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土专家”王洪绪与农机研发创新的不解情缘

2021-12-05 10:05莱州市农业农村局王帮高
农业知识 2021年4期
关键词:莱州市收获机情缘

文/ 莱州市农业农村局 王帮高

2020年11月9日,在山东省莱州市平里店镇大街上一家农机销售门市前,一台大姜收获机,不时引来三五成群的人们前来参观。前有分行器,中有拨禾器,后有振动器,两侧还装有长长的传输齿轮。笔者也如约来到这位“发明家”王洪绪身边,聆听他与农机研发的不解情缘。

始于兴趣,忠于创新

王洪绪,今年52岁,家住莱州市平里店镇婴里村,多年前因意外致使左胳膊与左腿落下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爱钻研技术琢磨原理,立志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成有价值的社会财富。

初见王洪绪时,他身着蓝色上衣搭配黑裤子,虽然拄着双拐,但始终面带微笑与人打着招呼,整个人利落精神,从他脸上丝毫感受不到曾经经历的痛苦和无助,乐观开朗、自信健谈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我以前在拖拉机站工作,那会儿是车工,学过机械制图,后来又经营了一个农机零件销售店,可以说一直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机械专业,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尽管身体遭受磨难,王洪绪却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想要将自己的技艺重新拾起来。“当时自己想搞研发的时候也有心理负担,研究产品一直需要投入,万一研究不成功,投入全都白费了,到时候岂不是雪上加霜?还好我的妻子十分支持我。”王洪绪忆及当初,非常感谢妻子的帮助。

潜心研制,匠心筑梦

日复一日的试验、研究和发明,从2008年起,在屡试屡败无数次后,王洪绪终于成功研制出一台花生收获机,起秧拔苗、松土振动样样在行。“研制这个花生收获机花了我不少的心血,它的问世不仅让我受益,也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受益,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并且适合不同的土质条件。”第一次创造,第一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王洪绪喜极而泣,同时也给了他更大的信心,这一次他又将目光聚焦在了大姜产业上。

莱州大姜种植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但一直没有大姜收获机可用,人工收获费时费力。“2018年,一位以前在我这里买过零件的小伙找到我,问能不能研究一款大姜收获机,我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就开始研发,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研发的产品已经更新到第五代了,效果不错。”

王洪绪表示,研发过程并不顺利,最早他采用链条变速驱动,发现动力达不到要求,寿命也不长久,外观还不漂亮,后来改为齿轮变速,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在收割刀的安装工艺中,一开始采用两侧安刀作业模式,发现2把刀增加阻力,后来改造为半圆形开挖刀,阻力反而变小,最终研发获得成功。

据了解,大姜收获机是通过齿轮变速进行驱动作业,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振动和传输功能,同时采用拨禾器及半圆形收割刀相互配合,从而减小阻力,提高牵引力。目前,该发明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另一款老姜捡拾机的专利也在申请中。

不遗余力,整装再出发

王洪绪一直在创新,也正是在一次次研发的不断超越中,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我们第一款产品被姜农使用的时候 ,激动得我一夜没睡着觉,因为那个产品是我花了一年多的心血。”王洪绪说,如今已经获得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以后的研发工作增添了更多信心。

走进王洪绪的装配车间,可以看到角落里堆着很多废弃不用的各种收割刀和钢板,他走到自动焊接机前开始指导女婿孙晓华如何焊接。“我们做一台大姜收获机大概需要半个月,它不仅可以收获大姜,像地瓜、胡萝卜也可以收获。”

看着这个在他们手上从无到有,从打造模具到成型产品,从理念到实物的智慧结晶,一种强大的科研成就感在王洪绪心中迸发出来。“我身体活动不方便,思路也不是很清晰,试验中要不断去摸索、去发掘。只要有好的思路就在第一时间把它写下来,然后去试。当我没有思路的时候,就不断地从书本上学习。”通过这种比别人快走一步、多走一步的方式,王洪绪完成了自己最开始的技术积累。“如今我还学会了用抖音,我把用户的作业视频发在抖音上,积累了数以千计的粉丝,收到了很多赞赏,同时,也有很多粉丝提出了宝贵意见,我从中接受教训,不断改进,使产品越来越完美。”王洪绪说。

凭借着一股韧劲和对工作的严谨态度,王洪绪用自己的发明,实现一个“小人物”造福社会的大理想,也希望自己能书写出更美好、更精彩的人生,以此影响带动身边的残疾人,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实现人生价值。王洪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乡村土专家”的农机情缘,值得我们尊敬。

猜你喜欢
莱州市收获机情缘
酒心糖
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应用“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
古镇中的小池塘
玉米收获机的规范使用与维护保养技术
玉米收获机械的结构特点与改进方向
玉米收获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我和我的家乡
“李代表”的调解情缘
玉米收获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我与人大结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