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阶级意识的贡献与局限研究

2021-12-05 07:58刘婷婷
关键词:卢卡奇阶级资产阶级

刘婷婷,经 理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性人物,卢卡奇及其阶级意识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以中西欧革命实践失败原因为导向,卢卡奇从革命实践中涉及阶级意识的要素出发,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必要性与特殊地位[1]。

一 革命实践的阶级意识之谜

研究一种理论,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及实践特点,而需要从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加以分析。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正是为了回应无产阶级意识缺乏的相关问题而提出的。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卢卡奇本人的革命实践,及中西欧革命运动均涉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在对当时一系列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应中产生。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临几个重大历史问题,即如何看待无产阶级斗争?如果要进行阶级斗争,采取议会斗争的方式还是革命斗争的方式?进行俄国式的革命,还是非俄国式的革命?如何看待革命实践结果的差异?以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否等同于民族的解放等问题,而上述问题均与俄国革命及第二国际有关。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掀起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但中西欧革命却均以失败告终。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探寻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将革命失败归因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丧失,并认为十月革命所选择的道路没有可复制性,他们创立此理论的初衷,是为了恢复被歪曲和抛弃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此为当时的中西欧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

青年时期,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宣告失败后,卢卡奇在思考革命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时认为,一方面由于匈牙利本国的落后,工人队伍的力量弱小。另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缺失。1923年,卢卡奇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集,在书中卢卡奇提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物化现象在观念中反映为“物化意识”,解决物化及“物化意识”,需要通过“总体性”方法唤醒无产阶级,以此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把握。无产阶级作为“主体—客体”的统一,能够把握总体性。当无产阶级拥有自觉的阶级意识时,才能肩负起认识并改造社会的重任,从而进行革命实践。其中,《阶级意识》一文作为全书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资产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意识进行详细对比分析,阐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运动过程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三)中西欧革命实践与无产阶级意识缺失

马克思逝世后,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与此同时,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歪曲、修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以第二国际领袖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为代表。第二国际主张放弃马克思坚持的武装革命,企图通过议会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否定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此进行了坚决斗争,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正是对第二国际错误思潮的否定。俄国作为发展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取得了革命胜利,而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卢卡奇开始思考如何摆脱第二国际的错误领导,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以正确理论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2]。

汲取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卢卡奇认为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没有形成阶级意识,更无法自觉承担起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而马克思关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散落于各著作中,没有系统完整地论述。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使无产阶级在阶级意识方面上升为“自为阶级”,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构建理论与解决实际的双重需求下,卢卡奇提出了阶级意识理论,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刻影响着革命进程[3]。

二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核心内容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否具有自觉的阶级意识是革命运动胜利的关键。明确界定阶级与阶级意识内涵,划分不同时期下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从而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行动指南。

(一)阶级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与框架中建构的。界定阶级与阶级意识含义,是深入研究革命运动,厘清不同时期、不同阶级所承担使命的必要工作。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暂时提出什么样的目标,问题在于无产阶级究竟是什么,无产阶级由于其身为无产阶级而不得不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4]列宁认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5]基于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列宁对阶级的定义,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提出,以界定阶级与阶级意识为开端。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没有形成系统而完备的阶级理论,由于马克思未对此问题进行相关论述,他在进行阶级意识理论建构时,首先围绕由此派生出的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什么是阶级与阶级意识。二是阶级意识的功能应如何理解。

卢卡奇认为,阶级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与个人相对,阶级是在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历史进程的力量。当阶级意识成熟,人们就能在特定生活状况中把握自己的行动和社会结构。同时阶级意识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是人们对于个人思想和生活状况的经验,而是一种理性的反应。阶级中的个人无法决定阶级意识,只有作为整体的阶级在历史活动中具有清晰认知,才能把握阶级意识。“因此,阶级意识——抽象地、形式地来看——同时也就是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6]而阶级意识本身的功能在于,从特定的阶级地位出发,如果一个阶级不能察觉社会总体,无法对自身利益进行归因思考,那么这个阶级只能是被统治的阶级,也绝不能影响社会历史进程。而当一个阶级一旦能够胜任阶级统治,根据自己的阶级利益与阶级意志组织整个社会时,这个阶级就能够担负起革命重任。阶级意识在阶级斗争中表现为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哪一个阶级在特定时刻拥有了成熟的阶级意识,决定了阶级斗争的胜败。

