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促进学生稚化思维发展

2021-12-02 16:03江苏省南通市栟茶镇栟茶小学张玲玲
数学大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奇数偶数轴对称

江苏省南通市栟茶镇栟茶小学 张玲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小学数学课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固化,而且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主,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设计教学方案,把知识“塞”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学会稚化思维,从学生思维水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师生的思维处于同一水平,让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想学生之所想,让学生听能理解的话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进入儿童这个神秘之宫,教师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由于数学课程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知识教师已知,而学生却未知,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稚化思维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充分分析学生学情,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说学生能听懂的话,实现师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一课中,教师以例题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了两位数加法:78+25=____,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计算最简便。学生1:直接列竖式计算,将个位和十位分别对齐再计算。学生2:先将十位相加,再 将 个 位 相 加,70+20=90,8+5=13,90+13=103。学生3:采用凑十法,将5 分解成2 和3,2 和8 凑成10,70+20+10+3=103。教师让学生思考:哪种计算方法最简便?你更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同时为学生布置了练习题,很多学生都采用竖式来进行计算。通过练习教师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于是教师追问学生:2 个苹果加3 个梨等于多少?当学生回答“5”时,教师又问:为什么梨和苹果可以相加?学生顿时安静下来,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不同品种的物体不可以直接相加,我们在竖式计算中,也不能将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赞同,并且对“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知识深刻记忆。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巧妙地稚化思维,并且通过一个简单的小问题,让学生明白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让单调的计算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容易理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算理。

二、想学生之难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学生都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等,学生不能理解,却又不能说出具体哪方面不理解,在利用概念或定义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做不到灵活运用,尤其是针对一些综合型的问题,学生找不到解题方法及策略,这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难点知识时都产生了畏难心理。教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讲解,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稚化思维,顺着儿童的思维来教学,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解题方法,将会降低知识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生活中有许多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蜻蜓、脸谱、圆等。为了巩固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画出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菱形(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学生认为这三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教师用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结论。教师用透明的方格纸分别覆盖在每个图形“对称轴”两侧中的一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未覆盖部分,并尝试以此推断其所属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第一个直角三角形不属于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直角边长5 厘米,另一边直角边长6 厘米;第二个直角三角形属于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直角边都是5 厘米,是个等腰三角形。发现问题后,学生及时调整,并总结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每一条边都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上述案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形等为稚化起点,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总结,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将难点知识简单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

三、想学生之不解,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

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解惑”也就是解答学生不解的知识,这也是教师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惑”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困难,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稚化思维,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出发,抓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解的知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通过教师答疑、解惑来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并将画面定格在了灰太狼上,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来观察灰太狼,你能发现什么不同?学生从前面看到的是灰太狼的正面,后面看到的是背影,左面、右面看见的是侧面。教师让学生利用手机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拍照,为了让学生拍出效果更好的照片,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拍照微视频,告诉学生如何选取角度等知识。教师让学生按照四个步骤进行拍摄:(1)选位置;(2)拍照;(3)闭眼想象;(4)选照片。之后,教师将每一位学生的照片放在一个信封中,随机取出一张,让学生认真分析哪张是从前面拍的。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上的图片,找出其中的特征。经过学生分析,找出了从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所拍照片的不同。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疑惑为稚化思维的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认真分析,仔细找出不同角度观察的特征,并对不同情况加以甄别,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新知相联系,从而有效掌握新知识。

四、想学生之遗忘,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遗忘,经过心理学家分析发现,遗忘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教师要想降低学生的遗忘率,就要分析出学生的遗忘规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了解学生容易遗忘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析遗忘的原因是什么,是属于干扰性遗忘还是痕迹消退型遗忘?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定式还是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出现负迁移?又或者是知识难以理解?然后针对具体原因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和的奇偶性》一课时,教师先给出一个问题:请你们判断下面的数字属于奇数还是偶数?(123,278,357,468)学生很容易判断出123 和357 属于奇数,278 和468 属于偶数。那我们再来猜一猜,这四个数中,个位、十位和百位相加后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分别计算:1+2+3=6,2+7+8=17,3+5+7=15,4+6+8=18。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教师给学生写出了几个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并让学生对这几个算式分别验证。这些规律是通过举例得出,那万一有某个不符合这个规律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学生提出可以用数小棒的方式来验证:奇数是两根小棒为一组,最后多出一根,偶数是两根小棒为一组,奇数+偶数的结果会多出来一根,所以为奇数,而奇数+奇数中,最后多出的一根可以组成一组,所以结果是偶数,同理可证其他结论。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借助“小棒”的形式验证数学新知识,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好处,让原本由学生记忆结论性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逐渐构建新知的过程,即使学生忘记了计算规律,也可按照自身理解重新推导出正确答案。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教师自身成熟的思维逐渐稚化,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共同探讨新知识。

猜你喜欢
奇数偶数轴对称
奇数凑20
奇数与偶数
《轴对称》巩固练习
“轴对称”复习点睛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抓住数的特点求解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
欣赏图形探索轴对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