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际问题类思政通识课程建设与发展进路

2021-12-05 07:58关孔文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思政

关孔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1]随着我国在当今世界国际政治舞台的角色日趋重要,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和讨论也空前高涨,加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创新理念对于现行国际秩序的有效影响和塑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和有效互动也日趋紧密,就国际形势的分析和我国政策的回应也成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纵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虽然基础性公共课程皆有所涉及相关内容,但因与课程体系涉及知识谱系较广,存在着难以进行系统、深入介绍和阐释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回应当代大学生对国际热点问题的关切,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看待国家间互动,我们可基于既有思政公共课程体系,结合具体高校办学特色,发展和建构国际问题类相关思政通识课程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 百年变局下的思政通识课程建设必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特征,也使得本已面临较大调整和改革压力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亟须进行更为深刻的变革。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当前国际社会面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危机”,疫情不仅助长了既有民粹主义、国家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也在客观上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纳卡地缘冲突、逆全球化危机等议题对全球政治秩序的冲击,使得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衰退、经济下行趋势显著,全球治理、大国关系、体系变革等国际政治核心议题相关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使得国际问题成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和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第一,认知国际社会权力格局的重构与调整、权威的分解与重置。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政治、能源乃至安全等多个领域造成深刻影响,对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有效治理构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超国家机制势弱和国家权威的回归。疫情不仅暴露了在涉及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安全挑战面前国际社会存在的诸多合作弊端,也凸显了现行国际秩序在面临非传统安全要素与传统安全要素相叠加时难以回避的治理困境。就传统地缘政治要素而言,美国因大选陷入动荡,权力的更替使得美国政府在国内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难以实现卓有成效的管控,对外则突出表现为单边主义“脱钩”、“甩锅”行径加剧;欧洲在“多重危机”背景下本已举步维艰,再加上“英国脱欧”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冲击,使得一体化进程陷入迟滞;亚洲局势在疫情影响下也依然复杂多变,伊朗问题持续牵动亚太地区和跨大西洋关系的关注,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因国内竞选问题导致政治处于长期动荡,土耳其主动参与叙利亚内战,干涉伊拉克内政;非洲部分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仍处于相对动荡的环境中,埃塞俄比亚地方武装重大也对地区安全格局构成严重挑战;拉丁美洲在遭遇连续六年的经济持续低迷后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秘鲁、委内瑞拉、智利等国家政府执政合法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原有国际政治要素和行为体的调整与重组,并使得国际社会出现一定的“制度真空”,对于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态势的整体研判也应属思政通识课所涵盖的重要内容。

第二,把握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塑造。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对外头则均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增加值、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且世界范围内排名前20的货物港口仅中国就占10个。[3]由此,足见中国在当前全球生产链中的重要作用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也起到一定塑造作用。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卓越治理,中国率先实现了制造业的复苏,在2020年第三、四季度不仅实现了经济“由负向正”的增长,全年GDP增长2.3%,达到美国GDP总量的70.3%,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接近“老大”的“老二”,[4]也对中国对外关系的重新塑造给予客观压力。尤其是中美关系,新冠肺炎疫情本应成为双方关系缓和的催化剂,却因特朗普政府“美国利益优先”政策进一步演化成为涉及贸易、科技、金融、地缘政治乃至意识形态的冲突,双边关系的对抗性与牵引力更加显著,促使国际社会大国关系进一步分化重组。事实上,对外关系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影响力取决于中国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整体上厘清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塑造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理解“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制度优势。

第三,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大局”的有机结合。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中国经济繁荣、政治自信和战略主动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解释了当代中国所处历史方位和前进坐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则阐释了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变化趋势,[6]二者将中国所面临的在国内、国际层面发展任务有机结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由疏离转变为参与、贡献和引领,中国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理念塑造全球治理的正义主体,并基于自身相关治理经验(特别是疫情治理)提供中国治理方案,寻求全球治理体系的增量供给,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及相关国际秩序的变革,将中国国内治理与区域、全球等不同层面治理机制予以联结,实现有效互动。“两个大局”体现中国政府具有显著包容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全球发展的大环境下,将中国民众的福祉与全球人民的发展密切联动,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理解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两种语境,理应涵盖国内、国际两个场域,把握不同层级、维度的机遇与挑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 国际问题类思政通识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路径

国际比较视野和国际学术交往能力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领导领军人才”培养特色目标的重要内涵。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顶尖高校基础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无法忽视学生在社会、政治维度的思维塑造。特别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所涉及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也是思想政治课培养的重中之重,如何通过课程建设使学生树立对当前党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认知,并逐步形成“四个自信”,也是国际问题类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要义。

