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增强的思考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21-12-03 12:55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内化讲授

李 慧

(广东培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830)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过程中不仅知识上学有所获,而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他们在此过程也体验到喜悦、满足、荣誉、尊严、自豪等感受。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迫切需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关乎是否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也关乎是否能增强学生获得感。“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自2014年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提出以来,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课程为例,探讨在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问题。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纲要”课堂的实践

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课堂讲授、学生内化吸收以及讨论。笔者依据对分课堂的理念,在“纲要”课上进行了当堂对分实际案例的初步探索。

(一)课堂讲授

相对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大大缩短,而“纲要”课的基本内容学生在初高中都有学习,比较熟悉,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主要对内容框架与重点进行讲授。一方面,课堂精讲教学重点内容,可以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留下充足时间;另一方面,讲授过程不是对初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搜集与整理学生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采用了叙事教学方式。以“纲要”课第一章第二节为例,简单介绍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历次抗争,重点以叙事方式讲授定海知县姚怀祥抗击英军的事迹,将教学中的知识点融入故事中,而学生在故事展开过程中不只是被动听,更是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完成故事体验,学习知识的同时对问题的认识有更深刻的感悟,为下一步内化吸收做好准备。

(二)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是指在学习相关材料时,学习者原有思想观点与他人一致时,会产生认同、共鸣;当原有思想观点与他人不一致时,会产生怀疑、疑惑并激发其自觉获得新材料的热情,进而思索探究的过程[1]。笔者结合思政课统编教材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相应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和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程度不同的个性学习体验。以“纲要”课第三章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为例,可以节选《袁世凯奏议》(下)、《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以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等文献资料,作为课本内容的补充,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因为从未接触而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使其在自主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笔者认为,在此环节最好不要为学生设定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主要在于推动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提出自己的“亮、考、帮”问题。

(三)课堂讨论

这一环节是对分课堂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此环节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同学们“亮、考、帮”的个性化学习成果为目标,对“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等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则根据实际需要做出适当的引导和回应。此环节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做分组安排,笔者本学期的授课班级人数在80人左右,在正式授课之前班级同学自由选择分组,组员人数控制在六人以内。分组完成后,对小组进行随机编号,方便教师抽查以及自由提问。课堂上小组成员位置集中并固定,以方便小组讨论的开展,同时小组选出组长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协调小组内部的合作,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并完成评价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细心观察,从中选择抽查提问的对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热烈,各抒己见。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增加,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与总结。

二、“对分课堂”上学生获得感的提升

(一)知识获得感的提升

知识获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而知识获得感则是指在学习本门课程中知识上的增益。“纲要”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近现代国史、国情,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初高中对中国史、世界史的详细学习,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纲要”课内容就是对初高中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对学习不够重视。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转换为“有限教授者”的角色,主要是针对教学框架和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阐述,着重运用“抛砖引玉”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精讲时间有限,与当下热点相结合以及叙事的授课方式,依据心理学理论课堂的前十五分钟学生听课学习最为集中,这样的精讲学生可以高效获得知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感受到知识获得感。在内化吸收环节,因为要总结“亮、考、帮”问题以及课堂讨论环节的压力,同时对于教师补充资料的兴趣,此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对知识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一方面,学生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结合课程内容从当下最新资源中吸收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研读教师推荐文献资料,独立思考之后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疑问,使得学生的知识再次获得增益,这是学生第二次感受到知识获得感。而当学生把自己内化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亮、考、帮”问题和讨论依据时,自身的活力和信心随之被激发,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的环节中。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一系列的困惑与问题会伴随着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解决,而在进行交互学习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与困惑。在学生之间讨论的活跃氛围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成果,这也是学生第三次感受到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的获得感。由此可见,“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知识获得感的提升效果显著。

(二)情感获得感的提升

课堂教学中知识获得是基本前提,情感的获得即是情感认同的过程。以“纲要”课为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个人价值的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中,而价值的认同则以情感的认同为基础。价值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本内容,而情感认同又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关键,没有情感认同,就没有真正的价值认同,所以,情感获得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在“对分课堂”精讲环节,教师采用叙事的授课方式,注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注重一些近代史上关键人物事迹的讲授。对历史人物事迹的生动讲授,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另一方面“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细节更有说服力;而更多的叙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心。”[2]通过这一环节的讲授,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学生的情感也被调动并有收获;接下来,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扩展之后,对人物的情感会更加深入;而在第三环节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以及与老师之间的进一步沟通,学生的情感将会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实现价值认同。例如,在第一章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学习时,教师讲授环节重点讲述定海知县姚怀祥带领百姓抗英的故事,他用渔船PK现代化军舰的过程中,虽然失败但其胆识令英军钦佩,而姚怀祥最后朝着紫禁城的方向拜了三拜后选择投海自杀,此时学生对姚怀祥的敬佩以及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通过教材与补充资料对此时期的抗击外敌的英雄有了更多了解与认识,从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到王锡朋、裕谦到左宗棠、刘永福到冯子材,抽象的名字远不如生动的事迹更能触动人心,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在讨论环节,学生对20世纪初期的义和团运动有很多疑问。对义和团究竟是进步还是落后展开激烈讨论,而教师此时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与补充;最后,引申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暴露出近代中国百姓的愚昧和无知,但是如若百姓接受了文化教育,接受了某种正确信仰的指导,其结果必定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把他们组织和更好地发挥了出来,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学生此时体会到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艰辛,进而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产生深刻的情感认同。

(三)成长获得感的提升

自身的成长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能否增强自身成长获得感对学生的学习的态度有着直接影响,学习态度的主动与否则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学生的成长获得感是一系列具体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以自主学习能力为例,学者林毓琦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主动和有主见地学习。而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包含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和自我培养[3]。在传统课堂的听课环节,由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力求详尽,很少给学生过多的思考余地,只是让学生单向接收,由于不需要过多思考,这种他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提升的机会较少。而在“对分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从讲授主角变成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更多锻炼提升能力的机会。首先,在“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中,每位学生都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层次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自由、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优势,相对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后全心投入去克服困难、寻求答案,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其次,在“对分课堂”的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自己负责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亮、考、帮”问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是对学生内化吸收环节自主学习效果的有效考查,从而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有更准确的判断,并通过沟通更加完善自己学习方法,形成更好的学习应对策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变得更加善于学习;最后,在课堂讨论的小组展示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代表小组或自己大胆表达观点,教师则在学生发表观点后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完全灌输,学生因为感受到信任与尊重,进而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锻炼之下,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升。“对分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只是其中一方面,学生还学会怎样更好地学习,更好地与人沟通,更好地表达自己观点,更好地倾听他人意见,怎样去共同合作,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解决问题并形成共鸣,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改变都是在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增强,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在“纲要”课教学中开展“对分课堂”的实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权责对分”的原则[4],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思考空间。新型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自己主动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的获得感得到增强与提升,更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分课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打开了新的视野,随着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尝试与改进,其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内化讲授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