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2021-12-02 17:39杨润泽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新冠肺炎

摘要:2019年末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大量谣言由此滋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基于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进行案例研究和归纳分析,与疫情传播的三个阶段相对应,重点探讨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典型谣言案例,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并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谣言,新冠肺炎,谣言传播

2020年初,COVID-19引发全世界高度关注。由于人类对于COVID-19了解甚微,民众处于被动和恐惧情绪之中,社交平台为谣言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生存场所,大量信息呈现真假混杂的局面。在大数据时代下,人类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传递着与创造者。某些自媒体为了一己私利制造谣言,引发民众恐慌、社会动乱,有损政府公信力,这些都不亚于COVID-19的影响。

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网络谣言也随之出现。针对于谣言的生成、传播、监管及治理,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及成果。美国社会活动家G·W·奥尔波特认为,人们尤其在碰到缺乏可靠信息、焦虑不安和社会处于危机状态这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容易产生惊恐感和紧张感,此时流言最容易传播。[1]美国学者卡斯·R·桑斯坦认为,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当人们对谣言一无所知时,更倾向于相信它,谣言有可能引起大恐慌,因为恐慌情绪会从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制造出将要应验的预言。[2]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描述了网民在参与网络谣言传播中“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状态”。[3]

本文进行研究的网络谣言,覆盖我国抗疫历程“迅即应对突发疫情”“严控遏制蔓延势头”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三个阶段,探寻各时段网络谣言的数量、内容、类型等特征,并进一步思考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使用八爪鱼爬虫软件采集腾讯较真平台新冠肺炎实时辟谣专区,将状态为“谣言”“伪科学”“尚无定论”“有失实”“疑似诈骗”的信息归为谣言数据并作为研究样本。本文为了探究疫情期间网络谣言的阶段性特征,借鉴专家判断,将我国疫情细分为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2月20日,2020年2月21日至2020年4月28日,2020年4月29日至2020年6月30日。

二、研究发现

(一)谣言呈现清晰的阶段性特点

1.谣言数量随疫情发展而下降

据统计数据显示,第一阶段的谣言数量共计314条,日均谣言数为5.81条,二、三阶段的谣言数量分别为222条和35条,日均谣言数为3.42条、0.56条。由此可见,网络谣言寄生于新冠疫情本身,且数量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改变。

就网络谣言产生的时间来看,疫情爆发初期便迅速产生了谣言。未知的COVID-19以其惊人的感染率与致命的感染症状使人们即刻陷入恐慌。对于公众包括科学家而言,COVID-19是一种前所未知的事物,逐步对其建立认知需要时间和官方信息。而在未获取到有效信息之前,公众受内心焦虑、恐惧等情绪的驱使,便通过网络浏览、发布并传播错误的信息,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进而导致网络谣言肆意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实行一系列举措加强对新冠肺炎的关注力度,科研人员对COVID-19深入研究后向公众科普相关数据,公众的焦虑和疑惑在此时有所缓解,网络谣言的数量有所下降。

后期我国总体疫情呈零星分布,疫苗的普及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全国疫情积极向好,此刻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信息的透明与足够的应对经验帮助公众消除内心的恐慌,关于疫情的网络谣言数量降到最低值。

2.谣言分类随疫情发展而变化

谣言内容亦是不容忽视的重点。不仅网络谣言的数量会随着疫情发展而改变,其内容与分类在各个阶段也有较大不同,按时间顺序总结后可将谣言归为五类:病毒相关类、防护治疗类、疫情扩散类、日常生活类和国际其他类。

新冠肺炎爆发初期,信息的不确定性及模糊性致使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COVID-19本身。大量关于病毒的讨论催生了诸如“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系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病毒进化”等一系列网络谣言。随着官方平台对COVID-19的及时辟谣,人们又对如何防治及避免感染产生了探究欲望。“风油精能抑制病毒感染”“蜂毒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等謠言伪装成民间偏方滋生并被传播。

2020年2月中下旬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与日俱增。由于COVID-19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有关疫情蔓延的动态在此阶段成了民众关注的重点。如“老盛昌包子铺老板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被送医院”等疫情扩散类谣言被网友们广泛转发传播。

2020年3月底至5月初,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病例呈零星散发。民众居家隔离办公办学有望结束,此时便出现诸如“北京4月6日大学中学开学,20日小学幼儿园开学”等生活相关类谣言。尽管我国疫情持续向好,但国外诸国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关于国际类谣言在此时逐渐增多,如“韩国人去青岛躲避疫情导致航班爆满,入境不用被隔离”。