(二)前资本主义时期的阶级意识

卢卡奇明确指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不可能出现阶级意识,其用总体性方法分析了导致阶级意识无法出现的原因。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组织上存在着深刻区别,前资本主义时期属于自然经济社会,生产自给自足,商品流通对全社会生活影响小。由此导致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各要素在经济方面关系简单、相互独立,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不为政治所触动,整个社会没有构成有关联的统一,也缺乏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无法自觉意识到所有社会关系的经济基础。同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宗教等因素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国家仍残存着封建等级制,社会结构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阶层。在众多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等级制度。“等级意识——作为真正的历史因素——掩盖了阶级意识;从根本上防止了阶级意识的出现。”[7]因此,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们不可能意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力,一切经济利益与经济因素被意识形态所掩盖。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经济因素才浮现出来,纯粹以经济划分的社会得以建立,进而使得阶级意识进入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阶级意识

伴随等级制度的废除,阶级意识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多种阶级并存,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和阶级地位的差异,对社会历史进程和阶级意识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从而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8]。

1.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落后的意识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仍同封建残余相联系,其无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引起资本主义的倒退,因此不能被纳入纯粹的阶级行列,也就没有阶级意识可言。运用总体性方法分析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落后性,“它们的阶级利益只是关注发展的征兆,而不是关注发展自身,只是关注社会的部分现象,而不是关注整个社会的结构。”[9]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总体。而“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10]

小资产阶级是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的过渡阶级,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其没有本阶级利益可言,而是作为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对抗而存在。其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同时又无法意识到本阶级利益关系,在轮换着协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渐模糊了阶级地位。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仍相互独立,保持着自然交换而非社会交换,地域联系而非全国联系,由于无法达成统一的联系,结成政治上的共同关系,而没有形成阶级。其作为脱离社会总体的存在,只有当外部变化触及自身命运时,才有可能被纳入命运统一体中,从事统一运动。由于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无法意识到自身阶级利益,也就无法产生与社会结构相联系的阶级意识,进而它们的意识要在历史现实中得到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2.资产阶级:虚伪的阶级意识

资产阶级是在克服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落后性上发展起来的,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阶级意识,在一定时期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也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之中。只是这种矛盾不是互不相容的矛盾,而是辩证的矛盾。”[11]卢卡奇认为,形成这种辩证矛盾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资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阶级意识,使自己的阶级利益渗透到整个社会生产制度当中,由此唤醒了整个阶级对于维护自己阶级利益与阶级地位的意识。另一方面,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阶级意识又无法控制整个社会生产制度,资本作为资产阶级的私人财产限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同时限制了资产阶级意识。这种充满辩证矛盾的资产阶级意识在形式上是适应于经济意识的,总是在对经济现象的有意识控制表现得最充分的时候显示出来,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能正确揭示社会本质,以及科学认识社会总体,其意识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时期,其阶级利益与整个人类利益相一致,曾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社会和历史的进步。而当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出现时,资产阶级意识的这一辩证矛盾加剧,由“虚假的意识”进一步发展为“虚伪的意识”[12]。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对社会的统治,就必须按照自己的利益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在经济、国家、社会等各方面构建起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学说,同时使自己相信和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就是进行这种统治。卢卡奇认为,为了根据自己的利益驾驭一切社会现象,资产阶级不得不掩盖社会生产的本质,采取颠倒社会关系的方式,用欺骗掩盖事实,使得资产阶级意识彻底成为“虚伪的意识”。

随着无产阶级意识的日益发展、阶级斗争激烈化与经济危机的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受到强烈挑战,其统治也面临危机。尽管资产阶级尝试作出改变,缓解此类矛盾,有预见性地将组织、计划纳入生产体系,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产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3.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意识

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与资产阶级紧密联系的阶级。卢卡奇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不同于别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特殊功能,即一方面要和揭示社会本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卢卡奇指出,无产阶级意识能够洞见社会本质,是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无视意识在无产阶级斗争中的独一无二功能,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从当前形势的既定事实出发,而忽视了从“现实政治”到总体社会的转变。无产阶级不是从历史的个别事件中窥探社会发展,而是关注整体社会历史进程,其自身的发展构成了推动社会的本质。换言之,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及与此相关联的人类的命运,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明确无产阶级意识的特殊功能后,卢卡奇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个别无产者的心理意识,或他们全体的群体心理意识,而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13]其作为主客体的统一,它的历史使命是要超越现存的社会,超越直接既定的东西。它能从总体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和扬弃历史,能够基于对自身和社会的总体性认识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基于此,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革命的、先进的,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被压迫与被剥削,决定了它必须首先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作为主客体相统一的阶级,无产阶级能够把自身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相统一,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与物化本质,从而以无产阶级意识指出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出路。