其一,构建复合培养目标,多维度引领学生塑造国际视野。在知识层面,全面把握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全球性议题的政策途径,并使学生构建起对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兴起和国家对外交往行为基本原则和方式的理解;在素质层面,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情观和国际观,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进而提高理解及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方式。专业的国际化视角和理解国际问题的“大局观”,是新时代“领导领军人才”所应必备的核心素养,也是培养具有高度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的重要环节。

其二,构建立体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国际化思政通识课程学习需求。该课程体系基于本科生思政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授课实践,深入挖掘中国对外交往与合作不同专题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含义,根据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外交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构建、中国全球治理的政策路径与“人类命运个共同体构建”等专题入手,开设特定议题相关通识课程,同时依据不同院校学生构成的基本谱系及对知识深度的不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解决学生关于中国对外交往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其三,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实现学生从知识理解到思维方式的全面提升。国际问题研究类思政通识课程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如何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再到“批判性思维”的升级;二是,如何从“掌握知识点”到“融会贯通”再到“迁移应用”的升级;三是,如何从“学习”到“认知”再到“表达”的升级。事实上,超越知识“点”的学习,全面把握理论系统性和整体性,掌握思维方法和理解方法,是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转型过程。不满足于知识层面的讲授,而要让学生过多地理解“为什么”的基本逻辑和“怎么看、怎么做”的基本方法,才能实现扩展学生理解和实践国际化思维方式的“知行合一”。

其四,构建多语种授课环境,完成学生由“学习知识”到“自由表达”的全面转型。就当前国内高校所设置的本科生通识课程体系来看,国际问题研究类及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英文课程开设都相对欠缺,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趋提升,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也会随之升高,现行通识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与国内高校国际化建设高速发展态势难以匹配。加之部分高校全英文化课程建设和国际化建设要求,学生对全英文通识课程,特别是涉及中国基本国情和对外关系的通识课程需求高涨,进行英文通识课程建设也已势在必行。全英文思政通识课程的建设在语言层面要求较高,因此以最为基础的概念和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言障碍的问题,同时在增进学生英文相关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全新的视角体验和思维提升,对其国际交往能力也有助益。

其五,构建动态更新和持续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打造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课程矩阵。随着国家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同国家社会互动的不断加深,相关政策也将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对具体政策的关切开发、扩展课程矩阵规模,并根据最新发展动态实时更新课程内容,也是增强学生课程参与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方式。其中,一般通识课程建设英文授课内容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以增进专业理论学习和英语表达练习相结合;中文课程以挖掘相关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第一要义,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国际思维、视野,使得更多学生以专业能力“走出去”的同时,可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践行中国理念。

三 国际问题类思政通识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意义

国际问题类课程设置虽然在学科划分上并不完全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但由于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思政必修课程很难回避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等不同维度国际问题的回应。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理性地理解我国当前所处历史方位和国际格局,是越来越迫切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鉴于国内高校当前专业配置情况,较少有高校专门设立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或院系。因此,通过国际问题类思政通识课程建设,有助于弥补中外比较视野的缺失,增加课程的价值观教育维度,赋予课程体系以创新内涵。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培养体系。通识教育是国际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目的并非未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了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打破专业局限、培养文化同感和科学精神,最终使得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并成为合格的公民。[7]就当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而言,思想政治课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就部分以理工科发展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已成为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唯一渠道。从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就学生进行社会化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如若缺失理解社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基本能力,将难以支撑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国际问题类思政通识课程体系建设而言,其应该至少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程设置是否具有全面性,能否达到通过课程设置了解中国与世界,是否能将全球化历程中的中国的发展、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全面地加以介绍。其二,课程设置是否体系化,一般通识课与专业课、本科生课与研究生课、专业英语与通识内容是否在课程体系中有良好呈现、相互配合和衔接,呈现高度体系化。

第二,培育思政通识课程师资队伍。教师发展和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的基础性要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8]事实上,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将国内、国际层面同类议题进行类比,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学识涉猎也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是此类思政通识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因该课程体系涉及多学科的协同教学实践,师资团队的建设和培育也应兼顾不同学科的差异和联系,教师专业背景不应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也应积极引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就团队建设,其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课程设置是否与教师研究专长相匹配,能否达到人尽其才、服务于课程体系建设;其二,在教学水平上,课程的学生评价是否达到优秀,教师是否具有良好教学成绩,是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教师是否能够形成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成果。

第三,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沟通的桥梁。国际问题类思政通识课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和“课程思政”的全面拓展。基于该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完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思政公共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地拓展。作为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在深入融合政治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职能,强化学生对于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课程常态化建设,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强化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

四 结语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的叠加影响下,现行国际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角色也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培养理念、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国际问题类思政通识课程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国际视野也是思政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培养目标,实现“思政必修课”和“思政选修课”的同频共振、协同联动、强化拓展功能,以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和国际化思政通识课程的创新,增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思政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