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2021-12-02 22:28山东省日照市新营中学徐金娟
青年心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课文

山东省日照市新营中学 徐金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民俗文化,运用其对课本文本进行教学解读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民俗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意义,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探究更多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将课本知识与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掌握民俗文化所包含的民间习俗、文化、特点、民风、方言等一系列的文化内容,这对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加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一、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

民俗文化是一种基于人们的日常活动而产生的文化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人们所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其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具备群众性,是由广大劳动人民所创作和共享的风俗习惯,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其次是其作为文化的传播性,能够在人们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继承。此外,民俗文化还有很强的地区性特点,每个地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组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主体。最后,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能够通过这些文化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挖掘教材文本民俗内涵,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本中所蕴含的大量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学生们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掌握,借此可以促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主动传承。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利于实现语文深度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再上一层楼。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研究,使其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传承发扬深厚民俗文化,加强文化认同意识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像民俗文化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内容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现代人过度追捧那些现代文化,而忽视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推进发展。例如,舞狮、皮影等具有强烈民俗文化特点的元素,已经逐渐面临着缺乏传承人的状况。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文化不了解,没有人去主动学习和发扬这些文化精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民俗文化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和接触这些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其中的文化精髓,此外,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这些文化内容的认知、认同。

(三)提高学生课文理解能力,强化语文学科素养

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描写和元素来丰富作品的内容,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如果不懂这些文化背后的内涵,就无法做到真正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加入民俗文化的学习,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强化,加强对文化的重视性,使传播文化成为学生的使命。

三、当前民俗文化解读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民俗文化深厚价值,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般都采取较为固定化的课文讲解模式,容易局限于对课文本身的讲解,但是对其中的民俗文化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过多的介绍和普及,这导致学生忽略了其中的文化价值,在探究课文内涵和思想的过程中,没有将蕴含的文化元素考虑在内,也会导致文化素养难以提升。此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并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导致对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认知偏见,更加局限地认为当前的外来文化是更加精彩和多元的。但实质上民俗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中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解读缺乏思想深度,教学效果呈现不佳

语文教师在尝试将民俗文化解读融入语文课堂时,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成熟,很容易在教学中内容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趋于表面化,并没有触及更加深层的内涵。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只掌握了比较浅显的内涵,但对文化背后真正蕴含的深意没有理解透彻。这样的教学会导致民俗文化与语文结合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甚至会耽误大量的课堂时间,却难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民俗元素创新教学不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虽然民俗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但是在教学方法上不能过于传统,这样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很多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就在于教师采取比较单一和落后的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当前的教学要求进行相应的创新,这样也会导致最终呈现的效果不好,教学效率难以有保障,更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民俗文化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措施

(一)围绕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民俗文化元素

基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语文课本中的文本进行解读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挖掘出课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文化的存在方式。这样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作者描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加入这一段内容是为了能够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并且体现出作者童年的趣味和丰富生活,还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一段民间传说内容作为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探究的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挖掘其中的民俗元素,结合其内容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

(二)深化课文民俗解读,全面推进知识渗透

在进行民俗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化学习,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更多地探究其在文章中出现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学习探究,文化资料的收集使学生对于民俗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时,作者在文中记录了很多民俗文化,其大多通过阿长表达出来,有迷信的民间习俗,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些观念是比较落后的。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有价值的内容偏多,如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对于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可以发现在作者笔下记录这些民俗不仅体现了阿长的性格色彩和人物特点,更是对自己儿时生活的一种回忆。通过民俗视角进行课文解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知识教学。

(三)创新民俗教学融合,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运用融入民俗的教学元素后,教师除了可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运用新媒体教学给学生收集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等,让他们能够对民俗文化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课文《安塞腰鼓》时,作为一种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再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观看,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习俗活动的探究兴趣,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能够主动进行知识收集拓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民俗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其趣味性。例如,在学习课文《俗世奇人》时,泥人艺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当前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捏泥人”的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课文的内涵,以及民俗文化的精髓,在其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丰富。

综上所述,运用民俗视角对初中语文展开探究,可以挖掘课本中的民俗文化,认识到学习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掌握更加深厚的民俗文化内容,结合课文解读出更加深刻的内涵。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使学生铭记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锻炼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课文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背课文的小偷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