活动不但能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促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全国“最美”辅导员发扬率先垂范的实干精神,带领学生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用脚步丈量无数的乡村和城市。“李睿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ZLA-07);“张金学作为指导老师每年组织赴贫困山区开展文艺支教,被中青网等多家媒体报道”(ZLA-05和ZLB-05)。竞赛活动有效提升学生能力,不仅师生互动较高、团队合作密切,而且在真实情景中实践所学理论知识。[13]全国“最美”辅导员不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在力所能及的专业范围内指导学生,在全国竞赛活动中取得傲人的成绩。“李睿指导学生成为‘科技创新达人’,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屡次获得上海市及全国竞赛的各类奖项”(ZLB-07);“陈小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广东省各类大赛一等奖5项的好成绩”(ZLB-04)。学业发展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学业指导因广度深度的不断拓展,依然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最美”辅导员因材施教,实施“私人定制”的学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诸多困境,挖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李睿帮助哈萨克族学生攻克语言关,实行一对一的私人辅导,助学生在同济建筑强手如林的学霸圈里成为第一名,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ZLA-07);“张金学重树厌学学生的专业信心,助其继续深造直至博士毕业(ZLA-05)”。

(4)大学生思政创新——百花齐放且独辟蹊径。随着5G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成长特点、心理状态及思想状况随时会发生新变化,高校辅导员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首届“最美”辅导员以个人独具特色的方式创新思政工作,通过校园文化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班级管理创新等方式践行思政教育的魅力。

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大学生浸润其中,达成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带给大学生巨大的思想启迪和心灵滋养。首届“最美”辅导员不断创建品牌活动项目,给学生持续有效的思想洗礼。“李睿组织的同济版红色歌剧《江姐》、舞台剧《同舟共济》、优秀大学生报告会,业已成为新生教育的精品”(ZLA-07);“徐治琼发挥历史文化育人的力量,连续10年举办‘历史文化节’,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历史学院,首创超过50 000人次参与的全国高校历史文化联盟”(ZLB-01)。就业不仅是大学生踏入校园后重点关注的事情,也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民生保障,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国家大事。“最美”辅导员把就业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就业指导新路径。“陈小花邀请47名校友回校担任126名大三学生的‘职业导师’,激发学子职业梦想;她精心打造‘一米阳光’就业品牌活动,使学院就业质量、就业率连创新高”(ZLB-04)。班级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域,承载着融通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三观等重要功能[14],班级管理是辅导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最美”辅导员创新班级管理,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打造红色教育的班级管理典范。“重庆大学‘聂荣臻班’经共青团中央批准设立并以开国元帅名字命名,是袁利倡导创建并17年来一直负责建设,红色精神与革命旗帜在一届届的班级学生中传承,并以此引领着其他班级的爱国主义教育”(ZLA-02和ZLB-02)。

2.促自我发展:建构辅导员专家化个体形象。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关注自我发展,在工作中寻找自我价值、实现完我,是一种寻求思考自身与超越自身的存在方式。[15]他们以长期的职业奉献、丰硕的研究成果、多样的职业收获来完成对辅导员岗位的敬业、悟业和乐业的个体形象,是辅导员专家化个体形象的主要特征。

(1)辅导员职业奉献——爱岗敬业且忘我坚守。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在职业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爱岗敬业的工作中收获自我成长,在忘我坚守中赢得尊敬和认可。他们通过长期的职业坚守、炙热的职业情感、忘我的职业投入充分阐释了对职业的无限热爱和努力奋斗。

长期的职业坚守是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的职业承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陪伴大学生成长,其中工作年限最长32年,最短9年,平均17.4年;6人工作时间15年以上、占比60%,4人工作时间9-14年、占比40%。炙热的职业情感是“最美”辅导员的职业热爱,他们身上从来看不到职业倦怠,展示更多的是职业热情和职业理想。吐尔逊麦麦提·艾麦提江对学生的真情“很多同事自愧不如”,“像珍藏的浓酒一样愈久弥香”(ZLA-09和ZLB-09);“李睿秉承‘同心砥砺,陪伴学生成长’的理念,立志成为离学生最近的人”(ZLA-07);“陈小花做好自己的同时希望带动更多的学生一起成长”(ZLA-04)。忘我的职业投入是“最美”辅导员的职业常态,学生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全部,而且渗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王玉芬恨不得把学生每一刻的成长动态都捕捉下来,微信朋友圈全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动态”(ZLA-10);“汪雨申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学生的事就是‘汪sir’的事”(ZLA-06和ZLB-06)。

(2)辅导员理论研究——知行合一且成果丰硕。理论研究能力是辅导员职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开展理论研究不仅促使辅导员准确把握学生成长的特殊性和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而且为工作改进、工作创新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和观察视角,使日常工作有了底气和硬气。[16]

