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中考及教学审视

2021-12-05 07:58杜丽萍
关键词:中考考查初中语文

杜丽萍

(银川市教育考试中心,宁夏 银川 750011)

中考,是初中毕业生参与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同时也是用来评价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模块中指出,实施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优化教师教学,实现教学改革。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考语文同样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改革进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此阶段的重中之重。银川市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特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意见》始终。《意见》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提出注重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提出减少机械记忆,增强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应用的考试内容;提出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等。核心素养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对此,语文中考试题也凸显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中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宁夏语文中考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1.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的考查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以个体的语言体验为基础,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语文中考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不再是单纯局限于对字词概念的解释,而是将语言渗透到日常交际中,以日常交际为依托,检验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情况。

初中阶段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以丰富的语言储备为基础的,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检验,主要体现在主观题目上。因为主观题是需要学生自主地利用已有的语言储备来组织语言,同时,在解答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主观题中,对语言能力要求最高的当属作文。作文也是语文中考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进行检验的关键内容。以2019年宁夏语文中考试卷为例,第一部分是对学生低层次语言能力的检测,以默写为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属于对学生高层次语言能力的检测。其中,阅读部分为学生展现了五篇阅读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检测,如第五篇中的问题1,“文章的题目可否改为《北国之春》?”而且,对语言应用的检测,是以具体的语境为载体的。

2.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考查

思维能力是历届语文中考考查的主要内容。宁夏中考语文试卷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检测,一般是以对文本认知能力为基础的,接着增加检测难度,重点检测学生对阅读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感知情况。如此考查,点面结合地检测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此外,《意见》中提出了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增加开放性试题的要求。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意味着语文中考从一元思考过渡到多元思考阶段,便于学生打破教学参考书和答题套路的限制,使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思维能力。仍以宁夏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为例,《科幻影视新跨越———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这个阅读试题中,提出了“刘慈欣认为好的科幻电影要拍得像历史片。你对好的科幻电影的期待是什么?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此问题具有开放性,是以学生对科幻电影的理解为基础的,是需要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思维,组建语句,进行主观表达的,答案不唯一,是有利于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

3.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的考查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侧重于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中考试卷中,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作者地道的写法和艺术性的表达,以及独特的人生感受。以《春到黄河边》这篇中考阅读材料为例。这则阅读材料,提出了“请简要赏析《河边马》一诗,并说说作者所感受到的‘春的味道’是什么?”“文章多次写到南方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其中蕴含的美,如语言美、情感美、写法美等。

4.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的考查

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信。此外,针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年语文中考,古诗词都是考查的重头戏。新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愈加侧重文化内容。如古诗考查内容,部分涉及了对古代人物故事或作品的考查,以及对古代人物精神、品质的考查等。

通过以上对宁夏语文中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语文中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任务,采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为有效地参与语文中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

1.注重知识迁移,夯实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参与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的一项基本语文能力,是其他三项素养培养的基础[1]。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牢牢把握语言基础,注重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语言能力。

具体而言,语言知识的迁移是以语言表达和运用为主要途径。语文中考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检测,是以语言情境为载体的。所以,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联系阅读文本,应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场景,一方面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自主地体验场景,感知语言内涵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提升语言能力。以《松鼠》为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地展现松鼠的生活场景,并围绕文本内容,设计出不同的阅读任务,驱动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潜移默化地锻炼语言能力。

2.教学立足时代,体现多元

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意见》中提出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要求。从宁夏历年语文中考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阅读素材,还是写作任务,都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而且,在新中考背景下,联系学生生活的内容会继续地不断增多。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开放课堂、开放教学,将生活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知识,自主思考生活,锻炼思维,同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水到渠成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教师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实现生活化教学。以写作为例,教师可以将生活作为广阔的写作素材宝库,从生活时事入手,设定写作主题、要求等。同时,带领学生回归生活,鼓励他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获得独特感悟。并在写作过程中,自主思考,将生活素材以清晰的逻辑展现出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渗透其中,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3.重视情感体验,学会审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情感的渲染。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共鸣为主要途径的。简单地说,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驱动学生体验阅读,获得审美发展,需要带领学生们披文入情[2]。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走进课堂,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借此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创设出和谐的语文课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展露出来,并就此与学生讨论,实现情感上的碰撞,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4.注重积累传承,提升文化

新中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文化储备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文化储备、文化认知是较为复杂的活动,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点一滴地引导学生积累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知。对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容,还要联系地域文化,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身边的文化现象,开展文化体验活动[3],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以上提到的教学策略,仅仅是笔者个人的语文教学经验,存在不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继续深入研究新中考改革,把握语文中考考查要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中考考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2020年中考作文备考点津
中考“三数”大扫描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