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留守儿童的家校联动教育新探

2021-12-03 11:36李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家校联动家庭教育实效性

李花

[摘    要]为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實效性,农村中小学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其中,家校联动策略就值得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本文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建立联动机制;以帮扶为手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以实效为追求,创新家校联动路径等系列措施为留守儿童教育助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实效性;家校联动

一、以问题为导向,建立联动机制

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强化策略,从学校层面构建家校联动工作机制,是启动这项工作的关键性措施。

(一)梳理问题,确定工作重点

建立家校联动工作机制,就是要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制定工作方案,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效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或亲戚却成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从血缘关系上也没有父母亲那样更易于孩子认同。加之,爷爷奶奶本来就十分疼爱和迁就孙子孙女,不可能像父亲母亲那样严格要求,除了照顾孩子吃住、上学之外,别无其他教育办法,没有更高的家庭教育目标。如此,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落后、包办溺爱、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等因素造成的家庭教育失当,养成了学生生活懒散、痴迷电视或手机、作息无规律、不知勤俭、喜欢攀比、交往不善、不讲卫生、自由放纵等不良习惯。建立家校联动工作机制,就是要梳理、正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学校的教育优势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薄弱或空缺,切实研究家校共育策略,明确列出联动工作重点,科学制定家校联动方案,为开展家校联动工作提供指导。

(二)加强领导,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家校联动机制的构建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学校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家校联动工作负全责,成立由教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的思品或思政教育指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学科或学业课外辅导小组、由后勤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平台或事物保障小组,在以校长为组长的统一领导下分年级按学科把所有教师调动起来,责任到人,分配留守儿童至每位教师名下。在分配时,每个班级由班主任负责,摸清底数,哪科学习有困难则由哪科老师负相应的责任,和班主任一道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帮扶工作。学校书记作为这一重点工作的督办或考核负责人,分学期或按阶段对这一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或评价,以形成良好的监督、评价机制。如此形成家校联动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就能形成自学校领导到各科教师的全员育人格局,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帮扶覆盖,做到不失一力、不落一人,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三)强化沟通,构建家校共育模式

学校压实了全员帮扶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还需要留守儿童家庭的合作与支持。为此,学校还要建立和留守儿童家庭互通互联的沟通机制。例如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建立微信或QQ联系群,并在学校的指导下组织、提醒留守儿童家长接受学校培训,学习、交流异地监管、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并定期或不定期向班主任老师反馈孩子在家生活、学习表现,主动、积极、及时和帮扶教师沟通等等,形成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进行联动教育的家校共育模式。

二、以帮扶为手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通过家校联动来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帮扶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就学校而言,无论建校时间长短,每一所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阵地,都是教育教学的前线,不管是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还是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手段,都是专业水准。就家庭来说,不要说留守儿童在家没有父母的监护,即使有父母在家,其家庭教育理念、方法、方式和教育管理、措施、手段也需要学校进行专业化的指导。

(一)加强培训,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帮扶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教育理念和能力的高低,对于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学校随着家庭教育现状的改变而改变,顺应当前家长和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帮扶。

(二)加强交流,在教育方法上进行帮扶

由于家长的思想比较保守,总把孩子的一些缺点当丑事,不愿意说给老师听。再加上家长离孩子远,对孩子的观察和动态把握不及时,不完全,和老师交流也缺乏内容。尤其是一些家长缺乏教育敏感性,不能在一些可能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情上有所反应,致使家长和学校老师的交流不畅。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沟通意识不强,教育方法欠缺。为此,帮扶教师要在沟通上积极主动,把一些在异地掌握孩子生活、学习状况的方法和家长勤交流。尤其是要把其他家长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分享出来,在相互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三、以实效为追求,创新家校联动路径

(一)在价值实现中让家长享受成功的喜悦

没有哪一位家长不希望子女成人成才。但是,由于文化程度低、教育方法单一、外出务工等各方面原因,家长往往寄希望于学校、老师。这种观念或认识急需改变。怎么改变?通过建立家长学校,以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家长学校的顺利运行,用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为家长充“电”,邀请省内外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授课传经,安排、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为家长解疑释惑,等等。对于生活背景不同、文化程度有别的家长,还需因材施教。对于家长而言,通过家长学校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方法,以此管理教育孩子,并在发现孩子的进步中感受家庭教育的成功,享受孩子进步的喜悦,就会改变以往陈旧的认识,从家长作用的充分发挥中实现家庭教育价值。

(二)在活动开展中让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家陪伴自己的时间很少,往往十分渴望与父母的亲情互动。尤其是根据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在学校或班级内开展活动。这样,不但能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在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之前,广泛征求和接纳家长的意见建议,把家长的智慧集结起来,在活动时既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完成,又让家长和孩子生发兴趣,让活动开展得更加成功。例如,有位数学老师设计了一次数学拼图接力主题亲子活动,邀请留守儿童家长到学校和孩子共同参与。在孩子剪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种常见的图形后,教师将这些图形进行裁剪、打乱后让学生先拼一个图形,拼好再由家长接着拼下一个图形。如此接力,进行拼图比赛,学生和家长高兴又积极,不仅增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默契感,而且有效锻炼了孩子的反应力和对图形的认识力;不仅提高了家长对亲子教育的认识,而且也教给了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方法。

(三)在特长培养中让孩子发现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留守儿童在家难以管教,除了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孩子没有找到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兴趣和爱好。为此,学校要通过多方“发现”“挖掘”,把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反馈给家长,和家长共同商定开发或挖掘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例如各科老师通过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发现其兴趣或特长,有某一方面天赋的,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就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相关资料、培养方法,并随时与家长交流,或者分享教育、培养经验,或者介绍具有同样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伴,为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搭桥牵线。例如一名七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打乒乓球,但父母亲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在小学时经常打电话让爷爷奶奶限制孩子和同学一同去打。进入初中后老师在体育课上发现了学生的这一特长,就通过微信和家长联系,作为孩子的爱好、特长加以培养,结果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的比赛。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学习上也更进一步,自我发展意识和管理意识都随之增强。

总之,通过家校联动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值得学校、老师、家长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潘金生,辛洪涛.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能力有效策略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20).

[2]韦海凤.以兴趣为源激活读书之水——留守儿童读书引导有效策略研究[J].小品文选刊:下,2020(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家校联动家庭教育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