首届“最美”辅导员扎根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域,立足于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克服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把实践经验和现实问题转换为科学的理论研究,促使自己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文本事迹材料,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发表在《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百余篇,撰写《大学生安全教育》《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等著作近十部,主持及参与省厅级及以上课题近百项。除进行理论研究之外,他们苦练教学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王玉芬开设8门专业课程,两次拿到学院最高荣誉王国松奖教金”(ZLA-10);“李睿曾荣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ZLA-07和ZLB-07);“汪雨申连续三年入围上海交通大学‘最受欢迎教师奖’,连续两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思政教师’荣誉称号”(ZLA-06和ZLB-06);“陈小花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课堂质量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ZLB-04);“袁利在本科教学19万人次网上评教活动中,在参评1 436门课程中位列前五十名之内”(ZLB-02)。

(3)辅导员职业收获——价值彰显且影响深远。“最美”辅导员职业收获形式多样,不仅有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还有社会各级的肯定和表彰,更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多样的职业收获使其职业价值日益彰显,多渠道媒体宣传更是让其职业形象深入人心并影响深远。

辅导员把学生当亲人,学生也反馈同样的爱和深情,因此他们在职业中收获最多的就是学生的信赖和认可,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除此之外,还能彰显他们工作成就的就是一批批辐射全国、不时传佳音的毕业生来分享奋斗的足迹。“吐尔逊麦麦提·艾麦提江不少学生像对待父母一样的待他”(ZLA-09和ZLB-09);“李睿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老大哥’,毕业后也会保持联系、寻求帮助”(ZLB-07);“汪雨申是一位愿意随时与学生分享喜怒哀乐的兄长”(ZLA-06和ZLB-06);“任雅才在学生心目中是最敬爱和崇拜的人,是学生一直想努力成为的样子”(ZLA-08)。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美”辅导员除了收获学生的认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级的肯定和表彰,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他们中不仅涌现了党的十九大代表、省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还有全国最美村镇人、民族团结模范、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思政之星、巾帼十佳等,诸多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付出的肯定,也体现了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认可和褒奖,为高校辅导员专家化发展塑造了良好的个体形象。“时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到袁利同志所在的A区六公寓辅导员宿舍值班室考察后,感叹不已,欣然题词‘我为重大有这样一位优秀辅导员而骄傲’”(ZLA-02)。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中的先进模范,更是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鼓励,荣获当面汇报工作并聆听教诲的机会。“任雅才与习总书记面对面汇报工作,她的发言代表了全国13万高校辅导员的共同心声”(ZLA-08和ZLB-08);“李睿、陈小花作为辅导员代表,参加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受到亲切接见”(ZLA-07和ZLA-04)。

3.思职业传承:生成辅导员专家化的群体形象。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时刻牢记辅导员的职业传递和群体发展,他们以职业接力传递、队伍建设引领来实现辅导员群体的专家化建设,竭力塑造一个助人达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群体形象。

(1)职业接力传递——薪火相承且传递爱心。“最美”辅导员在辅导员的岗位长期坚守,在工作中阐释对职业无限的热爱,在忘我的投入和付出中表达对学生的真情。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辅导员的职业情怀持续延续,培养出一批和他们一样的辅导员,完成职业的接力传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薪火相承,源远流长。“李睿培养了13名学生成为高校辅导员,其中不乏专业第一和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的学生”(ZLA-07和ZLB-07);“陈小花曾经的学生站在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领奖台上说‘熟悉的人都说我就是10年前的陈小花’”(ZLA-04)。

(2)队伍建设引领——载体多样且辐射广袤。首届“最美”辅导员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了立体多元化平台,不仅有线下的辅导员工作室和团队,而且建立了辅导员网络学习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助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和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吐尔逊麦麦提·艾麦提江工作室每年承办辅导员能力大赛和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ZLA-09);“张金学‘博艺筑梦’团队为辅导员交流经验、锻炼技能提供平台”(ZLB-05);“陈小花工作室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工作品牌,涵盖全省10余所高校的辅导员”(ZLA-07和ZLB-07);“袁利通过网络、培训、互动‘三合一’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指导辅导员不断提升能力素质”(ZLA-02)。

三、分析讨论

1.辅导员专家化形象的逻辑生成。辅导员专家化形象的三个维度工作形象、个人形象、群体形象之间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工作形象是辅导员专家化形象之重心、个人形象是辅导员专家化形象之根基、群体形象是辅导员专家化形象之升华。辅导员专家化是一个系统、逐渐的过程[17],它不仅受到学校、社会等诸多外在不可控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到辅导员个体特质如性格、兴趣、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等内在可控因素的制约[7],因此本研究描述的辅导员专家化形象更多从可控的个体视角展示其逻辑生成。