3.谣言关键词的词频符合疫情发展进程

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总结了谣言的传播公式,R=I×A[4]。即谣言的流通量=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模糊性,意味着当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得不到官方解释时就会引发谣言的大肆传播。

笔者将网络谣言的关键词筛选后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新型冠状病毒132次,肺炎131次,预防60次,口罩54次,武汉48次,疫情42次,病毒41次,开学27次,隔离21次,确诊20次。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关键词词频不但印证了谣言传播公式,同时还符合疫情的发展进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病毒”“确诊”“隔离”几个词由始至终贯穿疫情动态,因此被人们屡屡提及,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最容易衍生谣言。随着正规渠道逐渐向公众科普信息,谣言总体数量有所降低,民众此时的关注点转到如何防护及治疗,也验证了“预防”“口罩”的高词频。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之下,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国内本土疫情取得良好成效,复工复产在即,关于“开学”等谣言渐渐变多。

(二)谣言的来源具有权威性

在传统社会,谣言一般采用的是间接引用的口头传播,信源也无从考证;在网络技术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公众普遍都获得了传播权,用户在无法确定消息真伪前就将各大平台的网络谣言通过复制、转发将内容原封不动地传播给他人,无疑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以“白岩松对话钟南山”的谣言为例,其首先出现于微信平台,采用了可信度较高的消息来源是此谣言被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则谣言中同时出现了白岩松和钟南山两位权威人士,前者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后者是著名的医学专家、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名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消息真伪的判断。而权威人士又象征着各自领域的官方机构,这表明具有权威性和可信赖性的消息来源往往会影响公众对于谣言的接受程度和再次传播的意向。

(三)谣言的形式仿照新闻报道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疫情期间的谣言往往具有共通点,以该则谣言为例:“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昨天凌晨2点13分,X男X女感染新型传染性肺炎病毒死亡,最大的35岁,最小的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被隔离,中央一家电视台报道,暂时不要吃香蕉,特别是南会香蕉,X人感染”。这则谣言不但冠以官方机构的消息来源,更是仿照了新闻报道的形式,所采用的框架结构,描述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给谣言镀上一层“官方新闻”的外壳。造谣者为了一己私利而刻意仿照着新闻报道编造出来的谣言,其不仅模糊了新闻报道与谣言的界限,而且极大影响了网民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三、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治理策略

(一)政府主导治理

在应对新冠疫情谣言治理中,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是协调治理的关键。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做到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了解公众当下的关切。与此同时,为了打击网络谣言,政府有责任及时进行辟谣,尽可能发布完整、详细的疫情动态,解答民众的疑问,以降低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可能性。在此次疫情中,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动出击,通过召开新冠疫情新闻发布会让公众及时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还通过多平台联合辟谣的方式为公众提供谣言线索提交、患者同城查询等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县级融媒体建设进行精确的本地化辟谣,实现“省-市-区县”自上而下的庞大数据基础,覆盖更广范围,有效提升辟谣效率。

(二)主流媒体协同治理

在自媒体丛生的当今社会,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依旧不容撼动,他们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当公众心存疑虑時仍首选主流媒体进行求证,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其“把关人”的角色,引领舆论,议程设置。在此次疫情中,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借助其新媒体官方号及时向公众播报疫情最新动态和防控信息,在谣言治理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合作治理

在此次新冠疫情网络谣言治理的进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配合,社会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腾讯、阿里巴巴、丁香园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开设自有辟谣频道,收集政府部门向公众展示的疫情病例数据,并将数据转化成可视化产品,如疫情动态、出行政策、确诊地图等,清晰向公众展示疫情最新动态,凸显平台优势。

四、结语

滋生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谣言具有不同特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谣言伴随突发事件、重大事件产生,分析谣言的形成及传播特征对于谣言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进行归纳研究,发现网络谣言的数量、分类和关键词均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趋势而改变,且本次网络谣言来源更具权威、形式参照新闻,让公众更加难以辨别。应对网络谣言,一方面,公众应提高对网络谣言的鉴识能力,以科学知识和媒介素养抵御谣言对自身的影响;同时实行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主流媒体、社会组织共同治谣,发挥优势与特长,反思谣言治理经验,对促进我国谣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平.疫情报道的新闻价值与舆论导向[J].新闻传播,2010(05):58-59.

[2][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扬,译,李连江,校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

[3][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社,2000:117.

本项目由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2020-110。

作者简介:杨润泽(1993-),男,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南昌航空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新冠肺炎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