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立德树人内涵拓展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1-12-02 22:28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青年心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韩 馨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青年生力军来补充新鲜血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方针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而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这些是制约学生发展质量的问题所在。要充分发挥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的统领作用,就要不断地对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进行丰富和创新,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和学生组织如何更好地对教育模式进行拓展,不断丰富与创新,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住学生,已经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瓶颈所在。因此,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目前学校要认识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立德树人的内涵拓展

立德树人可以分为“立德”和“树人”两方面来解读。立德首先是德行为先,任何人为人处世必须以“德”为先,以德服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处世基础。在我国,立德就是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信念;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追求民主、人人平等的社会信仰;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处世之道,牢固树立道德为先的思想观念。“立德”和“树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立德的目的是树人,为建设社会的有用人才和未来人才提供基本的道德基础;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是立德,只有“德”立好了,才有树人的必要和可能。立德树人,是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始终目标,是开展工作的导航灯塔。

通过正面的形象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使他们健康成长。德行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志向,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是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管理队伍,有了这样高水平的队伍,才有为学生传授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这个根本任务就要开展三全育人模式,在统一领导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并且从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成长的全过程。从学校到家庭,从社会到课堂,利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德育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唯有此,才能真正建立起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和“树人”两方面的教育价值,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三、学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选择

(一)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思想引导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主体,师德是教师立德的根本,是作为人民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立德树人环节中最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一环,教师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是教师队伍能否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2.深化学校德育教学改革

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以思想引领和政治指引为导向深化学校的德育教学改革。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想政治认知水平。今天的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智力提高,更需要德慧体美劳各方面协调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加强学校德育主渠道建设

加强德育主渠道建设即加强教育者对立德树人的认识,教育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合力;逐步完善学校立德树人的相关机制,坚持和完善学校领导体制、激励机制以及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学校考核标准。

(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有效实现途径

不同学生的成长过程有自己原生态生活环境和个人特长及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益的文艺、体育活动等并结合年级相关的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手段寓立德树人理念于其中,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文化传承、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素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知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立德树人、协同育人。

首先要深入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启正面思想引领教育机制,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深入学习生活中,使之成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信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必备功课之一,传承优秀精神文化,批判的继承仍是学习原则和前行动力。

其次要占领互联网等宣传主阵地,加强正面引导。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对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事半功倍。通过新网络媒体平台如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超话、知乎、抖音、快手等,关注学生关注的热点,多做贴近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等探索尝试,寓教于乐,营造良性网络传播环境。

(三)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必经之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占据主要地位且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思想精神世界中的。这种隐性、潜移默化的文化底蕴与传承决定着民族的兴衰成败。人的成长教育主要集中在精神文化层面,思想精神往往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文化育人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所学校呈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直接影响、感染甚至造就本校学生的未来及其职业谋划。

1.立德树人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存在的精神支柱和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明确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对当代学生意义重大。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践行者搭建正确且行之有效的平台,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实现学习主体的自我完善育提高。

2.立德树人应成为校园的主流教育思想

当代学生,成长于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精神世界相对繁荣、信息接受量相对庞大的时代。物质生活的优越和信息收发的便捷,使其不需要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个体化行为主张,个性更加鲜明,性格及行为习惯更加张扬,急需强有力的主流媒体的正面干预及宣传引导,树立典型人物事迹和精神,增强文化感召力,使立德树人成为校园的主流教育思想。

3.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个性养成,是学校立德树人建设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四、建构立德树人有效机制

建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立德树人新举措,是学校深入开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教育的有效保障措施。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为抓手,探索以培养好、服务好学生为根本宗旨、以德育教师为主导、以学科教师(德育进课堂)为中坚力量、以学生干部为骨干主体、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反馈辅助的五位一体新模式,有助于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切实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模式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相结合,共同探索、构建、完善科学创新、辩证统一、长效互补的高校立德树人新渠道。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立德树人是学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思政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无数人的智慧和探索实践。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需要依托主流媒体平台,合理利用典型人物,弘扬时代精神,发挥榜样力量,积极开展正面引导与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影响相结合的动态长效模式,不断弘扬主旋律、引领新思潮,加强主流教育,建立健全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积淀与底蕴并传承开来,全面开启教书育人模式,探索完善的立德树人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