首先,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个人兴趣和职业匹配度较高,职业认同感较高,享受职业状态并愿意长期坚守,他们在辅导员岗位上职业幸福感强烈,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把帮助学生成长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周谷平等阐释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为爱心守护者、专业引导者和理论探索者等[18];常亚慧等把辅导员职业形象分为“局外人”“边缘人”和“局内人”,三者职业认同度逐渐升高,局内人最有可能成为专家型辅导员[19];史慧明从职业伦理实体出发,认为辅导员专业精神是在职业认同感上把辅导员工作看成终生的事业,在职业敬业态度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目标,在职业幸福感上追求精神幸福[20]。“最美”辅导员不仅符合优秀辅导员的角色形象,而且符合辅导员“局内人”的职业形象,也符合辅导员职业伦理的专业精神。辅导员专家化的工作形象不仅展示了辅导员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常态,而且展示了辅导员岗位的职业活动,是辅导员专家化形象之重心。

其次,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大多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关注科学研究的深度,其专业知识背景与辅导员岗位基本符合,具备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自我职业管理能力较高。蒋立峰认为辅导员专家化侧重关注学术和理论研究深度,最终达到“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21];崔一虎表明辅导员专家化应在熟练处理学生事务的基础上,在一个或者几个领域开展研究并有所建树,成为学者型辅导员[2];匡延昌等从一专多能、动态培养、长期坚守并具备高级职称等方面描述了辅导员专家化的特征[22]。因此“最美”辅导员较高的学术理论素养、娴熟的学生工作技能、忘我坚守的职业奉献、影响深远的职业价值等建构了辅导员专业化的个体形象。适配的个人特质是辅导员卓越出色的前提,也是做全力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必备条件,因此个人形象是辅导员专业化角色形象之根基。

最后,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在专家化的道路上,不是“一花独秀”“一马当先”,而是“百花齐放”“万马奔腾”,他们在实现个人发展和提升的基础上,注重工作分享、团队建设和职业传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自身努力推进辅导员群体的专家化建设。孙立等明确专家型辅导员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自己的工作团队,形成“共同体”式的梯队化格局,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23]。因此“最美”辅导员全力塑造的“百家争鸣”的辅导员群体镜像,已经超越了个人层面的职业形象,促进更多的辅导员不断专家化,逐渐实现群体层面的专家化,进而生成辅导员专家化的群体形象。辅导员群体专家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辅导员职业终极理想化的最佳状态,故称群体形象是辅导员专家化角色形象的升华。

2.高校辅导员专家化形象的异质性。根据斯腾伯格“专家型教师原型”这一理论,“专家”在三个方面区别于“新手”:知识、效率和洞察力,即指专家比新手更有效运用知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4]因此赵元等认为专家型辅导员区别于普通辅导员的特征为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效率解决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25];王丽萍等提出辅导员专家化具有专业性、标准性和高超性的行为特征[26]。

辅导员专家化形象的异质性除上述区别之外,根据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事迹材料及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本研究认为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异质性:一是职业幸福感的异质性。专家型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较高,他们对自己工作满意度比较高,对工作也充满了成就感,因此职业倦怠也就自行消失。而普通辅导员职业倦怠严重,邱杰对广西10所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发现74.4%的辅导员有要离开学生工作岗位的想法[27],陈奎庆调查显示有59.7%辅导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28]。二是个体影响力的异质性。辅导员影响力分为“简单粗暴”的权力性影响力和“温文尔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29]。在专家型辅导员身上体现更多的是润物无声的非权力型影响力,他们通过光彩四射的个人魅力、学富五车的专业知识、精湛高超的工作艺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怀和独具特色的工作创新等影响着大学生;他们通过各类载体媒介不但影响自己所带的学生,还辐射全校、全省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启迪。普通辅导员或迫于工作的繁杂琐碎、时间紧迫、向上级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等,多采用“短、快、强”的权力性影响力,强调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29]

3.对辅导员专家化建设的启示。全国首届“最美”辅导员多维度的专家化形象,可以为我国辅导员专家化建设带来以下启示:一是高校辅导员专家化发展方向的多元性。“最美”辅导员每个人的工作特色、工作特长和理论研究关注点各不相同,这和辅导员专家化不同发展方向有关。钟敏根据工作职能把辅导员专家化分为管理型、助人型和研究型[30],因此在辅导员专家化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性格及工作职责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和专家化的方向。二是辅导员专家化发展定位的专一性。“最美”辅导员只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非无所不能的“全才”,这和赵平阐释的观点一致。赵平认为辅导员专家化是把其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方面的专家,“高大全”式的辅导员实现路径只有辅导员团队优化才能做到。[31]三是辅导员专家化发展过程的实践性。辅导员专家化不仅是个体职业发展方向,也是辅导员群体持续发展的方向,专家化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获取知识并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猜你喜欢
专家辅导员职业
致谢审稿专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职业写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我爱的职业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五花八门的职业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