最后,卢卡奇指出,由于受资本主义环境下物化现象的影响,无产阶级的行动常常缺乏统一性和凝聚力,其阶级意识还没有统一起来,无产阶级意识指导下的斗争片面追求经济结果,而忽视了政治层面上对领导权的把握,使得每个阶段的个别目标与最终目标相分离。然而其“真正实践的阶级意识的力量和优势恰恰在于它能把隐藏在经济过程的相分离的征兆后面的自身的统一性看作是社会的总的发展趋势。”[14]无产阶级必须将自身上升为“自为”阶级,将阶级斗争提高为“自觉的愿望”,将意识上升为“有积极作用的阶级意识”,才能把握革命,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类命运的领导权。同时,无产阶级必须避免因物化关系而陷入拙劣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空想主义这两个极端之中,必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达到无产阶级行动的真正统一,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保持批评与自我批判,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三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局限与贡献

卢卡奇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与奠基者,其阶级意识理论构建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对于阶级意识理论的评价,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辩证看待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局限与贡献,才能正确探讨阶级意识理论的意义。

(一)陷入黑格尔式误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晚年时期,在再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全书观点,得出了一些与青年时期不同的结论。其阶级意识理论,总的来说是抽象的、粗糙的,带有强烈的黑格尔式唯心主义色彩。在分析无产阶级独有的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主体—客体的统一”,要运用“总体性”方法把握阶级意识的特殊功能。“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15]卢卡奇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溯源,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思想之间存在一种紧密联系,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直接从黑格尔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辩证法。他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解为“主体—客体”辩证法,进一步把“主体—客体”辩证法的本质理解为总体性,认为只有总体性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的局限性,使无产阶级获得自觉的阶级意识,从而在实践中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革命改造。他认为,无产阶级是黑格尔的“主体—客体统一”的绝对精神,无产阶级将遵循黑格尔的逻辑,由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强调用总体性方法研究历史,拒绝对个别社会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其结果只是在用思维解释世界,而没有进入改造世界的维度,最终必然会陷入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误区。他把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实质理解为“总体性”,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作的黑格尔式的曲解。

卢卡奇认为历史并不在我们之外,相反,它正是由我们的行动所构成的。在论证无产阶级意识时,其视野仅仅局限于无产阶级本身的历史,从未超出资产阶级社会。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前的社会形态的分析,它只能运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以此指导无产阶级的改造行动[16]。同时,人们对自然的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阐明,也必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而对于无产阶级如何发展自身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如何形成等问题,没有加以阐述,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停留在革命实践层面,盲目拔高阶级意识的作用

受黑格尔影响,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始终停留在解释世界层面,试图用黑格尔哲学诠释马克思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具体体现在改变世界层面,即缺乏实践基础。阶级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要想发挥现实作用,就必须借助物质作为中介。而卢卡奇在考察无产阶级意识时,未对阶级意识如何发挥功能进行进一步阐述,同时,其将实践狭隘地定义为革命实践。卢卡奇多次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能否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阶级意识,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劳动。推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不是寄希望于实际行动,而在于以无产阶级的“总体意识”克服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致使阶级意识理论没有实践基础的支撑,在实际革命运动中缺乏可操作性。

卢卡奇构建阶级意识理论的初衷,是为了反对第二国际所鼓吹的“经济决定论”,他十分强调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强调无产阶级冲破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的束缚,达到自觉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性。但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对实践的理解是狭隘的,仅停留在革命斗争层面,使得无产阶级意识理论脱离社会发展现实,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现状,盲目拔高阶级意识的能动作用,在革命斗争中陷入极“左”的激进情绪。

(三)鼓舞无产阶级团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卢卡奇对无产阶级意识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通过赋予无产阶级意识巨大的主观能动性,与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提出的经济决定论、宿命论斗争,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卢卡奇认为,较之俄国十月革命,中西欧革命运动不断失败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成熟性,只有当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成为自为阶级,从资本主义物化意识与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自觉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时,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才能走向胜利。

阶级意识理论是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与框架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结合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困境,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所作的探索,其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四)指出无产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

卢卡奇指出,在危机时期,无产阶级的命运以及整个人类的命运,取决于无产阶级是否能够把握住“主体—客体”的统一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联合起来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各阶层存在差别,各阶层阶级意识当中具有一种孤立性,必须要超越孤立,实现无产阶级的各阶层、不同组织的联合,才能获得成熟的无产阶级意识。而这种联合即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同时还是个体与阶级、人类与历史之间起媒介作用的政治单位。卢卡奇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正确的阶级意识及其组织形式是共产党。

从阶级意识理论出发,卢卡奇没有断言无产阶级意识一定能走向成熟。伴随资本主义危机日益深刻,无产阶级意识获得发展成为可能,而这种客观可能性要依靠正确的组织形式———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意识存在辩证关系,即无产阶级政党的形成与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是同一过程,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促进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无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政党掌握理论、联系群众,为现实斗争开辟道路。

猜你喜欢
卢卡奇阶级资产阶级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浅析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辩证法的异同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危险的侵略者”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